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少华

作品数:97 被引量:154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0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5篇文学
  • 16篇历史地理
  • 9篇哲学宗教
  • 7篇文化科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35篇文学
  • 18篇文本
  • 9篇《孔丛子》
  • 7篇汉赋
  • 6篇西汉
  • 6篇桓谭
  • 5篇学术
  • 5篇司马相如
  • 5篇文化
  • 5篇文体
  • 5篇文学研究
  • 5篇先秦
  • 5篇两汉
  • 4篇代文
  • 4篇扬雄
  • 4篇意蕴
  • 4篇文艺
  • 4篇先唐
  • 4篇两汉之际
  • 4篇汉初

机构

  • 89篇中国社会科学...
  • 5篇山东大学
  • 5篇曲阜师范大学
  • 3篇莱芜职业技术...
  • 2篇周口师范学院

作者

  • 96篇孙少华
  • 2篇赵东栓
  • 1篇刘跃进
  • 1篇倪铁颖
  • 1篇李健
  • 1篇高洪民

传媒

  • 4篇文学遗产
  • 4篇文史哲
  • 4篇中南民族大学...
  • 3篇求是学刊
  • 2篇北方论丛
  • 2篇文学评论
  • 2篇文史知识
  • 2篇北京大学学报...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复旦学报(社...
  • 2篇上海大学学报...
  • 2篇中山大学学报...
  • 2篇中国人民大学...
  • 2篇清华大学学报...
  • 2篇东方论坛(青...
  • 2篇杜甫研究学刊
  • 2篇高等学校文科...
  • 2篇宝鸡文理学院...
  • 2篇民族文学研究
  • 2篇渤海大学学报...

年份

  • 3篇2024
  • 4篇2023
  • 6篇2022
  • 2篇2021
  • 3篇2020
  • 5篇2019
  • 6篇2018
  • 7篇2017
  • 5篇2016
  • 9篇2015
  • 7篇2014
  • 3篇2013
  • 11篇2012
  • 5篇2011
  • 5篇2010
  • 7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9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孔丛子》体现的战国学者品格及其时代性质被引量:1
2008年
《孔丛子》一书的确带有战国时代的学术特色。本书反映的战国时代的学者皆具有自高、自贵的学术品格,与《孟子》等书的记载是一致的。而"时移世异"观念,应该是前者的特殊外化。这两种学者品格与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一致的。
孙少华高洪民
关键词:《孔丛子》战国
“迁都争议”与“迁都话题”——试论东汉“迁都”赋的文本模拟与性质变化
2024年
东汉自杜笃《论都赋》以下,又有王景《金人论》、傅毅《反都赋》《洛都赋》、崔骃《反都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等京都赋作。杜笃《论都赋》与是否定都洛阳有关,有“迁都”长安主题,可称作“迁都争议”赋;王景《金人论》以下至张衡《二京赋》,其实并非为“迁都”争议而作,可称作“迁都话题”赋。在已经作为一个“话题”出现的京都赋中,其结构、内容、形式、语言上都有一定的模拟沿袭现象,呈现出明显的“文本模拟”痕迹。班固《两都赋》,被范晔《后汉书》与萧统《文选》分别收录,性质上已经发生了从“史”到“文”的变化。《两都赋》“文学”经典化的真正开始,即肇始于萧统编纂《文选》并以《两都赋》为首篇。
孙少华
关键词:《两都赋》《二京赋》
“九子母”的形象衍化及其文学与文化意蕴被引量:2
2014年
《汉书·成帝纪》应劭注所称之"九子母",实有其事,且具有汉代方术的实践意义。汉代"九子母",实由天上的"九子星"转化而来。佛教传入中国后,九子母至晚在东晋与佛教发生了联系;又加当时九、鬼音同,故很快与佛教鬼子母混称起来。九子母与鬼子母在融合过程中的比重有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子母"色彩,要远远大于"鬼子母";唐代以后,佛教"鬼子母"恶神形象比重逐渐增加,最终超越了中国本土的"九子母"形象,体现了两种文化融合过程中的不平衡性。
孙少华
扬雄投阁的文化美学与生命悲情
2009年
西汉扬雄"投阁",是中国古代文人对生命悲情的诗意阐释,具有一定的文化美学意义。然而,其自戕绝非仅仅是对新莽时期严峻政治形势的恐惧所致,而且蕴含着深层的文化底蕴、历史背景与生命悲情意识。扬雄"投阁"背后的生命悲情与人生态度,对两汉之际的桓谭、王充影响不小,而这也是东汉"疾虚妄"学风形成的思想渊源。
孙少华
关键词:扬雄文化美学
新世纪十年来《诗经》研究概述与展望被引量:1
2015年
新世纪十年来,《诗经》研究选题不断扩大、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诗经》文字、训诂、音乐、制度、文化、文学理论思想、美学、海外汉学等领域的研究,都不乏新作。但是,在《诗经》文献整理,尤其是《诗经》注疏文献整理与研究方面,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孙少华
关键词:《诗经》
秦汉河西走廊上的文化学术交流及其文学影响被引量:3
2009年
河西走廊是秦汉时期华、戎交往的重要门户,承载着双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任务。西域多姿多彩的学术文化通过河西走廊传入汉朝,汉王朝丰富的文化与学术也通过这里传入西域。河西走廊,是双方文化学术交流的重要纽带与历史见证。两汉时期,佛教、道教等已出现在河西走廊上。后世产生的小说、戏曲,也与河西走廊传入的西域文化不无关系。
孙少华
关键词:秦汉时期河西走廊学术文化交流
《初见秦》的作者与战国末年古书编纂问题蠡测
2009年
《韩非子.初见秦》的作者与本篇及《韩非子》的关系问题,一向是学界争议不休的话题。其实,《初见秦》的真正作者不易考索,但是它被收入《韩非子》,却能反映战国末年与秦汉之际的古书编纂风尚。从这个意义上看来,《韩非子》收录《初见秦》的方式,还是比较客观的。
孙少华
关键词:《韩非子》
韩非、李斯之死与周秦之际文学思想的变化被引量:2
2017年
韩非、李斯是周秦之际的士人代表,他们的政治抉择与人生悲剧,其实代表了当时一部分士人的共同命运。二人背叛自己的宗国,为秦灭六国出谋划策,当然有气节、道义上的问题,但却是当时社会政治背景下士人人性本能的自然反映。"畏死患失"是造成他们人生悲剧的根源。这种思想大致可以反映周秦之际的士人心态,当时文学思想的变化也与此密切相关。
孙少华
关键词:文学思想
汉代诸子“文道”观的思想内涵与文艺认识
2018年
汉代诸子文艺思想中存在"文道合一"与"文道分离"两种认识,主要源于先秦孟子、荀子的思想,并远承孔子"文质彬彬"的思想。"文""道"产生分离的内在原因与文艺动机,主要在于"文质"关系的辩证对立;其外在动因或社会动机,则是文艺"政教""教化"功能的需要。"六艺同道",也是文艺政教功能思想的集中体现。
孙少华
关键词:文道政教
西汉诸子的“尚新”传统与“新学”渊源被引量:3
2012年
西汉诸子著书多有以"新"字题书名者,具有"尚新"的文学传统。自陆贾《新语》以下,又有贾谊《新书》、刘向《新序》、桓谭《新论》诸书,皆以"新"名书。桓谭自称其《新论》即因见《新语》、《新序》而萌生撰作之心。此类以"新"为名的著作,具有相同的学术目的、学术思想与撰写体制;这些撰者具有共同的学术宗师与思想渊源,后来又有稳定而持续的学者参与,继续撰写以"新"为名的著作,显示他们有继承这种学术思想的自觉意识,而这些著作及其所涵盖的学术思想,对当时与后世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这些典型的学术特征,足以证明一种"新学"的产生。根据班固与桓谭的论述,这种"新学"在汉代诸子间代有传承,其思想渊源上承孔子《春秋》,中接《孟子》、《荀子》。
孙少华
关键词:思想渊源西汉《新语》《新序》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