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娄自昌

作品数:15 被引量:17H指数:3
供职机构:文山学院人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历史地理
  • 3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4篇滇东南
  • 4篇东南
  • 4篇苗族
  • 4篇北部
  • 3篇迁徙
  • 3篇民族
  • 2篇族属
  • 1篇傣族
  • 1篇刀耕火种
  • 1篇滇越
  • 1篇心目
  • 1篇盐课
  • 1篇盐政
  • 1篇玉米
  • 1篇云南边疆
  • 1篇时间考
  • 1篇腾越
  • 1篇农村
  • 1篇农村经济
  • 1篇起义

机构

  • 8篇文山学院
  • 6篇文山师范高等...
  • 1篇云南大学

作者

  • 15篇娄自昌
  • 1篇蒙永乐
  • 1篇浦加旗
  • 1篇李金苹

传媒

  • 7篇文山师范高等...
  • 7篇文山学院学报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7
  • 4篇2006
  • 1篇2005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浅析西华山碑刻所反映的文山地区历史
2016年
云南文山西华山碑刻历史悠久,内容包含了人文风情、自然风景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这些碑刻反映了文山一定时期内的历史。该文以几处极具代表性碑刻为线索,对碑刻作者及文山一定时期内的历史作一些分析,以此凸显出文山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
舒顺尧娄自昌
关键词:碑刻
苗族迁入滇东南和中印半岛北部的早期时间考被引量:2
2011年
滇东南和中印半岛北部的苗族主要从贵州等地迁来,至于迁入时间,国内多数学者认为始于唐代并持续到宋、元、明、清,但这种观点并没有任何可靠的依据,因而并不可信。19世纪初以前,涉及滇东南民族情况的各种地方志都没有提到当地有苗族,提到这些地区有苗族的文献都出现在19世纪初以后,调查材料显示的苗族迁入时间也多在19世纪初以后,这些事实说明:苗族迁入滇东南和中印半岛北部的早期时间当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
娄自昌
关键词:滇东南
古代哀牢国的疆域范围和民族构成再探被引量:1
2007年
古代哀牢国存在明显的狭义、广义之分,狭义哀牢国指哀牢本部及其有效控制下的几个小邦,即公元51年归附东汉的近一万八千人及其分布地域;而广义哀牢国则包含了哀牢本部和名义上隶属于哀牢部的众多小邦,即公元69年随哀牢王一起归附的七十七个小王、五十五万多人口及其分布地域。广义哀牢国的范围非常辽阔,包含了今滇西南大部分和今缅甸大部分,应已延伸到印度洋沿岸地带。广义哀牢国境内有多种民族,包含了孟—高棉语族、壮侗语族和藏缅语族的先民。
娄自昌
关键词:民族构成
苗族向滇东南和中印半岛北部迁徙的方式与特点被引量:2
2010年
苗族从贵州向滇东南和中印半岛北部的迁徙有许多鲜明的特点:既有因战乱引发的短时期内的大规模迁徙,也有因经济原因引发的零散但持续不断的迁徙;主要迁往山区和半山区,而很少迁到河谷、平坝和城镇;迁来后,有的很快实现定居,有的仍长期迁徙不定;迁徙方向主要朝向西南,但也普遍存在着从中印半岛北部向北迁入滇东南或从滇东南返回贵州的情况;迁徙中既形成了与滇东南和中印半岛北部各族大杂居的局面,也形成了许多小聚居的局面。
娄自昌蒙永乐
《盐课碑》与清代云南省和文山地区的盐政被引量:2
2009年
马关县八寨镇的《盐课碑》是研究清代云南省和文山地区盐政的重要史料,该碑记载了嘉庆初年开化府民众因不堪官府增加盐课而推举生员李占春等两次万里赴京控告、最后使开化府官盐价格从每百斤卖银3.64两降为3.03两的史实。从《盐课碑》和相关史料中可以看到,清代在云南省和文山地区推行的官府垄断和控制食盐生产、运销的政策,一方面使盐课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另一方面也为相关官员营私舞弊创造了条件,最终使云南省和文山地区的盐政成为一项官累民病、上下交困的弊政。
曾跃明娄自昌
古代滇人族属与傣—泰民族起源再考
本文主要探讨古代滇人族属及其与傣—泰民族起源之间的联系。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概述国际泰学界对傣—泰民族起源问题研究的概况,并对近年来的两种主要观点即土著说和迁徙说所持依据略作考辨。本文认为,迁徙说所持依据...
娄自昌
关键词:民族起源
文献传递
南明与缅甸关系中的几个问题(1649~1662年)
2015年
通过对缅甸《琉璃宫史》与中国相关史料的比较分析,可看出1649到1662年南明与缅甸东吁王朝的关系充满了困扰。1649~1650年,因南明在中缅边境的土司地区征税,双方发生军事冲突,各有胜败。1659~1662年初,因抗清失败,永历君臣入缅避难,双方互视对方为臣属,虽近在咫尺,永历与两任缅王却从未见面。永历政权在缅近三年,由于缅方长期软禁永历君臣,而李定国、白文选残兵多次寻驾救驾给缅甸造成严重破坏,双方怨恨日积月累,成为导致咒水之难的深刻原因。咒水之难使永历政权一蹶不振,1662年初,随着永历帝被引渡给清朝云南当局、白文选降清、李定国病逝,充满困扰的南明与缅甸关系终于结束。
李金苹娄自昌
关键词:宗藩关系
叭真的攻略扩张及其在小泰区域傣—泰民族强盛过程中的历史地位被引量:2
2006年
叭真是滇、缅、泰、老、越连结地区(即通常所称的小泰区域)傣—泰民族编年史和传说中的英雄,于十二世纪时率傣—泰民族各部征服了上述地区。有关叭真在世时间和征服小泰区域的具体过程,相关编年史和传说各有不同;而关于叭真在小泰区域傣—泰民族走向强盛过程中的历史地位,史学界也没有明确看法。文章在前辈学者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十二世纪云南和中印半岛政治局势,确认清迈编年史《庸那迦纪年》关于叭真在世时间和攻略扩张过程最为可信,并重构了叭真一生的主要事迹;结合傣—泰民族历史的发展演变,指出了叭真在小泰区域傣—泰民族走向强盛并成为云南南部和中印半岛广大地区统治民族过程中的重要历史地位。
娄自昌
18世纪末~20世纪中叶苗族向滇东南和中印半岛北部迁徙的政治与经济因素被引量:3
2010年
18世纪末~20世纪中叶苗族向滇东南和中印半岛北部的迁徙既有政治原因,也有经济原因。就政治原因而言,主要是苗族卷入其中的乾嘉起事、"咸同变乱"引发了苗族的大规模迁徙。就经济原因而言,一方面,刀耕火种的游耕农业使得相当一部分苗族人口长期处于向西南迁徙的状态,以不断寻找新的可耕地;另一方面,玉米的引进和推广使得滇东南和中印半岛北部尚未开垦的广大山区半山区成为可耕地,不断吸引着大量苗族人口迁徙而来。
娄自昌
关键词:刀耕火种玉米滇东南
18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苗族从贵州等地向滇东南和中印半岛北部的迁徙被引量:1
2011年
18世纪末以后,苗族开始从贵州等地向滇东南和中印半岛北部大量迁徙,这种迁徙既有因战乱如乾嘉苗族起事、"咸同变乱"而引起的短时期内的较大规模迁徙,也有因经济因素如玉米的引进和推广、寻找可耕地等引发的自发零散但却持续不断的迁徙。经过一个半多世纪的持续迁徙,到20世纪中叶时,苗族最终成为滇东南和中印半岛北部分布范围非常广阔、人口众多的民族。
娄自昌
关键词:滇东南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