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疗法
  • 3篇介入
  • 2篇介入疗法
  • 2篇DSA
  • 1篇影像
  • 1篇治疗肿瘤
  • 1篇入路
  • 1篇肾上腺
  • 1篇肾上腺嗜铬细...
  • 1篇肾上腺嗜铬细...
  • 1篇嗜铬
  • 1篇嗜铬细胞
  • 1篇嗜铬细胞瘤
  • 1篇输尿管
  • 1篇输尿管狭窄
  • 1篇栓塞
  • 1篇栓塞疗法
  • 1篇尿管
  • 1篇平扫
  • 1篇肿瘤

机构

  • 4篇同济医科大学...

作者

  • 4篇孔健
  • 3篇郑金龙
  • 3篇冯敢生
  • 2篇郑传胜
  • 2篇许林锋
  • 1篇罗汉超
  • 1篇李恒
  • 1篇韩萍

传媒

  • 2篇放射学实践
  • 2篇临床放射学杂...

年份

  • 4篇200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羟基喜树碱在介入治疗肿瘤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3
2000年
冯敢生郑传胜孔健
关键词:羟基喜树碱肿瘤介入疗法
经下入路介入法治疗输尿管狭窄(附25例报告)被引量:11
2000年
目的 探讨下入路介入法治疗输尿管狭窄的应用效果。材料与方法  2 5例经影像学确诊为输尿管狭窄并上尿路积水中 ,2 0例为输尿管取石术后狭窄 ,5例为不明原因非外压性狭窄。经膀胱镜将导丝送至输尿管狭窄以上 ,采用导丝导管交换及对比剂定位技术 ,在狭窄处行球囊扩张。结果  18例成功放置双J管行内引流 ,1例因输尿管上段高度纡曲狭窄置管失败 ,6例行单纯球囊扩张。术后分别观察 3、6、12个月及 1~ 5个月 ,复查B超、IVP显示肾积水程度减轻 ,肾功能改善。单纯球囊扩张者再狭窄程度在 40 %以下。双J管位置准确 ,无移位 ,16例顺利取出。结论 下入路介入法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定位准确、并发症少 ,扩张和引流效果好等优点 ,是治疗输尿管狭窄的一种安全。
郑金龙郑传胜冯敢生孔健许林锋李恒
关键词:输尿管狭窄病例报告介入疗法
肝癌介入治疗的影像评估价值──着重CT平扫及双期动态增强与DSA的影像对比分析被引量:13
2000年
目的 探讨肝癌介入治疗后CT平扫及双期增强的评估价值及其意义。材料与方法 搜集 3 7例碘油栓塞及 7例微球栓塞患者复查CT平扫及双期增强图像 ,并与血管造影对比分析 ,了解栓塞区非坏死低密度灶的强化规律与供应血管的关系。结果CT平扫可分辨碘油沉积区、液化坏死区、非坏死低密度区。血管造影发现非坏死低密度区有残存肿瘤血管或 /和侧支供血。双期增强CT显示 :动脉期 ( 2 5~ 40秒 )明显强化时 ,该区肿瘤血管部分再通或 /和大量侧支循环形成 ;若门静脉期 ( 60~ 75秒 )进一步强化 ,可能还有门静脉参与供血 ;双期增强无明显强化者 ,该区供血动脉不丰富 ,门静脉很少参与供血。结论 CT应作为肝癌介入治疗后影像学复查的首选检查方法 ,其平扫及双期增强表现可反映栓后瘤体的组织学及供血变化 ,及时发现新病灶 ,据此制订新的治疗方案 ,有望提高疗效。
郑金龙孔健冯敢生许林锋韩萍
关键词:肝癌DSA栓塞疗法
较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MRI及DSA诊断(附6例分析)
2000年
目的 :评估较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MRI及DSA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较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 ,均行MR平扫及腹主动脉、肾上腺动脉造影检查。结果 :6例MR表现均为长T1长T2 信号 ,2例见囊变和坏死信号。 5例主要波及肝右叶和肾上极 ,1例主要波及胰头并包绕下腔静脉。 6例中 ,4例疑诊嗜铬细胞瘤 ,2例诊断为巨块型肝癌。DSA显示瘤体由肾上腺动脉供血 ,肿瘤血管丰富 ,染色浓密 ,诊断为嗜铬细胞瘤。结论 :较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与邻近脏器肿瘤的MR表现极为相似 ,确诊须依赖肾上腺动脉造影。
郑金龙孔健罗汉超
关键词: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磁共振成像DSA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