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玢

作品数:11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政治法律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历史地理
  • 2篇哲学宗教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学
  • 1篇艺术

主题

  • 3篇清初
  • 3篇明末
  • 3篇明末清初
  • 3篇《国榷》
  • 2篇身份
  • 2篇身份认同
  • 2篇史学
  • 2篇史学家
  • 2篇坛经
  • 2篇晚明
  • 2篇建国以来
  • 2篇《坛经》
  • 1篇当代传承
  • 1篇道化
  • 1篇语法
  • 1篇玉雕
  • 1篇玉雕艺术
  • 1篇中国传统数学
  • 1篇社会
  • 1篇社会定位

机构

  • 10篇华中师范大学

作者

  • 10篇吴玢
  • 1篇黄尚明

传媒

  • 1篇山西师大学报...
  • 1篇学习与实践
  • 1篇神州
  • 1篇金陵科技学院...
  • 1篇湖北第二师范...
  • 1篇华中人文论丛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陆子冈到常世琪:传统手工技艺与工匠精神的当代传承
“工匠精神”的提出对这个时代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中国古代社会不乏“工匠精神”.陆子冈和常世琪,一古一今,都凭自己独特的手工技艺,完美地践行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在各自时代成为玉雕行业的执牛耳者.但是,传统手工技艺在当今社会...
吴玢
关键词:玉雕艺术
建国以来关于《坛经》的研究综述被引量:1
2012年
作为禅宗的"宗经",《坛经》是中国禅宗六祖惠能的说法记录,也是中国僧人著作中唯一一部被称为"经"的佛典,在中国佛教经典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惠能通过《坛经》阐发了自己独特的禅学思想体系,不仅引发了中国佛教的革新,而且在其他思想文化领域也影响广大。而关于《坛经》的研究在各个方面都成果显著,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其研究成果层出不从。因此,本文试就这一研究进行一个概述性的总结。
吴玢
关键词:《坛经》语法
从《国榷》看谈迁的华夷观念被引量:1
2013年
谈迁遭逢明清鼎革的巨变,激于明亡的惨烈不甘,在其编年体明朝史学著作《国榷》一书当中,对于华夷观念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他认同中国古代的传统华夷一统观念,笔者对此作了一番梳理,同时也因为明遗民的立场问题,他极为鄙视周边的少数民族,特别是对于元和清这两个以蛮夷建立的正统政权更是极为排斥,书中到处可见“虏”的字眼。但是谈迁也并非完全的肯定其儒家式的华夏民族“优越论”的思想,还是主张历史地对待之。不能一味地赞同或者批判,这充分显示了其作为一个史家的严谨态度。
吴玢
关键词:《国榷》华夷观念
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对中国传统数学的影响
2013年
中国的传统数学是指在西学涌入之前于中国本土社会相对独立发展起来的算术体系。明末清初之际,西学东渐风生水起,对中国传统数学造成了相当大的冲击,随之而来的改变即是进入"翻译—会通—超胜"的研究模式。中国数学逐渐由传统"重实用、轻理论"的做法转变为开始注重逻辑的演绎推理,进入到了近代数学体系的范畴,西算引进在中国数学发展的道路上引发了一场创新的革命。
吴玢
关键词: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实用主义会通
从《坛经》看唐代的崇佛风气
2013年
作为禅宗的"宗经",《坛经》是惠能禅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在中国佛教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尤其在当时的唐朝流传甚广,无论是帝王的示范,还是民间的信仰,抑或是佛学文化的其他领域,都形成了一股"禅意"的崇佛风气,逐渐高涨并渐渐传播开来。因此,本文特从《坛经》出发来探讨唐朝的一系列崇佛风气。
吴玢
关键词:《坛经》禅宗思想
晚明江南地区儒匠群体研究
中国古代传统工匠通过不同时期的造物活动,折射出其在古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变迁,这其中尤以明清时期表现得最突出。自从明代中期以降,工匠的人身依附关系出现了松绑,传统工匠的身份实现了自由,大大提高了造物活动的主动积极性,并...
吴玢
关键词:社会定位身份认同晚明时期
文献传递
建国以来史学家谈迁研究综述
2013年
谈迁作为明末清初著名的史学家,对其的研究一直处于很淡漠的境地,但自从建国以来,对谈迁的重视逐渐成为史学界不能回避的重要课题。从研究阶段来看,分为四个阶段;而对于其研究内容,又可以分为五个比较重要的方面。基于谈迁本人的研究价值和现状,未来的研究道路仍任重道远。
吴玢
关键词:明末清初《国榷》
晚明江南地区文化消费与儒匠的身份认同被引量:6
2018年
晚明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社会流动频繁,使得传统社会的"四民观"出现了新的转变。"物"的崛起,沟通了士人与工匠的密切往来,文化消费逐渐占据社会经济的主流,儒家士人因着治生的需要参与到手工造物活动,传统的士、匠分途发生了裂变。儒匠交混、弃儒业匠、好儒修文渐渐成为一时习气,甚至不少工匠凭借技艺入仕,世袭职位,由此形成了一个特定的儒匠阶层,在晚明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儒者业匠之后,并未改其儒家本色;工匠好儒修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儒仍是构成社会身份认同和为人处世的基本标准。
吴玢黄尚明
关键词:文化消费身份认同
《孝论》在儒释互动中的媒介作用与佛教孝道化的研究
儒家社会提倡"以孝治天下",而佛教的一些戒规戒律却与之背道而驰,这样儒释之间就产生了矛盾和冲突,因此在这一困境下,如何重新解读孝文化的内涵,适应不同时期的儒释二教,就成为中国古代伦理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作为儒释二教沟通对...
吴玢
关键词:孝文化媒介
文献传递
谈迁“明史观”研究
谈迁(1594-1657)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史学家,由于未如“明末三大家”那样拥有很高的学术成就,因此对其的研究一直处于很淡漠的境地,但其人生经历却在我们今天研究明遗民史家群体当中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因此建国以来,对谈迁的...
吴玢
关键词:《国榷》明末清初史学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