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司马秀田

作品数:30 被引量:34H指数:4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6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4篇细胞
  • 8篇胶质
  • 8篇胶质瘤
  • 7篇颅咽管瘤
  • 5篇多态
  • 5篇多态性
  • 5篇胶质瘤细胞
  • 5篇白细胞
  • 5篇白细胞介素
  • 5篇C6胶质瘤
  • 5篇C6胶质瘤细...
  • 4篇增殖
  • 4篇俄歇电子
  • 4篇^125IU...
  • 4篇IUDR
  • 3篇血管
  • 3篇预后
  • 3篇增殖动力学
  • 3篇外科
  • 2篇定量PCR

机构

  • 22篇四川大学华西...
  • 5篇昆明医学院第...
  • 4篇四川大学
  • 4篇云南省第一人...
  • 3篇云南省肿瘤医...
  • 2篇昆明医学院
  • 1篇昆明市第一人...
  • 1篇南充市中心医...
  • 1篇乐山市人民医...

作者

  • 29篇司马秀田
  • 12篇游潮
  • 9篇罗林
  • 7篇刘浩
  • 5篇左频
  • 5篇徐建国
  • 5篇白刚
  • 5篇范耀东
  • 4篇胡鑫
  • 4篇袁红平
  • 4篇赵建华
  • 4篇周培志
  • 4篇李强
  • 3篇周良学
  • 3篇刘亮
  • 3篇刘志勇
  • 3篇仲伟营
  • 3篇王廷华
  • 3篇饶正西
  • 2篇张恒

传媒

  • 5篇云南医药
  • 4篇昆明医学院学...
  • 3篇中国实验诊断...
  • 2篇中华神经外科...
  • 2篇四川大学学报...
  • 2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保健与生活
  • 1篇立体定向和功...
  • 1篇华西医学
  • 1篇中国微侵袭神...
  • 1篇生活与健康
  • 1篇中华肿瘤防治...
  • 1篇中华医学会神...

年份

  • 1篇2023
  • 4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5篇2013
  • 4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6
  • 2篇2004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颅咽管瘤中IL-33/ST2 mRNA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究白细胞介素33(IL-33)和白细胞介素1受体样1(ST2)mRNA在颅咽管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颅咽管瘤标本36例,脑挫伤脑组织标本22例作为对照,应用定量PCR检测颅咽管瘤组织和脑挫伤组织中的IL-33和ST2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以β-actin基因为内参照,颅咽管瘤组织中IL-33 mRNA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相对定量分别为(0.12±0.13)和(0.06±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颅咽管瘤组织中ST2 mRNA表达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相对定量分别为(0.17±0.18)和(0.04±0.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相关性分析显示,IL-33和ST2 mRNA表达呈正性相关(r=0.35,P=0.04)。结论IL-33和ST2受体mRNA的表达可能与颅咽管瘤的发生有着协同促进的作用。
汪俊杰姚磊金思怡司马秀田
关键词:颅咽管瘤定量PCR
C6/SD大鼠胶质瘤模型的建立及C6胶质瘤细胞增殖动力学研究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建立C6/SD大鼠脑胶质瘤模型,并在其基础上研究C6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动力学.方法应用免疫组化、HE染色和流式细胞仪测定,观察C6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动力学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肿瘤细胞接种2周后,肿瘤模型建立,HE染色见肿瘤细胞增殖活跃,各项指标显示该肿瘤增殖活性较强.
罗林司马秀田白刚赵建华王廷华
关键词:C6胶质瘤细胞增殖动力学
颅咽管瘤细胞系的初步建立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初步建立颅咽管瘤细胞系,为该肿瘤永生型细胞株的最终建立提供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方法经我院影像学和病理学确诊的颅咽管瘤患者,取得新鲜手术标本共36例。其中釉质型21例,鳞状乳头型15例。进行肿瘤细胞原代培养、纯化、传代、冻存、复苏,采用免疫细胞化学SP法对培养细胞行角蛋白(Ck)7染色鉴定细胞来源。通过细胞计数、MTT实验测定细胞的生长曲线、倍增时间。以不同浓度的生长激素和他莫昔芬处理肿瘤细胞,绘制生长曲线。结果本实验共进行肿瘤细胞原代培养36例,培养成功且能够进行传代培养的共29例,成功率为80.6%。Ck7抗体鉴定证实所培养细胞为鳞状上皮源性细胞,细胞倍增时间为(3±0.35)d。生长激素在100 ng/mL时具有最明显的促肿瘤生长作用,他莫昔芬可抑制肿瘤生长。结论本研究初步建立了颅咽管瘤细胞系,可进行有限地连续传代培养。
徐建国刘亮饶正西周良学李强司马秀田刘浩刘志勇游潮
关键词:颅咽管瘤细胞系原代培养生长激素
^(125)IUdR对胶质瘤细胞靶点放疗后的大鼠生存分析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在建立C6 Wistar胶质瘤大鼠模型的基础上 ,研究1 2 5IUdR介导俄歇电子释放对大鼠C6胶质瘤DNA靶点放疗后的大鼠生存分析。方法 建立C6 Wistar胶质瘤大鼠模型后 ,将Wistar大鼠分为实验组 (2 0只 )、对照组 (2 0只 )和空白组 (10只 ) 3组 ,前两组再分为 5日处死和生存分析两个亚组。实验组在肿瘤增殖高峰期于肿瘤接种原位分次注入1 2 5IUdR ,0 2mCi 10 μl 次 ;对照组同法注入等摩尔浓度的1 2 7IUdR ,5 6 μM 10 μl 次 ;空白组同法洲入等量生理盐水 ,10 μl 次。了解1 2 5IUdR和1 2 7IUdR治疗后 3组动物的生存情况。结果 在 5 0天的观察期内 ,实验组有 2只生存下来 ,实验组中期生存时间比空白组和对照组延长了 1倍多 (P <0 0 5 )。
罗林游潮赵建华司马秀田杨雷柏顺明盖雪松郑云飞张永发太柏杨滨
关键词:^125IUDRC6胶质瘤细胞俄歇电子
骨桥蛋白在颅咽管瘤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检测颅咽管瘤组织中骨桥蛋白(OPN)的表达,并观察其与肿瘤复发的关系.方法对32例釉质上皮型和33例鳞状乳头型颅咽管瘤病例,根据各组术后复发情况再分为复发组和非复发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骨桥蛋白在各组中的表达情况.结果32例釉质上皮型组11例患者复发,33例鳞状乳头型组3例患者复发.釉质上皮型组与鳞状乳头型组间复发率和骨桥蛋白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中复发组与非复发组间骨桥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咽管瘤的病理亚型和骨桥蛋白的表达与肿瘤预后及复发有关,可能预测肿瘤复发危险性.
刘健刚罗林游潮冯忠堂司马秀田徐建国
关键词:颅咽管瘤骨桥蛋白预后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通过磷酸化AKT促进颅咽管瘤细胞增殖
2019年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I)与颅咽管瘤细胞增殖的关系及其影响增殖的方式。方法原代培养颅咽管瘤细胞,应用细胞计数和MTT检测颅咽管瘤细胞增殖情况,免疫组化检测细胞内p-AKT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细胞计数和MTT结果均表明:与对照组相比,IGF-I干预培养组细胞明显增多(P<0.05);且IGF-IR阳性细胞数亦明显多于IGF-IR阴性组(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IGF-I干预组p-AKT蛋白阳性表达率为84.5%,明显高于未干预组的表达率(41.03%)(P<0.05)。结论IGF-I通过磷酸化AKT途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颅咽管瘤细胞的增殖。
姚磊汪俊杰金思怡司马秀田
关键词:颅咽管瘤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磷酸化AKT细胞增殖
肺癌脑转移瘤51例综合治疗的探讨
2008年
肺癌脑转移瘤的发病率随着肺癌发病率的增加而显著上升,目前约占脑转移瘤的40%~60%。有文献报道小细胞肺癌初诊时脑转移的发生率为10%,2年后可达80%。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总的发生率约为20%,尸检为40%。随着肺癌脑转移瘤治疗技术的发展,肺癌脑转移瘤患者的生存期较以往有了明显提高,肺癌脑转移的治疗,已成为当前关注的问题之一。如何寻找积极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法以改善其生活质量、延长生命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的一个难题。
左频罗林倪炜范耀东司马秀田白刚
关键词:脑转移瘤肺癌体外药敏试验
颅咽管瘤细胞株的建立
<正>颅咽管瘤(CP)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先天性颅内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以6~16岁和50~70岁为两个高峰期,多见于15岁前的儿童,占儿童鞍区肿瘤的54%。在过去的100多年里,众多学者对颅咽管瘤进行了广泛深入...
徐建国刘亮饶正西周良学李强司马秀田刘浩刘志勇游潮
文献传递
神经外科临床实习教学体会被引量:2
2008年
神经外科学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临床学科,临床实习是其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5个方面阐述了神经外科学临床实习教学的体会以便更好地为神经外科学临床实习教学服务.
牛华涛罗林左频袁红平范耀东司马秀田
关键词:神经外科学临床教学
^(125)IUdR对大鼠胶质瘤细胞靶点放疗后的细胞凋亡研究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在建立C6/Wistar胶质瘤大鼠模型的基础上,研究125IUdR介导俄歇电子释放对大鼠C6胶质瘤DNA靶点放疗后的肿瘤细胞凋亡。方法建立C6/Wistar胶质瘤大鼠模型后,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研究C6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动力学指标。结果实验组肿瘤细胞的S期百分比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01),G2+M期的细胞也随之减少,肿瘤细胞大量停滞在G0/G1期。实验组增殖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而凋亡指数则显著增加(P<0.001)。结论125IUdR通过电离作用导致G1期细胞增殖阻滞及DNA断裂、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罗林司马秀田游潮左频赵建华白刚袁红平范耀东倪伟
关键词:^125IUDRC6胶质瘤细胞细胞凋亡俄歇电子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