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旭亚
- 作品数:3 被引量:19H指数:2
-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天津市卫生局科技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成纤维细胞与完全脱细胞人羊膜的三维黏附
- 2011年
- 目的 观察完全无细胞人羊膜基质(thoroughly acellular human amniotic membrane,TAHAM)在体外与成纤维细胞的黏附方式.方法 原代人包皮成纤维细胞(human foreskin fibroblast,HFF)种植于平皿、基质胶及用胰酶悬吊法制作的TAHAM.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TAHAM的组织结构及超微结构.检测TAHAM的应力、应变.免疫荧光染色观察Ⅰ、Ⅲ、Ⅳ、Ⅵ型胶原、层黏连蛋白、纤维结合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1、转化生长因子-β2、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HFF在TAHAM上的细胞形态.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α5整合素、桩蛋白和纤维结合蛋白的空间关系.结果 TAHAM内无细胞,在扫描电镜下TAHAM表面呈纤维完整的网状结构.免疫荧光显示Ⅰ、Ⅲ、Ⅳ、Ⅵ型胶原、层黏连蛋白、纤维结合蛋白染色阳性,转化生长因子-β1、转化生长因子-β2、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染色阴性.新鲜羊膜和TAHAM的过渡应力、过渡应变、破坏应力、破坏应变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FF在TAHAM上呈纺锤形,复层生长为相互连接的细胞团并长入TAHAM;HFF中的α5整合素(绿色)、桩蛋白(红色)及其分泌的纤维结合蛋白(蓝色)三色共聚焦形成白色条带.HFF在TAHAM上呈直线运动,在平皿上为无规则运动.结论 TAHAM保留了羊膜的原有主要成分和力学特征,HFF可在TAHAM上形成三维黏附,其细胞形态及细胞移动方式符合三维黏附特征.
- 卢旭亚雪原王沛崔成亮刘嵬李杨
- 关键词:羊膜细胞黏附整合素类
- 后前入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双侧关节突绞锁被引量:16
- 2011年
- 目的 探讨后前路减压、前路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双侧关节突绞锁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2000年3月至2008年5月,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双侧关节突绞锁37例.男21例,女16例;年龄19-58岁,平均42岁.颈椎屈曲牵张(distraction-flexion stage,DFS)损伤3型24例,4型13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X线、CT及MR检查.用后前路手术减压解除绞锁,然后复位、前路融合并行锁定钛板内固定术治疗.以美国国立急性脊髓损伤研究组(NASCIS)和国际截瘫学会(IMSOP)1990年推荐的脊髓损伤神经定位标准,判断颈椎脊髓损伤的平面.ASIA分级判断脊髓恢复情况.术后每个月摄X线片和CT扫描观察复位及植骨融合情况,骨融合后每半年摄片一次.结果 手术时间为(4.5±0.5)h,术中出血200~500ml(平均360ml),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所有患者均恢复颈椎椎体的正常序列.相邻节段固定为23例,跨节段固定13例,1例为四节段固定.术后随访16~45个月,平均32个月.术后X线及CT检查示植骨均在4-8个月内融合,内固定位置良好,无植骨块脱出或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术后患者无脊髓损伤加重和ASIA分级的下降,感觉恢复7~20(平均12.7)个平面,脊髓功能平均提高一级.结论 后前路减压、解除绞锁,前路融合、钛板内固定手术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双侧关节突绞锁的一种有效方法,有利于保留脊髓功能.
- 李鹏雪原王沛马信龙赵华健赵晓涛卢旭亚
- 关键词:脊柱骨折脱位
- 股骨远端骨折治疗方案的探讨被引量:3
- 2007年
- 董恒纲王存张志宏卢旭亚赵广花董亚斌
- 关键词:股骨骨折骨折固定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