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淑芳

作品数:41 被引量:41H指数:4
供职机构:云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4篇文学
  • 2篇文化科学
  • 2篇艺术

主题

  • 23篇小说
  • 22篇鲁迅小说
  • 21篇戏剧
  • 7篇改编
  • 5篇艺术
  • 5篇戏剧改编
  • 3篇语码
  • 3篇色彩语码
  • 3篇审美效果
  • 3篇文学
  • 2篇信念
  • 2篇隐喻
  • 2篇语言
  • 2篇知识
  • 2篇中国戏曲
  • 2篇视域
  • 2篇启蒙
  • 2篇启蒙功能
  • 2篇主旨
  • 2篇外国戏剧

机构

  • 26篇云南师范大学
  • 12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作者

  • 36篇孙淑芳
  • 6篇许祖华
  • 1篇马绍玺
  • 1篇孙淑芹

传媒

  • 6篇鲁迅研究月刊
  • 5篇华中学术
  • 4篇中国文学研究
  • 2篇江汉论坛
  • 2篇信阳师范学院...
  • 2篇华中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现代文学...
  • 1篇湖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商贸
  • 1篇渭南师范学院...
  • 1篇甘肃高师学报
  • 1篇平顶山学院学...
  • 1篇海南师范大学...
  • 1篇华夏文化论坛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0
  • 2篇2019
  • 5篇2018
  • 2篇2017
  • 7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5篇2012
  • 1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6
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鲁迅小说人物与戏剧的关系
2013年
鲁迅小说中的人物与戏剧的联系大致有三种方式,并由此形成了三类身份:唱戏者、看戏者和谈戏者。这些人物与戏剧的关系虽然不同,但都不仅寄寓了丰富而深刻的意义,而且形成了意味隽永的艺术张力。与人物密切相关的一些戏剧因素,虽然在小说中有时只是一个很小的细节,但在人物性格塑造、情节发展、主题深化等方面却有着重要的作用和独特的魅力。这些戏剧因素紧扣人物的处境、心理状态和身份,使戏剧在现实语境中的含义与原初含义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张力,从而构筑了小说更为丰厚的艺术空间。
孙淑芳
关键词:鲁迅小说戏剧现实语境艺术价值
文化体制改革绩效评价与相关产业消费之影响被引量:1
2010年
本文从评价上海文化体制改革绩效入手,详细分析了改革后的产业发展趋势及特点,认为政府主导型的改革特征促成了上海文化产业发展链条的快速完备,并在引导居民文化良性消费方面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孙淑芹孙亚超孙淑芳
关键词:文化产业消费偏好
论鲁迅小说对疾病的书写被引量:1
2016年
鲁迅小说中的疾病书写主要表现在使用传统的白描手法及放重拿轻的低调修辞方面。鲁迅小说书写疾病的创造性则主要表现在,将传统的白描手法及放重拿轻的低调修辞进行了创造性的使用,突破了以《红楼梦》为代表的经典现实主义的规范,建构了"高义的现实主义"的范式。
孙淑芳
关键词:鲁迅小说疾病白描修辞
诗与思的新起点——论冯至在同济大学执教时期创作的四首短诗被引量:1
2013年
冯至创作于1937年不为重视的四首悼念亡友的短诗——《给几个死去的朋友》,是冯至诗歌创作的两座高峰之间的桥梁,标志着冯至诗歌创作的转向,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这四首短诗突破了冯至20年代诗歌的艺术范式,革新了驾轻就熟的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艺术风格,显示了向现代派诗歌倾斜的新追求,成为冯至走向现代主义的先声。四首短诗不仅所表现的情思内容与20年代有明显区别,境界也有提升,为《十四行集》问世做了铺垫。
孙淑芳
关键词:冯至现代主义
鲁迅小说的情节结构与戏剧结构的关系
2018年
鲁迅小说不仅存在着紧凑精炼、集中整饬的戏剧化外部情节结构,还存在着承载深层意蕴的内部情节结构。鲁迅小说的内外情节结构与戏剧的内外结构,虽然从构成的意义上来看具有根本的异质性,但也具有审美的同构性,尤其是其'完成性与非完成性之间辩证统一'的构成形态,更是与戏剧的内外结构的构成形态,具有异曲同工的审美效果。正是这样一种'跨艺术'的审美效果,不仅在直接的意义上凸显了鲁迅小说情节结构的艺术成就及其特点,而且也从一个具体的方面彰显了鲁迅小说特有的魅力。
孙淑芳
关键词:鲁迅小说
郭沫若与鲁迅的戏剧观之比较
2012年
郭沫若与鲁迅在戏剧上均有着独自的创见。他们的戏剧观均立足于现实人生的基础之上,有契合也有迥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戏剧功能观、戏剧体裁的价值观、戏剧传播与接受观。郭沫若与鲁迅都重视戏剧的启蒙功能,但在其实现的途径上采取的方法不同。两者都推崇悲剧,然而相比较而言,郭沫若更注重戏剧的抒情价值。两者都认同戏剧舞台演出'场'的巨大效应,但是对于演出的价值和舞台的设置有着不同的看法。郭沫若与鲁迅的戏剧观深刻地体现了这两位文学巨匠的思想特质、文艺观及其文艺实践特色。
孙淑芳
关键词:戏剧启蒙功能悲剧
鲁迅关于个性主义的信念及知识被引量:1
2018年
鲁迅的个性主义信念就是"重个人"、"尊个性",而他所重的个人主要是英哲式的个人而并非一般的个人,所尊的个性也主要是英哲们的个性而非大众的个性。鲁迅个性主义信念的这种指向,在其思想发展的早期尤为明显,虽然到了所谓思想发展的后期,鲁迅对英哲式的个人、个性不再崇奉,但他依然没有放弃自己在思想发展的早期就形成的重个人与尊个性的信念。鲁迅所获得的较为系统的个性主义知识,主要是源发于德国思想界的极端个人主义的知识,鲁迅在介绍这种个人主义知识的过程中,一方面依据原文进行了介绍,另一方面则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了中国化的处理。
孙淑芳许祖华
关键词:个性主义信念知识
京派研究的鲁迅背景被引量:2
2010年
在京派研究中始终或隐或显地存在着一个背景,这就是鲁迅。在以鲁迅为背景的研究下,京派作家的文学特点、文化根基、思想追求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这为深入认识研究京派提供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视角,也为言说京派选择了一个最佳衬景,但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已有的关于鲁迅与京派的研究成果为京派的研究开辟了一条绵延不止的思路,仍有未研究到或者有待继续深入研究的地方需要更多的研究者参与进来。
许祖华孙淑芳
关键词:文学文化
鲁迅小说的戏剧改编史论被引量:1
2016年
自20世纪30年代至今,鲁迅小说的戏剧改编已历经八十余年,其间出现了不少优秀的改编之作。改编大致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比较鲜明的特点。改编作品在审美上大致经历了从注重启蒙到反思现实,从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从尊重原著到实验创新的发展过程。戏剧改编可以使鲁迅小说绽放出新的生命力,具有更为强大的传播功能,但是,只有那些得其原型故事之精髓的改编,才会具有更永恒的艺术生命力。
孙淑芳
关键词:鲁迅小说戏剧改编
鲁迅小说的叙事时间与戏剧被引量:2
2012年
鲁迅小说对故事时间的巧妙安排,体现了鲁迅崭新的时间观念和深刻的思想意义,并产生了类似戏剧艺术的魅力效应。鲁迅小说以场景与省略交替的戏剧化节奏改变了小说的常规,在很大的程度上体现了作者追求客观、直观、写实的审美理想。鲁迅小说采用现在时的基本时态所表现出来的戏剧艺术特性,突破了中国传统小说在叙事时态功能上的观念。鲁迅小说对重复叙述的普遍运用使其获得了与戏剧在结构上喜用重复手法所创造的相似的审美效果。
孙淑芳
关键词:鲁迅小说省略现在时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