孟秀祥 作品数:107 被引量:490 H指数:15 供职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教育部“985工程”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更多>> 相关领域: 生物学 农业科学 文化科学 经济管理 更多>>
圈养林麝粪样类固醇激素水平与麝香分泌的关系 被引量:6 2020年 基于非损伤取样和放射免疫法(RIA),于2018年9月1日—10月15日期间对四川马尔康林麝繁育场的36头雄性圈养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的粪样类固醇激素水平进行了检测,结合麝香分泌数据采集,探究了林麝的粪样睾酮和皮质醇水平与其麝香分泌的关系,结果表明:四川马尔康圈养林麝的麝香分泌(12.53±0.76) g (n=36)与粪样睾酮水平(106.03±12.34) ng/g (n=36)呈显著正相关(r=0.436,P<0.01),泌香较多雄麝(16.50±0.61) g (n=17)的睾酮水平(141.51±21.86) ng/g (n=17)显著地高于泌香较少(8.98±0.59) g (n=19)雄麝(74.27±7.93) ng/g (n=19)(t=-3.252,df=34,P<0.01),方程y=0.021x+10.270(R2=0.120,P<0.05)可较好地拟合二者间关系。麝香分泌与皮质醇浓度(47.49±1.53) ng/g (n=36)相关不显著(r=0.078,P>0.05),泌香较多雄麝的皮质醇浓度(48.98±2.28) ng/g (n=17)略高于泌香较少雄麝(46.17±2.14) ng/g (n=19),差异不显著(P>0.05),方程y=0.038x+10.730(R2=0.023,P>0.05)可近似拟合皮质醇与泌香量间的关系。此外,雄麝睾酮水平对泌香量有显著影响(P<0.05),睾酮水平较高林麝泌香量(14.97±1.17) g (n=12)显著高于睾酮水平较低个体的泌香量(11.32±0.90) g (n=24)(F=4.79,P<0.05),而睾酮、皮质醇和年龄对麝香分泌的综合效应及变量间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P>0.05)。研究确定了圈养林麝粪样睾酮和皮质醇水平与麝香分泌量间的关系,可用于麝类驯养实践的麝香产量预测及品系选育。 孙太福 王静 蔡永华 程建国 黎勇 周密 盛岩 孟秀祥关键词:圈养 影响麋鹿茸分枝和角重量的年龄因素分析 2024年 角是反刍动物有别于其他动物的明显特征(Wang et al.,2019)。与牛科动物、羊科动物的洞角不同,鹿角为实心骨质、可年度周期性脱落、其分枝和重量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是鹿类保护、养殖、育种领域关注的焦点问题(Bowyer,1991)。幼鹿每增长1岁,角增加1个分枝;角直径和重量也随之增加(夏志强等,2023);同一年龄组同一个体的不同阶段,茸生长速度和重量增加也不相同(Hassanin et al.,2012;李春义,2017;夏志强等,2023);鹿茸软骨与机体其他软骨组织不同,内有血管(鲍加荣等,2008;Chen et al.,2019),可供给茸生长所需的营养(Clements et al.,2010;Lin et al.,201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含量变化对鹿茸的生长速度、茸直径、分枝数、分枝方向及角重和形态发育有重要影响(Clark et al.,2006)。 孟庆辉 夏志强 单云芳 李俊芳 胡华刚 肖璇 白加德 钟震宇 孟秀祥 柏超 张成林关键词:麋鹿 年龄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圈养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的夏季行为多样性及影响因素 麝(Moschus spp.)是珍稀资源动物,因生境丧失和过度利用等原因,野生麝已极度濒危,迁地保育是重要的麝类动物及麝香资源保育方式.对圈养麝行为格局的深入了解是对麝进行成功驯养繁育和迁地保育的前提和基础.本研究综合采... 韩红金 乔佳伦 白瑞丹 赵玉娇 孟秀祥关键词:影响因素 甘肃兴隆山保护区野生马麝的冬季卧息地生境特征 被引量:1 2023年 生境是野生动物的栖息基底,卧息地是野生动物重要的功能性生境。为深入了解野生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冬季卧息地生境的特征及选择利用,于2021年12月至2022年1月对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马麝的功能性生境开展了基于生境取样的研究。通过样线调查法获取马麝卧息痕迹位点,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资源选择函数法进行其卧息生境选择的研究。结果表明,野生马麝冬季卧息地生境的海拔较低[(2488.5±26.6)m]、灌木较高[(1.3±0.3)m]、灌木盖度(31.08%±3.14%)和地表植被盖度(38.36%±3.27%)较大、倒木较多[(0.5±0.1)个]且积雪较浅[(1.0±0.3)cm];马麝冬季卧息地多选择位于南坡的下坡位灌丛生境,而且距水源较近、隐蔽度较好。主成分分析表明,乔木因子、食物因子、安全因子和地形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67%;马麝的卧息生境资源选择函数为:Logit(x)=﹣4.967+0.001×海拔﹣0.02×坡度+0.03×乔木郁闭度+0.104×乔木高度+0.17×灌木盖度﹣0.466×雪被深度﹣1.015×坡向,模型预测正确率为91.1%。研究结果综合反映了野生马麝冬季卧息地对安全、水源和食物的生态需求。 王功 申立泉 高浩翔 吴佳忆 耿硕 刘瑞 王春玲 张爱萍 陈蕾 张毅祯 祁军 张学炎 孟秀祥关键词:马麝 民族高校生物科学类综合性、研究型野外实习的探索与实践——以中央民族大学实验基地为个案 被引量:12 2009年 野外实习是培养训练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我国大力开展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背景下,根据学校的办学宗旨、少数民族学生特点和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中央民族大学进行了生物科学类专业野外实习教学改革和野外实习教学模式的探索,选择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建立了综合性野外实习基地,开创了重视"一个理念、二个能力、三个环节"的综合性、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模式,通过近6年的教学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周宜君 张淑萍 杨林 孟秀祥 冯金朝 沈光涛 赵昌杰 惠岑怿关键词:野外实习 生物科学类 教学模式 驯养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的繁殖节律:分娩定时及同步化 被引量:4 2017年 于2013年3—10月在四川马尔康麝场开展,记录了178例驯养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的分娩,分析了其分娩定时、同步化及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马尔康麝场的驯养林麝分娩发生于5—7月间,分娩期长达66d,平均分娩时间为5月25日(17.60±0.98,n=178),分娩季节(75%的分娩完成时间)长22d(即5月7日至5月28日间)。马尔康林麝分娩的强季节性是对当地季节性水热条件和食物资源的适应。驯养林麝的分娩时间与其年龄的相关不显著(r=-0.121,P=0.106>0.05),虽亚成体雌麝(2—3岁)的分娩时间(5月26日,18.81±1.47,n=75)有迟于成体麝((4—9岁)(5月24日,16.97±1.41,n=95)和老龄雌麝(≥10岁)(5月21日,13.63±2.24,n=8)的趋势,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0.05)。此外,麝场各饲养区内的雌麝分娩时间格局无显著差异(P>0.05),泥地基底的改装圈舍内的雌麝分娩(5月22日,15.31±1.48,n=62)略早于砖地基底的原装圈舍雌麝分娩(5月26日,18.82±1.27,n=116),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0.05)。 孙军平 蔡永华 杨营 王静 付文龙 程建国 孟秀祥关键词:驯养 同步化 雌性圈养马麝行为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2007年 为了解雌性圈养马麝Moschus sifanicus的行为特征,于2002-2003年在甘肃省兴隆山麝场采用焦点取样、扫描取样和连续记录结合的方法,对雌性马麝在非交配季节及交配季节的行为进行取样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非交配季节,雌麝在交配季节的静卧频次较少,但差异不显著,站立凝视、环境探究、冲突行为和运动,显著或极显著增加,而摄食、反刍行为极显著减少,亲和行为下降,但差异不显著。此外,在繁殖交配季节,雌麝有蹭尾行为发生。雌麝季节间的行为差异同它们繁殖策略和时间、能量投资的调整有关。 孟秀祥 张东晶 潘世秀 惠岑怿 冯金朝 周宜君关键词:动物学 马麝 行为生态 圈养马麝的胆量个性及与麝香分泌和繁殖成效的关系 被引量:6 2018年 采用新异物刺激的方式,建立马麝惊扰反应强度指数,通过马麝惊扰后的状态量化其胆量水平,对甘肃兴隆山麝场圈养马麝交配季节和非交配季节胆量(Boldness)进行行为学研究。结合泌香量和产仔量数据,分析胆量对麝香分泌、繁殖成效的效应;同时分析了圈区环境、性别、年龄与马麝胆量之间的关系,以及交配季节与非交配季节间胆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圈区环境对个体胆量无显著影响(交配季节P=0.799;非交配季节P=0.152),性别对个体胆量也无显著影响(交配季节P=0.144;非交配季节P=0.733),而年龄对个体胆量存在显著影响(交配季节P=0.012;非交配季节P=0.009),个体年龄越大,胆量越大;交配季节与非交配季节之间胆量呈显著正相关(r=0.592,P<0.001),但并无明显差异(P=0.095);雄麝泌香量与非交配季节胆量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607,P=0.016),雌麝繁殖成效与交配季节胆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362,P=0.045)。圈养马麝胆量个性受年龄因素的影响,并在交配季节与非交配季节之间存在一致性,非交配季节胆量更高的雄麝泌香量趋于更少,交配季节胆量更高的雌麝产仔数趋于更多。 周杨 黎勇 周密 孟秀祥关键词:马麝 胆量 小型林间独栖反刍动物(SSFR)栖息地选择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007年 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利用及选择是人们了解相对较少的生态过程之一,由于小型林间独栖反刍动物(Small Solitary Forest Ruminant,SSFR)具有相对孤居、行踪隐蔽、警惕性高及栖息地郁闭度较大而难以被目击等特点,对SSFR栖息地利用和选择的研究更加困难.由于栖息地保护是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种群恢复的最根本途径,野生动物栖息地利用及生境选择成为世界各国生态学家研究的热点和焦点.本文简要概述了小型林间独栖反刍动物的特点,阐述了不同尺度水平的SSFR栖息地选择研究的现状,强调了多尺度研究的必要性,并对栖息地片断化对野生动物的影响作了初步探讨. 潘世秀 孟秀祥 冯金朝 周宜君关键词:栖息地选择 大兴安岭林区驯鹿夏季喜栖生境的生态特征 被引量:5 2014年 2012和2013年7—8月采用样线和样带调查结合的生境调查方法,对分布于我国大兴安岭西北麓的驯鹿的夏季偏好生境开展了对比研究,并对样地的海拔和乔木郁闭度等23个生境变量进行测量及比较.结果表明:与对照样地相比,夏季驯鹿利用样地的海拔(926.9±0.8 m)、乔木郁闭度(17.9%±2.4%)、乔木胸径(35.5±2.1 cm)、乔木高度(8.2±0.5m)、乔木密度(6.9±0.5株·400 m-2)及树桩数(1.3±0.2个·400 m-2)较大,但灌木均高(54.2±2.0 cm)较小(P<0.01).驯鹿夏季偏好选择坡度较缓的中坡生境,因其夏季喜栖生境的水源较多、隐蔽度和避风性较差,距人为干扰距离和牧民点距离均较远.主成分分析(PCA)表明,干扰强度(由距人为干扰距离及距牧民点距离变量组成)、乔木特征(由乔木的高度、密度、胸径和郁闭度变量组成)、地理特征(由坡位、坡向和土壤湿润度变量组成)、食物多度(地表植被盖度和灌木盖度变量构成)、开阔度(由隐蔽度和避风状况变量构成)和坡度是影驯鹿夏季生境选择的重要因素.这6个因子提供了70.7%的累积贡献率,主要反映了驯鹿夏季在喜栖生境选择中的食物资源、抗干扰性和反捕需求.从夏季喜栖生境的生态特征来看,驯鹿并没有被完全驯化.在保护和管理实践中,应使驯鹿种群及其核心栖息地免受高强度的人为干扰. 王朋 孟凡露 曾治 王卫平 盛岩 冯金朝 周宜君 薛达元 孟秀祥关键词:驯鹿 夏季 生境选择 大兴安岭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