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夏韫晖

作品数:28 被引量:158H指数:8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6篇医药卫生
  • 2篇化学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9篇正畸
  • 6篇牙槽
  • 6篇正颌
  • 6篇成人
  • 5篇牙槽骨
  • 5篇支抗
  • 5篇锥形束CT
  • 4篇手术
  • 4篇种植支抗
  • 4篇疗效
  • 4篇骨性
  • 3篇牙移动
  • 3篇正颌手术
  • 3篇软组织
  • 3篇下颌
  • 3篇疗效评价
  • 3篇面部
  • 3篇面部软组织
  • 3篇成骨
  • 2篇牙周

机构

  • 26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市口腔医...

作者

  • 28篇夏韫晖
  • 22篇房兵
  • 19篇毛丽霞
  • 10篇袁玲君
  • 10篇王博
  • 9篇沈国芳
  • 7篇刘加强
  • 7篇吴勇
  • 4篇江凌勇
  • 4篇杨秩
  • 3篇冯贻苗
  • 3篇王洁
  • 3篇娄新田
  • 3篇王旭东
  • 2篇梁翔
  • 2篇蔡鸣
  • 2篇钱文涛
  • 2篇樊林峰
  • 2篇于洪波
  • 2篇蔡协艺

传媒

  • 6篇中国口腔颌面...
  • 5篇上海口腔医学
  • 4篇中华口腔正畸...
  • 1篇口腔材料器械...
  • 1篇中华医学美学...
  • 1篇口腔颌面修复...
  • 1篇第十次全国口...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 5篇2008
  • 1篇2007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拔牙正畸模式牙弓形态变化的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不同拔牙正畸模式下,成人牙弓形态变化的规律。方法选40例拔牙正畸病例,分为G1组20例:拔除四颗第一前磨牙,其中男13例,女7例,平均22岁;G2组20例:拔除四颗第二前磨牙,其中男8例,女12例,平均24岁。用模型测量观察矫治前后牙弓长度及尖牙区、前磨牙区和磨牙区宽度;用X线头影测量观察矫治前后切牙内收及磨牙前移的距离。对模型及头影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矢状向上,拔牙正畸后,G1组切牙内收幅度较G2组大[(3.70±2.41)mm和(2.85±0.32)mm,P=0.0433],G2组磨牙前移距离较G1组大[(2.45±0.53)mm和(3.96±0.40)mm,P=0.0124];两组间矫治前后牙弓长度改变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横向上,拔牙正畸后,G1组尖牙区宽度增加,前磨牙及磨牙区宽度减小;G2组,尖牙及前磨牙区宽度增加,磨牙区宽度减小。其中,两组间矫治前后尖牙区宽度增加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2组磨牙间宽度减少量较G1组大。结论不同拔牙正畸模式可影响牙齿矢状向的位移并造成牙弓宽度改变的差异。
王博房兵夏韫晖毛丽霞
关键词:成人牙弓宽度牙弓长度错[牙合]畸形
正颌正畸联合治疗唇腭裂继发颌骨畸形的稳定性评价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探讨唇腭裂继发颌骨畸形患者经正颌正畸联合治疗后的稳定性。方法2010年1月至2017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颅颌面科就诊的唇腭裂继发颌骨畸形需正颌正畸患者15例,通过术前(T0)、术后2周(T1)、术后6个月(T2)、术后24个月(T3)头颅定位侧位片比较,分析正颌正畸联合治疗前后的颌骨稳定。并与15例非唇腭裂上颌发育不足、下颌发育过度同样接受正颌正畸联合治疗患者,在治疗后相同时间点进行稳定性分析。结果唇腭裂组患者上颌骨水平向前移(3.8±1.5) mm,垂直向下降(2.4±0.8) mm。术后6个月水平向复发(1.2±0.7) mm (T1~T21:31.6%),垂直向复发(0.9±0.6) mm(T1~T2:37.5%)。术后24个月水平向复发(1.0±0.5) mm(T1~T3:26.0%),垂直向复发(0.8±0.8) mm(T1~T3:33.3%)。非唇腭裂组患者上颌骨水平向前移(4.3±1.2)mm,垂直向下降(2.2±1.9) mm。术后6个月水平向复发(0.9±1.2) mm(T1~T2:20.9%),垂直向复发(0.8±0.9) mm(T1~T2:36.6%)。术后24个月水平向复发(1.1±0.6) mm(T1~T3:25.6%),垂直向复发(0.9±0.5) mm(T1~T3:40.9%)。两组术后6个月与术后12个月水平向与垂直向复发率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唇腭裂继发颌骨畸形正颌正畸联合治疗后复发率大于非裂颌骨畸形患者,但术后稳定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夏韫晖蔡鸣蔡鸣毛丽霞王博沈国芳毛丽霞
关键词:唇裂腭裂正颌外科手术
骨性Ⅱ类双颌前突矫正的“surgery early”设计原则
目的:探索骨性Ⅱ类双颌前突的'surgery early'治疗策略,初步确立该类错牙合畸形临床治疗的设计原则和操作要点,尽可能缩短矫治疗程,从而优化正颌正畸联合治疗。方法:选择自2011年6月至2013年12月于本科行'...
毛丽霞夏韫晖刘加强夏伦果袁玲君王旭东沈国芳房兵
关键词:双颌前突正颌手术
文献传递
成人骨性Ⅲ类错下前牙区牙槽骨厚度的测量分析被引量:28
2012年
目的:借助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结合计算机辅助测量技术,测量分析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骨性Ⅲ类错患者下前牙区的牙槽骨厚度,为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从2008年1月至2011年3月间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正颌正畸联合门诊求治的成人连续病例中,选取诊断为骨性I类错畸形的患者64例,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66例(以下分别简称为I类组及Ⅲ类组),进一步按照垂直骨面型将两组患者分类。选取左侧下中切牙进行测量,以I类组为对照组,运用CBCT比较评估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骨性Ⅲ类错下前牙区的牙槽骨厚度。使用SAS8.0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Ⅲ类组患者前牙区唇侧(P<0.05)、舌侧(P<0.01)及总的牙槽骨厚度(P<0.01)均较I类组狭窄。前牙区唇侧牙槽骨厚度高角Ⅲ类组患者较均角及低角狭窄(P<0.01);舌侧牙槽骨厚度低角>均角(P<0.01),均角>高角(P<0.05);总的牙槽骨厚度低角>均角>高角(P<0.01)。不同垂直骨面型的Ⅲ类组患者唇侧牙槽骨厚度<舌侧(P<0.01)。结论:骨性Ⅲ类错畸形下前牙区牙槽骨厚度较I类狭窄,且低角骨面型>均角骨面型>高角骨面型;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骨性Ⅲ类错前牙区唇侧牙槽骨厚度较舌侧狭窄。提示骨性Ⅲ类错治疗前,有必要对其下前牙区牙槽骨厚度进行评估,以确保治疗安全有效;掩饰性治疗骨性Ⅲ类错牙移动中,医源性牙根及牙周组织损害发生的风险更大。
王博房兵樊林峰毛丽霞夏韫晖
关键词:成人锥形束CT垂直骨面型
成人牙周病正畸患者牙槽骨骨矿丢失CBCT研究
本研究分为二部分: 第一部分、Cone Beam CT 测量方法研究 目的:研究CBCT对颌骨细微结构成像,重建及无创性骨密度测量的临床可行性。运用CBCT自配iDexil计算机辅助图像处理软件对颌骨...
夏韫晖
关键词:锥形束CT牙周病牙槽骨
文献传递
半侧颜面短小症的牵张成骨和正畸功能矫正器联合治疗的临床研究
研究目的:探讨半侧颜面短小症单侧下颌升支牵张成骨时,理想的治疗结果是需要同时矫正下颌骨偏斜和合平面的倾斜,我们假设牵张成骨时使用正畸功能矫正器对下颌骨在升支延长的同时进行下颌骨位置的引导,利用正畸功能矫正器的舌面挡板可以...
王洁吴勇袁玲君毛丽霞刘加强江凌勇王博杨秩聂萍夏韫晖沈国芳房兵
关键词:牵张成骨
文献传递
半侧颜面短小症的牵张成骨和正畸功能矫正器联合治疗的临床研究
王洁吴勇袁玲君毛丽霞刘加强江凌勇王搏杨秩聂萍夏韫晖沈国芳房兵
关键词:牵张成骨
种植支抗技术压入伸长磨牙的近期疗效观察被引量:20
2007年
目的:应用种植支抗压入伸长磨牙,评价磨牙压入的安全性、有效性,探讨支抗钉的植入部位。方法:选择10例患者,男2例,女8例。年龄25~53岁,平均33岁。上颌磨牙由于对牙长期缺失而伸长,咬合于对颌牙槽嵴黏膜,妨碍牙列修复治疗。利用种植支抗,使用弹性牵引力根向压入伸长的磨牙。结果:10例患者的缺牙区均获得了足够的义齿修复垂直间隙,成功进行种植牙修复。伸长磨牙平均压入3mm,治疗时间平均3.5个月。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的牙根吸收、牙髓坏死、明显的牙松动。未见牙根尖进入上颌窦。结论:磨牙伸长可通过种植支抗技术予以安全有效地压入,为缺失牙修复创造足够的义齿修复空间。
毛丽霞吴勇房兵张志勇黄伟娄新田冯贻苗夏韫晖
关键词:种植支抗义齿修复
稳定颌板配合后牙牵引治疗急性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盘前移位的短期疗效评价
目的探讨稳定颌板配合后牙牵引辅以康复手法复位治疗对急性不可复性颞颌关节移位患者的近期疗效,通过核磁共振复位后短期内颞下颌关节盘髁位置。方法选取24例急性开口受限患者(病程在1-8周内)经核磁共振诊断为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
夏韫晖范帅顾瑛陈翡
文献传递
成人非拔牙正畸后面部软组织变化的三维测量研究被引量:15
2015年
目的 研究非拔牙正畸治疗对成年女性面部软组织外形的影响.方法 选取39例2011~2013年完成治疗的骨性Ⅰ类或轻度Ⅱ类错(牙合)年轻女性,平均年龄(25.3±4.0)岁,接受非拔牙正畸治疗.治疗前(T0)、治疗结束(T1)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和面部激光扫描图像,在同一坐标系中重叠三维扫描图像并完成测量.结果 正畸后唇部软组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在颧弓下区和下颌角区软组织凸度平均减小1.5mm,颞部和颊部平均减小1.0mm,眶下区、鼻翼旁和颧骨额弓区无显著性变化.结论 本研究基于激光扫描的面部软组织三维分析方法可用于临床研究,初步证实了成人非拔牙正畸后面部不同区域的软组织有一定的变化趋势.
袁玲君毛丽霞夏韫晖王博江凌勇杨秩刘加强房兵
关键词:面部软组织成人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