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卢光启

作品数:28 被引量:69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山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7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9篇组胺
  • 7篇脑室
  • 5篇室管膜
  • 5篇鼠脑
  • 5篇酸分泌
  • 5篇胃酸
  • 5篇胃酸分泌
  • 5篇免疫
  • 5篇大鼠脑
  • 4篇注射
  • 4篇迷走神经背核
  • 4篇脑室注射
  • 4篇背核
  • 3篇神经元
  • 3篇自发放电
  • 3篇组织化学
  • 3篇细胞
  • 3篇迷走
  • 3篇免疫组织
  • 3篇免疫组织化学

机构

  • 24篇中山医科大学
  • 4篇中山大学
  • 2篇湛江医学院

作者

  • 28篇卢光启
  • 8篇王竹立
  • 8篇程世斌
  • 7篇李海标
  • 5篇乔小英
  • 4篇黄卫
  • 3篇王立伟
  • 3篇陈培熹
  • 3篇张静
  • 2篇王晓霞
  • 2篇罗天锡
  • 1篇高国全
  • 1篇李巧兰
  • 1篇彭文伟
  • 1篇李民友
  • 1篇颜楚荣
  • 1篇赖晓嵘
  • 1篇陈雷宁
  • 1篇张志方

传媒

  • 5篇生理学报
  • 4篇解剖学报
  • 4篇中山医科大学...
  • 3篇广东解剖学通...
  • 2篇神经解剖学杂...
  • 2篇广东医学院学...
  • 2篇中国高等医学...
  • 2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生理科学进展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年份

  • 1篇2000
  • 2篇1998
  • 2篇1997
  • 5篇1996
  • 2篇1995
  • 2篇1994
  • 4篇1993
  • 2篇1992
  • 3篇1991
  • 3篇1990
  • 2篇1989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组胺H_1受体激动剂PEA抑制胃酸分泌效应的中枢机制被引量:6
1995年
本文分析了中枢注射PEA抑制胃酸分泌效应的脑内过程。雄性Wistar大鼠,摘除双侧肾上腺,用37℃的生理盐水通过恒流泵进行连续胃液流。第三脑室给药,观察其对五肽促胃液素(160μg/kg,s.c.)诱导的胃酸分泌的影响。结果如下:(1)预先脑室注射抗CRF血清(2.5μl,1:20000)可阻断1OμgPEA的中枢抑酸效应;(2)分别脑室给予CRF(1.0和2.0μg)和β-内啡肽(0.94和1.25μg)均明显抑制胃酸分泌;(3)预先注射纳洛酮(5.0μg,i,c.v,)可取消CRF(1.0μg)的中枢抑酸效应,而预先注射抗CRF血清(2.5μl)对β-内啡肽(0.94μg)的中枢抑酸效应无明显影响。结果提示:PEA可能首先引起CRF释放,后者再刺激内源性阿片肽释放,从而导致迷走介导的胃酸分泌抑制效应。
李民友王竹立卢光启
关键词:PEA神经肽第三脑室胃酸分泌组胺
伸长细胞对脑室注射的^3H—P物质吸收和转运的特异性的研究
1996年
本实验室已发现,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脑室管膜某些区域的伸长细胞呈P物质免疫反应阳性。本实验采用同位素示踪放射自显方法观察室管膜伸长能否特异性吸收和转运脑室注射的^3H-SP,以进一步探讨这些SP免疫反应阳性伸长细胞中的SP是否为外源的。
黄卫卢光启李海标
关键词:室管膜
脑室注射组胺H_1受体激动剂对大鼠胃酸分泌的作用机制被引量:5
1993年
本文对中枢注射PEA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雄性Wistar大鼠,重200—300 g,用37C生理盐水通过恒流泵进行连续胃灌流。第三脑室给药,观察其对五肽促胃液素(160μg/kg,s.c.)诱导的胃酸分泌的影响。结果如下:(1)预先注射纳洛酮2.5μg可阻断10μgPEA的中枢抑酸效应;(2)双侧膈下迷走神经切除可翻转PEA(5—20μg)的抑酸效应,且有量效关系;双侧肾上腺摘除对PEA中枢抑酸效应无明显影响:(3)预先注射抗CRF血清(1:20 000,2.5μl)或摘除双侧肾上腺均可取消去迷走后PEA(10μg)的兴奋效应;(4)脑室注射10μg PEA对去迷走后大鼠基础酸分泌无明显影响。结果提示:组胺H_1受体参与胃酸分泌中枢调节的抑制和兴奋机制。其传出途径可能分别与迷走神经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有关。
孙成钢王竹立王天忠卢光启
关键词:胃酸分泌组胺
脑室注射组胺对下丘脑室旁核促皮质素释放激素神经元的作用被引量:2
2000年
目的 :观察第三脑室注射组胺对下丘脑室旁核促皮质素释放激素 (CRH)神经元活动的影响。方法 :Fos癌蛋白免疫组化LSAB法结合双抗原标记法 ;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方法。结果 :第三脑室注射组胺后 ,(1)下丘脑室旁核Fos阳性神经元数目明显增加 (P <0 .0 5 ) ;(2 )室旁核内的Fos阳性神经元中约有 31 78%同时呈CRH阳性反应 ;(3)室旁核CRHmRNA含量明显升高 ,且有量效关系。结论 :中枢组胺可以激活下丘脑室旁核的CRH神经元 ,并使CRH基因表达增加。
张静高国全王竹立李朝阳卢光启
关键词:组胺下丘脑室旁核促肾上腺皮质素释放激素
胃副交感中枢的形态学研究
1996年
本课题系统地研究了胃及其不同部位副交感节前中枢定位及其差异,胃副交感节前神经元与高位中枢的纤维联系及其可能递质。
卢光启程世斌乔小英王晓霞
关键词:纤维联系突触联系逆行追踪
组胺对大鼠孤束核自发放电影响机理的探讨
1991年
在第三脑室注入H_2受体阻断剂甲氰咪胍不能阻断组胺对孤束核自发放电的抑制或兴奋作用,而静脉注射H_1受体阻断剂苯海拉明可完全阻断这种抑制作用及部分阻断兴奋作用。第三脑室注入纳洛酮可完全取消组胺的抑制作用。提示第三脑室注入组胺对孤束核自发放电的抑制作用可能与中枢H_2受体无关,而与H_1受体及阿片受体有关;兴奋作用可能与H_2受体无关,而H_1受体可能参与,但并非起主要作用。
王立伟卢光启陈培熹
关键词:孤束核组胺苯海拉明甲氰咪胍纳洛酮
P物质在大鼠脑室管膜中定位分布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被引量:3
1996年
SD雄性大鼠侧脑室注射秋水仙素100g/15L,24h后灌注固定,同时经侧脑室注射微量固定液加强对室管膜的固定。用免疫组化ABC法研究P物质在SD雄性大鼠脑室管膜中的分布。结果显示,SP免疫阳性细胞分布于第三脑室侧壁、中脑导水管和延髓中央管的室管膜中,其中位于下丘脑结节区第三脑室侧壁及最后区平面延髓中央管的阳性室管膜细胞为伸长细胞,发出基突伸向周围灰质。本研究首次证实了含SP伸长细胞的存在,结合本实验室其他实验结果提示,这些伸长细胞在含肽的种类和区域分布上存在差异,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伸长细胞在脑-脑脊液神经体液回路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化学神经解剖学依据。
黄卫李海标卢光启
关键词:P物质室管膜免疫组织化学脑室
生长抑素在大鼠脑室管膜中定位分布的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的研究被引量:5
1996年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和地高辛-碱性磷酸酶标记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生长抑素(SS)在大鼠脑室管膜中的定位分布。首次证实含SS的室管膜伸长细胞存在于下丘脑视前区第三脑室腹侧壁上,含SSmRNA的室管膜细胞在下丘脑视前区和视上区分布,为研究室管膜在脑-脑脊液神经体液回路中的作用。
黄卫李海标卢光启
关键词:生长抑素室管膜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
大鼠脑中催产素和加压素免疫反应性物质的分布
1989年
用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ABC)法研究大鼠脑中催产素(OT)和加压素(VP)免疫反应性物质的分布。阳性细胞主要局限于下丘脑,而阳性纤维则广泛分布于下丘脑和脑干等部位。OT和VP的分布情况有差别。在视上核和室旁核大细胞后部,VP阳性大细胞明显比OT大细胞密集;同样,在向正中隆起方向行走的阳性纤维束中,VP纤维也占大多数。而在室旁核尾部的小细胞内侧部,中小型OT阳性细胞比VP细胞密集;并且,在脑干的孤束核、三叉神经脊束核、迷走背核、疑核、臂旁核和蓝斑核中,OT阳性纤维也占主要地位。 实验结果提示,下丘脑的OT和VP能神经元除参与垂体后叶内分泌外,还可能直接支配一些脑干内脏核。推测在一般正常生理状态下,垂体后叶的VP分泌可能比OT分泌占有更重要的地位;而OT则可能在充当神经递质或调制物,参与下丘脑对脑干内脏核的调节中有更重要的位置。
乔小英卢光启李海标
关键词:催产素加压素免疫组化ABC法
迷走神经背核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1
1996年
迷走神经背核(DMV)是一个重要的内脏运动核团和内脏感觉核团。DMV与中枢及外周存在广泛的纤维联系。DMV和孤束核、最后区一起构成了“迷走感觉运动中枢”。DMV存在神经-体液回路,使DMV神经元可以直接感受外周血及脑脊液中的信息。DMV含乙酰胆碱、儿茶酚胺、神经肽类等多种递质及相应受体。DMV参与中枢调节胃肠、心血管及内分泌等生理功能。
程世斌卢光启
关键词:迷走神经背核神经生理学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