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孟振华

作品数:21 被引量:24H指数:3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哲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哲学宗教
  • 3篇文化科学
  • 3篇历史地理
  • 2篇文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12篇圣经
  • 7篇犹太
  • 6篇犹大
  • 5篇犹太教
  • 2篇叙事
  • 2篇异族通婚
  • 2篇犹太历史
  • 2篇社会
  • 2篇守门人
  • 2篇通婚
  • 2篇通识
  • 2篇通识教育
  • 2篇外邦人
  • 2篇文本
  • 2篇门人
  • 2篇教育
  • 2篇基督
  • 2篇基督教
  • 2篇教学
  • 2篇教学改革

机构

  • 19篇南京大学
  • 4篇香港中文大学
  • 1篇东南大学
  • 1篇阿尔伯塔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罗格斯大学
  • 1篇金陵协和神学...

作者

  • 21篇孟振华
  • 1篇熊艳艳
  • 1篇孙蓉

传媒

  • 6篇圣经文学研究
  • 4篇宗教学研究
  • 3篇学海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江海学刊
  • 1篇西北师大学报...
  • 1篇世界历史
  • 1篇淮阴工学院学...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华中学术

年份

  • 2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4篇2015
  • 2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6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哈佛大学新版哲学通识教育的特点与有益启示被引量:9
2013年
哈佛大学长期以来要求学生在专业以外选修一系列课程,其最近的2009版通识教育课程计划为全世界的大学和研究机构设立了一个新的标杆。本文考察了2009通识教育体系中占相当重要比例的哲学通识课程,分析其主要特点,认为哈佛大学的哲学通识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更广泛的学科领域与方法基础。这对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哲学通识教育体系,发展中国的哲学通识教育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孟振华
关键词:教学改革
希伯来圣经对异族通婚的态度——在中国语境中的跨越解读被引量:1
2015年
圣经对以色列人与外邦人的通婚似乎有严厉的禁止,但先祖故事和早期历史中却有不少异族通婚的事例。本文试图分析这一看法的形成过程,进而通过对中国古代的和亲事例与和亲理念发展过程的梳理,探索社会对异族通婚由宽容到禁止的原因,并为建设和谐社会的民族关系提出建议。孟振华,哲学博士,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副教授,南京大学高研院第九期驻院学者。
孟振华
关键词:圣经通婚民族关系
从近现代西方研究方法的范式转换谈经典文本的诠释
2009年
近20年来,很多学者在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时,摒弃了过去只重理论文献、以教条反注文本等错误方法,运用各种类型的资料全面解读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形成过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在19世纪后期欧洲的变革时代,西方学者对宗教经典的解读同样经历了一场革命。他们抛弃了种种前现代的研究方法。从文本和背景出发进行研读,引领了经典研究方法的范式转换,成为学界的主流。
孟振华
关键词:方法论
在中国处境下对《希伯来圣经》家谱的跨文本阅读例证
2013年
跨文本阅读《历代志上》26章记载的守门人家谱与北朝高欢的渤海高氏家谱,旨在探索在动荡的年代由家谱所反映的身份和身份认同所具有的流动性。无论在《圣经》还是中国正史中,新兴家族为了提高自身的地位和合法性,常常攀附传统名门;传统团体为了自身利益,也往往乐于接纳前者,而将血缘等问题忽略。这反映了社会历史条件对编修家谱的深刻影响。
孟振华
关键词:守门人
国外高水平大学通识教育的制度建设与启示被引量:1
2015年
中国高校已广泛接受通识教育的理念,然而,不应仅仅照搬国外一流大学的课程表,更要学习它们先进的制度经验,即科学的通识教育规划、对课程的公正选拔和评估以及有效的日常管理与支持。国内大学有必要组织或指定专门的委员会负责上述事务,以推动通识教育在自身处境中的发展。
孟振华
关键词:通识教育教学改革
“一神思想与后现代思潮研究”国际研讨会综述
2011年
2011年6月15日至16日,由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主办、南京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处、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协办的“一神思想与后现代思潮研究”国际研讨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on Monotheismand Postmodernism)在南京大学召开。来自中国内地、中国香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以色列、乌拉圭等国家和地区的50多位研究犹太教、基督宗教、伊斯兰教以及后现代思潮的专家学者齐集一堂,就一神思想的现代解释和处境化理解、后现代社会中对一神思想研究的新理论、新趋势以及一神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影响等议题进行了交流。
孟振华
关键词:国际交流合作后现代思潮神思人文社会科学后现代社会
波斯时期犹大社会的“守门人”
<正>经过了漫长的异乡岁月,被新巴比伦王国掳走的以色列人后裔终于有机会回到巴勒斯坦,开始一段新的生活。但是,被掳的历史无疑令以色列人内部的社会结构产生了很大变化,回归的犹大社团所包括的团体与它们各自的地位和被掳之前已经大...
孟振华
文献传递
“巴比伦囚虏”产生影响的客观条件被引量:3
2011年
"巴比伦囚虏"是公元前6世纪的重要事件,影响到整个犹太历史进程。对于这一事件的客观背景,学界缺乏系统的研究和明确的结论。本文结合文本与考古信息,探讨犹大人口变化及被掳人数、被掳人员构成、巴比伦对其政策和留居犹大者情况等因素,探索该事件产生重要影响的客观条件。
孟振华
关键词:犹太教犹太历史圣经
《出埃及记》叙事的文学统一性
2017年
本文聚焦于对《出埃及记》第1-14章的叙事研究,其中又主要着眼于第7-12章中的十灾叙事.全文从八个方面对《出埃及记》叙事进行考察,试图证明《出埃及记》叙事的文学统一性.认为在每一种情况中,传统的底本划分方式,即将《出埃及记》第1-14章的内容划分为假设的J/E/P部分,都抹去了文学结构上的叙事性、文学上的艺术性和文本之间的相互关联,有时甚至忽略了神学信息;整体分析法才能更好呈现对该文本的理解.
加里·A·伦茨伯格孙蓉孟振华
《创世记》兄弟相争叙事的特点、成因与传播
2019年
圣经的《创世记》中包含了很多兄弟相争的叙事。作者刻意展示,长子可能因为各方面的缺陷丢失名分,而看似弱小的非长子往往会得到家长和上帝的偏爱。这既包含了大卫-所罗门王朝的政治宣传目的,也体现了古代以色列人对自我的认知和信心。同时,这类故事或许还迎合了受众对于长子继承制传统以及其中非长子遭遇的不满,因此更容易被读者接受,并广泛流传。
孟振华孙蓉
关键词:圣经创世记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