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庆延
- 作品数:33 被引量:135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 从革命到“继续革命” ——华北西村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 在1952年到1958年间,刚刚建立不久的共产党国家政权在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之后,在中国乡村社会中开始了一场以土地公有化、生产合作化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如果说土地改革是乡村社会中一场“革命”的话,...
- 孟庆延
- 关键词:合作化口述史
- 苏区革命与地方社会:查田运动之发轫新探被引量:22
- 2015年
- 划分阶级成分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土地革命实践中形成的重要政治传统。这一政治传统的最初形态可以追溯到1933—1934年间中央苏区的查田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以经济因素为标准的阶级成分划分开始在革命中得以大范围实践,同强调情绪性和斗争性的社会动员一并构成"查阶级"的重要内容。基于查田运动的这一制度史意义,本文对查田运动得以发轫的社会历史场域进行了历史社会学意义上的再考察。本文将中共党史、革命史与地方社会史结合在一起,综合运用文件档案、方志谱牒、回忆材料、报刊杂志等多种史料,通过对瑞金地区苏区时期革命史的重新解读,揭示查田运动得以发轫的社会与政治场域,由此呈现出宏观意识形态、现实斗争形势与地方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并由此进一步理解中国共产党政权在独立掌握武装和建政初期,将"革命"落实到地方社会时所面临的一系列局限与困境。
- 孟庆延
- 关键词:查田运动宗族
- 社会学视野下的中共制度史研究:理论传统与“问题意识”被引量:3
- 2019年
- 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制度是各个学科关注的焦点议题。经济学、政治学偏重于对制度结构的总体分析,并多以“结构—功能”视角理解人类的行为;社会学更强调对制度的社会过程与运行机制进行考察;在历史学领域,制度史是贯穿从古代史到近现代史的经典论题。近年来,随着人文社会科学内部跨学科研究的推进,历史学、政治学与社会学等不断突破学科藩篱相互融合,围绕制度史这一经典论题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研究成果。其中,从不同学科视角出发而聚焦的中共制度史研究更呈现方兴未艾的新局面。笔者尝试从社会学的理论视野出发,以相关的社会学经典理论为基础,结合近年来社会学领域内有关近代中国社会革命与转型的实证研究,揭示中共制度史研究的跨学科理论传统与“问题意识”,讨论社会学视野下中共制度史研究的可能路径。
- 孟庆延
- 关键词:社会学视野制度史中共跨学科研究人文社会科学
- 谁在舞台中央:相声中的民情与政治被引量:3
- 2019年
- 相声是起源于中国民间社会并一直流传至今的传统艺术形式,在其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固定的表演形式和独特的内在结构。相声还经历了一个从“江湖”到“庙堂”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过程中,相声的演出方式、文本结构及其作品风格,随着历史与社会状况的变迁而不断调整,成为了兼具民情表达与政治之双重要素的文本类型。在本文中,笔者尝试运用相声本子(文本)、地方史志、回忆录等多种材料,在澄清相声的缘起、属性与结构特征的同时,基于历史社会学与阐释人类学等理论视域,选取不同历史时期的典型相声作品展开分析,一方面,呈现作为社会表达的相声文本的多重结构,另一方面,揭示相声作品演进变化背后的内在逻辑,并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民情表达与政治效应的相互关系。
- 孟庆延
- 关键词:相声权力民情政治文本结构
- 思想、风俗与制度:陈寅恪史学研究的社会学意涵被引量:5
- 2020年
- 陈寅恪的史学研究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有重要的学术地位。一直以来,围绕陈寅恪史学研究传统展开的学术史讨论大多局限于历史学乃至中古史研究的范畴。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对其关注较少。在本文中,笔者尝试从陈寅恪史学研究的问题意识、研究路径与关键概念等角度,在重新整理陈寅恪著述史与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揭示他诸多研究著述之间的内在联系,并由此讨论陈寅恪史学研究传统对“文明发生学”这一问题的内在关切。笔者进而尝试从思想、风俗与制度三个关键词入手,理解这一“西学东渐”背景下的经典研究传统所具有的社会学理论意涵,并以此为基础,讨论其对我们当下开展面向中国本土历史与社会的社会学研究所具有的理论意义。
- 孟庆延
- 关键词:风俗文明陈寅恪
- 从身体技术到专制国家:埃利亚斯的历史社会学路径被引量:1
- 2020年
- 埃利亚斯在现代社会学理论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他关于欧洲中世纪的一系列研究对于理解西方文明中身体技术的发展与专制国家的形成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他的代表作《文明的进程》全面揭示了欧洲中世纪以来个体行为的文明化过程,并阐释了君主专制国家这一政权形式得以稳定下来的社会过程。埃利亚斯以自己独特的历史社会学路径,对上述两个看似无关的主题做出了贯通性的社会学解释。本文尝试以《文明的进程》这一文本为基础,揭示其内在蕴含的历史社会学路径,及其对今天中国历史社会学发展所具有的启发意义。
- 孟庆延
- 关键词:身体技术文明化埃利亚斯历史社会学
- 口述史的社会学中国谱系:理论传统与本土经验被引量:5
- 2022年
- 在中国社会学研究中,口述史并非普遍的研究方法,口述史研究作为个案研究往往被认为缺少普遍性。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共产主义文明"为研究问题意识的口述史研究传统却在中国社会学研究中贡献了自己独特的力量。2019年,周晓虹主持的"新中国工业建设口述史"研究项目启动,将有关"现代中国"的研究主题从革命推进到了建设。以这两种不同的口述史研究项目为聚焦对象,从问题意识、理论传统与分析路径等角度讨论其内在差异,会发现这两种研究传统所讨论的核心问题内在具有一致性,从而共同构成了面向中国历史与文明的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谱系。
- 孟庆延
- 关键词:口述史工业化诉苦社会表征
- 问题意识与历史视野:“社会学中国化”问题的历史社会学路径被引量:4
- 2023年
- 社会学作为一门在“西学东渐”背景下引介到中国的学问系统,从最初引入之时便面对着社会学中国化的问题。这一问题的本质,乃是普遍的社会学理论同具体的中国社会历史情境之间的张力问题。如何面对和处理这种张力,又如何真正在具体的研究实践中建立面对中国历史与文明的社会学理论体系,成了社会学研究者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社会学的中国化,究竟是理论概念上的中国化还是研究对象上的中国化?抑或是研究方法上的中国化?本文通过对国内历史社会学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发现,潘光旦、费孝通和瞿同祖等老一辈社会学研究者构成了国内社会学研究的古典时代,开启了一系列经典的本土研究范式,并被后来的学者继承下来。当下的国内历史社会学研究,凸显出问题意识的整全性、研究视野的开阔性以及经验研究的总体性三重特征,既是历史社会学研究在发展历程上的突出特征,同时也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话语体系提供了可能路径。
- 孟庆延
- 关键词:社会学中国化历史社会学
- 社会经济史视野下的中国革命被引量:17
- 2015年
- 自2004年起,本刊设立开放时代论坛,每年11月第一个周末定期举办,至今已逾十二届。开放时代论坛旨在邀集多领域学者,推进对前沿公共议题的跨学科讨论。自2015年起,本刊再设不定期的开放时代工作坊,旨在邀集某学科或某些相近学科的学者,对学科内与时势相接的重要学术问题作专门探讨。第一次开放时代工作坊于2015年1月13日至14日在中山大学举办,主题为"社会经济史视野下的中国革命",我们希望从长时段、日常生活、地方社会的角度展现中国革命的复杂性、丰富性和延续性,以区别于惯行的党史研究。以下内容根据第一次开放时代工作坊录音整理而成,并经所有发言人审订。评论及讨论部分的小标题为编者所加。因篇幅所限,部分内容未能一并刊出。
- 刘永华张侃饶伟新黄向春应星程美宝刘昶刘一皋刘志伟孟庆延齐小林郑振满杨奎松梁勇郑莉胡玉春丁仁祥王才友满永王奇生黄道炫张宏卿黄文治麻国庆郭凡
- 关键词:社会经济史跨学科工作坊学术问题
- 社会革命的动力机制——以中央苏区时期的土地革命为例被引量:2
- 2022年
- 在有关中国共产主义革命的研究中,“结构发生论”与“组织动员论”是两种重要理论传统。本文认为,这两种理论传统之间的争论,源自其对“阶级”这一理论概念的不同理解,而都忽视了关于革命研究的总体史视野。本文以1927—1934年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土地革命为例,以“过程性比较研究”为基本分析框架,通过对史料的深入分析,尝试揭示“阶级”是如何构成社会革命的动力机制的,进而以历史社会学的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过程。本文发现,在苏区时期的土地革命进程中,原本属于意识形态理论纲领层面的“阶级”开始真正作用于地方社会,并同当时复杂的政治情势和地域社会原有的社会结构相互影响、相互塑造,在“悬置”“耦合”与“互构”等机制的作用下,最终演变为社会革命的动力枢纽,并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过程。
- 孟庆延
- 关键词:阶级社会革命动力机制地域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