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卢惠溪

作品数:10 被引量:24H指数:3
供职机构:广州市花都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麻疹
  • 3篇流行病
  • 3篇流行病学
  • 2篇乙型
  • 2篇乙型肝炎
  • 2篇疫情
  • 2篇疫情分析
  • 2篇肝炎
  • 1篇行为干预
  • 1篇血清
  • 1篇血清学
  • 1篇血清学检测
  • 1篇血症
  • 1篇疫苗
  • 1篇疫苗接种
  • 1篇伤寒
  • 1篇手足
  • 1篇手足口
  • 1篇手足口病
  • 1篇丝虫

机构

  • 10篇广州市花都区...
  • 1篇广州市疾病预...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10篇卢惠溪
  • 7篇梁振波
  • 6篇沈秋逢
  • 6篇李凯
  • 2篇黄影怡
  • 2篇罗晓媛
  • 1篇陈纯
  • 1篇谢华萍
  • 1篇蔡师志
  • 1篇倪莉红
  • 1篇崔敏
  • 1篇张颖
  • 1篇王鸣
  • 1篇汤国球
  • 1篇狄飚
  • 1篇耿进妹

传媒

  • 3篇热带医学杂志
  • 2篇医学动物防制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中国校医
  • 1篇岭南皮肤性病...
  • 1篇基层医学论坛
  • 1篇疾病监测与控...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0
  • 3篇2006
  • 2篇2005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广州市花都区消灭丝虫病的研究
2005年
目的:总结和分析丝虫病的防治方法和效果,探讨消灭丝虫病的有效途径。方法: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花都区丝虫病的流行趋势、防治措施、防治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60年代调查花都丝虫病流行区平均微丝蚴率为7.47%,传播媒介为致倦库蚊。经过反复查治,1980年流行区人群微丝蚴率降至0.04%,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此后进行20多年的流行病监测,人群和蚊媒均未发现丝虫感染。1995年经省卫生厅审评,确认花都区已阻断丝虫病的传播,达到部颁消灭丝虫病标准。结论:花都区丝虫病防治在科学决策指导下,进行了传播媒介、治疗方法、防治策略及技术措施的一系列研究,确定以针对传染源为主导的防治策略及措施,使花都区丝虫病流行趋于终止。
梁振波卢惠溪李凯沈秋逢
关键词:班氏丝虫病微丝蚴血症者消灭丝虫病丝虫病防治回顾性调查方法流行区人群
广州市花都区1990~2004年伤寒流行动态分析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了解花都区伤寒流行趋势和规律,为制订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对花都区1990~2004年伤寒发病资料进行特点与趋势分析。结果年均发病率为3.18/10万;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性别比例1.8∶1;人群分布以农民发病数最高,占病例总数36.69%;发病呈持续下降趋势,近3年来达历史低水平。结论通过采取综合防治措施,花都区伤寒防治取得良好效果。
李凯梁振波沈秋逢卢惠溪
关键词:伤寒流行病学
花都区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健康调查
2006年
目的了解花都区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方法收集2004年体检对象相关资料和血清标本,进行丙氨酸转氨酶(ALT)、乙肝血清标志物(HBVM)和肠道致病菌的检测。结果2004年服务行业从业人员中检测结果异常率为9.03%;其中HBsAg阳性人数占检测结果异常者的85.89%。结论花都区服务行业从业人员检测结果异常中以HBsAg阳性占首位,应加强对易感人群的乙肝预防健康教育及乙肝疫苗的预防接种。
李凯梁振波沈秋逢卢惠溪
关键词:服务行业人员乙型肝炎
2014年广州市花都区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了解2014年广州市花都区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为有效实施麻疹预防控制措施和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4年在广州市花都区3个街镇采集8个年龄组健康人群血清,采用酶免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麻疹Ig G抗体水平。结果 2014年共检测血清标本720份,麻疹Ig G抗体阳性率为94.58%。不同年龄段之间麻疹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街镇及不同户籍麻疹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免疫史麻疹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花都区8个月~10岁儿童麻疹抗体水平较高,发生麻疹暴发及流行的风险较小,但11岁以上人群麻疹抗体水平下降趋势,抗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罗晓媛黄影怡卢惠溪
关键词:城市人口麻疹病毒
2010-2015年广州市花都区麻疹、风疹疑似病例血清学检测结果分析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分析广州市花都区麻疹和风疹疑似病例的血清学检测情况,分析麻疹、风疹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治麻疹、风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对2010-2015年期间广州市花都区684名麻疹、风疹疑似病例血清标本进行Ig M抗体检测,比较不同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和时间(月份、年度)阳性麻疹和风疹抗体检出率的差异。结果麻疹抗体阳性281人(阳性率41.1%),风疹抗体阳性40人(阳性率5.84%)。血清检测麻疹阳性检出率均与年龄(χ2=23.82,P=0.00),年度发病月份(χ2=40.40,P=0.00)和2010-2015发病率(χ2=87.91,P=0.00)差异有统计学差异。风疹检测麻疹阳性检出率显示出年龄(χ2=20.07,P=0.01)的差异。结论麻疹和风疹的发病均存在年龄差异,麻疹主要集中于0~2岁的婴儿或幼儿,风疹主要集中于7~20岁的学龄儿童或青年。麻疹的发病呈现出明显的时间特征,2014年麻疹和风疹抗体阳性率明显回升应引起重视。
罗晓媛卢惠溪
关键词:麻疹风疹
广州市花都区2005年吸毒人群HIV监测结果及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了解广州市花都区吸毒人群HIV感染情况及危险因素,从而有目的地开展干预工作。方法:对2005年1-11月在花都区强制戒毒所戒毒443名吸毒人员进行血清HIV抗体检测,同时采用统一的问卷调查每名监测对象的人口学和行为学资料,采用SPSS1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花都区吸毒人群的HIV感染率为4.51%,本地吸毒人群的感染率显著低于外来人口吸毒人群(P<0.05),有共用针具吸毒者的感染率显著高于无针具共用史者(P<0.05)。结论:花都区吸毒人员的HIV感染率上升较大;吸毒人群中存在共用针具的危险因素;建议在吸毒人群中加强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尽快推广美沙酮替代疗法等干预措施。
李凯梁振波卢惠溪
关键词:吸毒人群HIV行为干预
花都区2006~2008年麻疹疫情分析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分析花都区麻疹流行态势,为制定消灭麻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excel和spss软件统计分析花都区麻疹疫情,并对报告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花都区2006~2008年麻疹发病559例,疫情有逐年上升趋势,主要分布于流动人口聚集的城乡结合地带,季节以4~8月为高峰,病例多为外来流动人口,多数病例无免疫史或不详。结论花都区麻疹疫情上升原因主要是流动人口流入造成麻疹免疫屏障薄弱,提示要加强免疫规划管理,提高人群的麻疹免疫水平。
沈秋逢卢惠溪梁振波李凯
关键词:麻疹流行病学
花都区华明小学麻疹暴发疫情分析
2005年
目的分析2004年花都区华明小学麻疹暴发疫情流行特征及流行因素。方法对华明小学麻疹暴发疫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4年华明小学麻疹罹患率为8.66%,占全区总发病数29.48%,经临床诊断、ELISA方法检测、流行病学分析,符合麻疹诊断标准。结论早期发现和报告病例,及时采取应急接种和综合防治措施可及时控制流行。加强外来流动儿童计划免疫工作是预防控制麻疹暴发流行的重要手段。
汤国球蔡师志梁振波沈秋逢卢惠溪
关键词:麻疹
柯萨奇A6型手足口病耦合脊髓灰质炎疫苗衍生株感染一例调查被引量:11
2014年
目的调查广州市1例柯萨奇A6型(CA6)手足口病合并脊髓灰质炎病毒(VV)Ⅱ型疫苗衍生株(VDPVⅡ)感染病例,明确其感染病原及特征。方法通过现场调查获取病例相关流行病学资料,收集病例标本及其密切接触者粪便标本共16份进行肠道病毒(Ev)分离鉴定。对病例就诊医院当月收集手足口病病例标本共21份,采用实时荧光RT-PCR检测手足口病相关病原,并用RT-PCR方法检测PV,CA6及PV阳性标本用RT-PCR方法扩增其VP1区基因片段进一步测序分析。结果该病例临床仅表现为手足口病症状,无急性弛缓性麻痹(AFP)。16份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粪便标本均未检出EV,入户主动搜索调查未发现类似病例。在该病例当月就诊医院收集的手足口病病例标本中,EV71阳性4例,CA16阳性2例,包括该病例在内的其余15例均为CA6阳性,但仅该病例同时检出VDPVⅡ。对包括该病例在内的9例CA6阳性标本的VPl区扩增测序并进行同源性分析,9株病毒核苷酸同源性为98.9%。100.0%,推导的氨基酸同源性为96.0%。100.0%。遗传进化分析显示该9株属于同一分支。对该病例VDPV株VP1区扩增测序分析,与SabinⅡ相比,有包括U2909A在内的6个位点发生突变,其中2个位点发生氨基酸突变。遗传进化分析显示,该病例VDPV分离株不同于以往发现的VDPV。结论该病例为CA6手足口病合并VDPVⅡ感染,其手足口病症状由CA6感染引起,推测该病例无AFP症状可能是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所致。分离的VDPV为当地新发现毒株,但未造成VDPV循环。
陈纯谢华萍崔敏甄若楠张颖倪莉红黄影怡耿进妹卢惠溪狄飚王鸣
关键词:手足口病
2008年广州市花都区乙型肝炎感染情况调查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了解广州市花都区人群乙型肝炎的感染率、分布特征和发展趋势,为该区评价和制定乙肝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样本人群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并分析结果。结果共调查1~59岁人群419人,HBsAg总携带率为9.1%,将调查人群分为1~岁、7~岁、17~59岁3个年龄组,结果3组的HBsAg携带率分别为2.2%、1.9%、15.0%,HBsAg阳性率随着年龄增高而增高,不同年龄组HBsAg携带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性的阳性携带率分别是8.9%和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HBs总阳性率为66.3%,各年龄组的阳性率分别为82.0%、60.2%、63.0%,不同年龄组抗-HBs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地区HBsAg携带率、抗-HBs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M全阴率男女性分别为46.9%和5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M全阴率在各年龄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年龄的增大而下降。结论花都区自1992年实行新生儿乙肝疫苗大规模接种以来,乙肝发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沈秋逢卢惠溪梁振波李凯
关键词:乙型肝炎流行病学疫苗接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