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夏韫晖

作品数:28 被引量:152H指数:7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6篇医药卫生
  • 2篇化学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9篇正畸
  • 6篇牙槽
  • 6篇正颌
  • 6篇成人
  • 5篇牙槽骨
  • 5篇支抗
  • 5篇锥形束CT
  • 4篇手术
  • 4篇种植支抗
  • 4篇疗效
  • 4篇骨性
  • 3篇牙移动
  • 3篇正颌手术
  • 3篇软组织
  • 3篇下颌
  • 3篇疗效评价
  • 3篇面部
  • 3篇面部软组织
  • 3篇成骨
  • 2篇牙周

机构

  • 26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市口腔医...

作者

  • 28篇夏韫晖
  • 22篇房兵
  • 19篇毛丽霞
  • 10篇袁玲君
  • 10篇王博
  • 9篇沈国芳
  • 7篇刘加强
  • 7篇吴勇
  • 4篇江凌勇
  • 4篇杨秩
  • 3篇冯贻苗
  • 3篇王洁
  • 3篇娄新田
  • 3篇王旭东
  • 2篇梁翔
  • 2篇蔡鸣
  • 2篇钱文涛
  • 2篇樊林峰
  • 2篇于洪波
  • 2篇蔡协艺

传媒

  • 6篇中国口腔颌面...
  • 5篇上海口腔医学
  • 4篇中华口腔正畸...
  • 1篇口腔材料器械...
  • 1篇中华医学美学...
  • 1篇口腔颌面修复...
  • 1篇第十次全国口...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 5篇2008
  • 1篇2007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拔牙正畸模式牙弓形态变化的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不同拔牙正畸模式下,成人牙弓形态变化的规律。方法选40例拔牙正畸病例,分为G1组20例:拔除四颗第一前磨牙,其中男13例,女7例,平均22岁;G2组20例:拔除四颗第二前磨牙,其中男8例,女12例,平均24岁。用模型测量观察矫治前后牙弓长度及尖牙区、前磨牙区和磨牙区宽度;用X线头影测量观察矫治前后切牙内收及磨牙前移的距离。对模型及头影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矢状向上,拔牙正畸后,G1组切牙内收幅度较G2组大[(3.70±2.41)mm和(2.85±0.32)mm,P=0.0433],G2组磨牙前移距离较G1组大[(2.45±0.53)mm和(3.96±0.40)mm,P=0.0124];两组间矫治前后牙弓长度改变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横向上,拔牙正畸后,G1组尖牙区宽度增加,前磨牙及磨牙区宽度减小;G2组,尖牙及前磨牙区宽度增加,磨牙区宽度减小。其中,两组间矫治前后尖牙区宽度增加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2组磨牙间宽度减少量较G1组大。结论不同拔牙正畸模式可影响牙齿矢状向的位移并造成牙弓宽度改变的差异。
王博房兵夏韫晖毛丽霞
关键词:成人牙弓宽度牙弓长度错[牙合]畸形
正颌正畸联合治疗唇腭裂继发颌骨畸形的稳定性评价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探讨唇腭裂继发颌骨畸形患者经正颌正畸联合治疗后的稳定性。方法2010年1月至2017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颅颌面科就诊的唇腭裂继发颌骨畸形需正颌正畸患者15例,通过术前(T0)、术后2周(T1)、术后6个月(T2)、术后24个月(T3)头颅定位侧位片比较,分析正颌正畸联合治疗前后的颌骨稳定。并与15例非唇腭裂上颌发育不足、下颌发育过度同样接受正颌正畸联合治疗患者,在治疗后相同时间点进行稳定性分析。结果唇腭裂组患者上颌骨水平向前移(3.8±1.5) mm,垂直向下降(2.4±0.8) mm。术后6个月水平向复发(1.2±0.7) mm (T1~T21:31.6%),垂直向复发(0.9±0.6) mm(T1~T2:37.5%)。术后24个月水平向复发(1.0±0.5) mm(T1~T3:26.0%),垂直向复发(0.8±0.8) mm(T1~T3:33.3%)。非唇腭裂组患者上颌骨水平向前移(4.3±1.2)mm,垂直向下降(2.2±1.9) mm。术后6个月水平向复发(0.9±1.2) mm(T1~T2:20.9%),垂直向复发(0.8±0.9) mm(T1~T2:36.6%)。术后24个月水平向复发(1.1±0.6) mm(T1~T3:25.6%),垂直向复发(0.9±0.5) mm(T1~T3:40.9%)。两组术后6个月与术后12个月水平向与垂直向复发率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唇腭裂继发颌骨畸形正颌正畸联合治疗后复发率大于非裂颌骨畸形患者,但术后稳定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夏韫晖蔡鸣蔡鸣毛丽霞王博沈国芳毛丽霞
关键词:唇裂腭裂正颌外科手术
骨性Ⅱ类双颌前突矫正的“surgery early”设计原则
目的:探索骨性Ⅱ类双颌前突的'surgery early'治疗策略,初步确立该类错牙合畸形临床治疗的设计原则和操作要点,尽可能缩短矫治疗程,从而优化正颌正畸联合治疗。方法:选择自2011年6月至2013年12月于本科行'...
毛丽霞夏韫晖刘加强夏伦果袁玲君王旭东沈国芳房兵
关键词:双颌前突正颌手术
文献传递
成人骨性Ⅲ类错下前牙区牙槽骨厚度的测量分析被引量:26
2012年
目的:借助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结合计算机辅助测量技术,测量分析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骨性Ⅲ类错患者下前牙区的牙槽骨厚度,为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从2008年1月至2011年3月间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正颌正畸联合门诊求治的成人连续病例中,选取诊断为骨性I类错畸形的患者64例,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66例(以下分别简称为I类组及Ⅲ类组),进一步按照垂直骨面型将两组患者分类。选取左侧下中切牙进行测量,以I类组为对照组,运用CBCT比较评估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骨性Ⅲ类错下前牙区的牙槽骨厚度。使用SAS8.0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Ⅲ类组患者前牙区唇侧(P<0.05)、舌侧(P<0.01)及总的牙槽骨厚度(P<0.01)均较I类组狭窄。前牙区唇侧牙槽骨厚度高角Ⅲ类组患者较均角及低角狭窄(P<0.01);舌侧牙槽骨厚度低角>均角(P<0.01),均角>高角(P<0.05);总的牙槽骨厚度低角>均角>高角(P<0.01)。不同垂直骨面型的Ⅲ类组患者唇侧牙槽骨厚度<舌侧(P<0.01)。结论:骨性Ⅲ类错畸形下前牙区牙槽骨厚度较I类狭窄,且低角骨面型>均角骨面型>高角骨面型;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骨性Ⅲ类错前牙区唇侧牙槽骨厚度较舌侧狭窄。提示骨性Ⅲ类错治疗前,有必要对其下前牙区牙槽骨厚度进行评估,以确保治疗安全有效;掩饰性治疗骨性Ⅲ类错牙移动中,医源性牙根及牙周组织损害发生的风险更大。
王博房兵樊林峰毛丽霞夏韫晖
关键词:成人锥形束CT垂直骨面型
唇腭裂患者牙槽突裂的正畸治疗程序探讨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唇腭裂伴牙槽突裂的上颌骨牙列矫正,常存在牙槽突裂隙区牙槽骨塌陷、牙龈高位、植入骨吸收等不理想状态,本研究回顾性分析8例患者,探讨上颌骨牙列矫治的治疗程序。方法:8例单侧牙槽突裂患者,在牙槽突裂植骨术同期行尖牙骨皮质切开,术后以正畸方法快速将尖牙向牙合方、唇向移动,牙根移入植骨区。术前、术后1周、尖牙正轴完成后拍摄曲面体层片、尖牙根尖片、上颌咬合片和尖牙区照片,比较治疗前后尖牙区植骨量、尖牙牙根吸收程度和松动度变化;测量裂隙侧尖牙和邻牙之间的龈缘高度差和牙根之间的夹角,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治疗前后各测量项目进行配对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结果有无统计学差异,评价植骨效果以及尖牙移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治疗后牙槽突裂植入骨高度均位于相邻牙牙根长度的1/2以上;裂隙侧尖牙牙根与邻牙牙根基本平行,牙根吸收均<2mm,龈缘高度较治疗前改建良好。结论:该治疗程序具有较强优势,在一次手术的基础上,使尖牙安全、有效进入裂隙区,保证了植入骨的丰满度和高度,重建了正常龈缘。
毛丽霞房兵沈国芳王博夏韫晖
关键词:牙槽突裂植骨正畸治疗
正颌正畸治疗与颞下颌关节病发生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08年
正颌手术结合正畸技术可以治疗牙颌面骨性畸形。其治疗有助于患者功能,外貌,社交的改善。正颌正畸治疗对颞下颌关节的影响是学者们长期关注的方面,因此本文就正颌正畸治疗与颞下颌关节病的发生,转变关系做一综述。
夏韫晖房兵
关键词:正畸正颌颞下颌关节病
牙周病患者正畸前后牙槽骨密度变化的CBCT研究被引量:24
2010年
目的 牙周病正畸治疗中,在严格控制炎症和正畸力的情况下,牙齿松动度仍然增加,本研究旨在从牙槽骨骨密度变化方面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选择牙周病正畸治疗者20例,牙周健康正畸者为对照组21例,应用锥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在正畸治疗的第一期排齐阶段前后拍摄,使用头影测量方法原理,在CBCT图像的选定截面定点,对上下颌前牙区牙槽间隔骨密度进行测量,同时记录相关的临床牙周指标,采用SPSSl6.0软件包分析,以配对t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内和组间的牙槽骨密度的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骨密度与临床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 治疗前牙周病组和对照组骨密度无明显差别(P>0.05),治疗后牙槽骨密度降低量为牙周病组(-18.94±30.81)显著大于对照组(-11.35±31.55)(P<0.05),牙周病组牙松动度有明显增加(P<0.05).结论 静止期牙周病牙槽骨在正畸力刺激下,牙槽骨密度明显降低.牙槽骨密度降低与牙齿松动度增加有显著相关,推测松动度增加可能由于骨密度降低引起,这方面值得进一步研究.
马志贵房兵毛丽霞夏韫晖
关键词:CBCT牙周病松动度正畸牙移动
牙槽骨再生正畸技术治疗成人错[牙合]畸形伴原发性牙槽骨缺损的远期疗效评价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定量评价牙槽骨再生正畸技术治疗成人错[牙合]畸形伴原发性牙槽骨缺损的远期疗效。方法: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颅颌面科2014年1月起就诊的连续病例中,选择下前牙区存在原发性牙槽骨缺损且治疗结束后随访时间> 2年的成人错[牙合]畸形患者,将其中接受牙槽骨再生正畸治疗的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评价不同观察时间点术区的牙槽骨形态,采用SAS 9.1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牙槽骨再生正畸治疗成人错[牙合]畸形伴原发性牙槽骨缺损后,术区未见牙根吸收。根尖水平骨厚度增量效果最佳且远期疗效最为稳定,根长3/4水平次之,根长1/2水平未见骨厚度增量效果。术区唇舌侧出现少量牙槽骨高度降低。结论:牙槽骨再生正畸技术是治疗成人错[牙合]畸形伴原发性牙槽骨缺损的有效方式,但仍存在术区少量牙槽骨垂直丢失等局限。
王博于洪波夏韫晖房兵郭秋曼
关键词:牙槽骨缺损锥形束CT远期疗效
成人非拔牙正畸后面部软组织变化的三维测量研究
目的:研究非拔牙正畸治疗对成人女性面部软组织外形的影响。方法:选取39例2011年013年期间完成治疗的骨性Ⅰ类或者轻度Ⅱ类错年轻女性,平均(25.3±4.0)岁,接受非拔牙正畸治疗。治疗前(T0)、治疗结束(T1)拍摄...
袁玲君毛丽霞夏韫晖王博江凌勇杨秩刘加强房兵
关键词:面部软组织成人
文献传递
健康成年人上颌牙槽骨骨密度锥形束CT测量分析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对颌骨细微结构成像、重建及无创性骨量测定的临床可行性,以及运用锥形束CT的Iviewer计算机辅助图像处理软件,对颌骨密度测量的可重复性,为临床牙周病患者诊断、预后及接受种植修复,正畸支抗设计时进行骨量评估提供方法。方法:使用CBCT机在相同条件下投照10名健康成年上颌骨前牙区,在Iviewer软件下进行重建,并由同一研究者测量上颌中切牙牙槽间隔及两侧中切牙与侧切牙牙槽间隔相对骨密度值3次,比较3次测量间有无差异。使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均数间两两比较的方差分析。结果:3个测量区(3个牙槽间隔牙槽骨)相对骨密度均值(VALUEⅠ、VALUEⅡ、VALUEⅢ)3次测量的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BCT可用于颌骨骨密度的测量,运用CBCT结合图像分析软件技术,可对牙槽骨骨密度进行测量。该方法具有无创性、可重复性,在颌骨局部骨结构的检测方面有临床参考价值。
樊林峰夏韫晖房兵
关键词:锥形束CT测量方法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