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树伟

作品数:18 被引量:111H指数:7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环境科学与工...
  • 6篇农业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温室气体
  • 4篇生长季
  • 4篇水稻
  • 4篇水分
  • 4篇CH
  • 3篇稻苗
  • 3篇稻田
  • 3篇氧化亚氮
  • 3篇水稻苗
  • 3篇水稻苗床
  • 3篇水分管理
  • 3篇排放量
  • 3篇排放量估算
  • 3篇苗床
  • 3篇N2O
  • 3篇不同水分
  • 2篇氮肥
  • 2篇稻麦
  • 2篇阳性
  • 2篇益生菌

机构

  • 18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江苏省农林厅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天津大学

作者

  • 18篇刘树伟
  • 16篇邹建文
  • 6篇张令
  • 5篇秦艳梅
  • 3篇陈楠楠
  • 3篇王浩成
  • 3篇周超
  • 2篇沈其荣
  • 2篇冯得胜
  • 2篇吴双
  • 2篇张瑞福
  • 2篇李舒清
  • 1篇杨平
  • 1篇潘根兴
  • 1篇高志亮
  • 1篇高洁
  • 1篇过燕琴
  • 1篇张旭辉
  • 1篇杨小梅

传媒

  • 5篇环境科学
  • 2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土壤学报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生态与农村环...
  • 1篇中国科技论文...
  • 1篇中国科技论文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株具有温室气体氧化亚氮减排功能的植物根际益生菌株及其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株具有温室气体氧化亚氮减排功能的植物根际益生菌株及其应用。一株植物根际益生菌SQR9,该菌株属于Bacillusvelezensis,为革兰氏染色阳性菌,于2012年2月27日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
李舒清邹建文黄蒙园沈其荣张瑞福刘树伟王金阳吴双
温度和CO_2浓度升高对稻田CH_4排放的影响:T-FACE平台观测研究被引量:11
2013年
以同步模拟自由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和温度升高的太湖地区稻田T-FACE平台为依托,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原位观测研究了温度(T)和CO2浓度(C)升高以及温度和CO2浓度同步升高(CT)对稻田CH4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和CO2浓度升高并未改变稻田CH4排放的季节动态模式,但显著增加水稻生长季CH4的排放量,且促进效应依次为C>CT>T。在本底自由大气处理(CK)条件下,有、无水稻植株参与的稻田生态系统和土壤CH4季节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1.88、1.08 mg·m-2·h-1。有、无水稻植株参与下C、CT和T处理CH4季节排放量都较CK处理显著提高,分别增加了273%、106%、59%和317%、142%、79%。温度和CO2浓度升高显著增加了水稻生物量,相对于CK而言,C、T和CT处理导致水稻的生物量分别增加了24%、7%和16%。无论有、无水稻植株参与,稻田甲烷排放量与水稻生物量和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周超刘树伟张令张旭辉潘根兴邹建文
关键词:CO2浓度升高CH4排放稻田
基于漂浮箱法和扩散模型法测定淡水养殖鱼塘甲烷排放通量的比较被引量:6
2020年
本研究以我国东南部地区淡水养殖鱼塘为研究对象,于2017年9月到2018年8月采用漂浮箱法和扩散模型法同步原位观测其CH4排放通量,旨在明确运用两种不同方法观测CH4的排放特征、排放强度及其驱动因子,综合比较两种方法观测结果的差异性,其中扩散模型法能够进一步量化扩散传输对CH4排放通量的贡献.结果表明,两种方法观测的CH4排放通量有相似的季节变化特征,即夏秋季排放高,冬春季排放低.通过漂浮箱法观测淡水养殖鱼塘CH4排放通量的变化范围为0.14~3.13 mg·(m2·h)^-1,其年平均排放通量为(0.86±0.30)mg·(m2·h)^-1,而由扩散模型法估算出鱼塘CH4排放通量变化范围为0.04~1.41 mg·(m2·h)^-1,其年平均排放通量为(0.45±0.08)mg·(m2·h)^-1.基于两种方法观测的CH4排放通量具有相同的环境驱动因子,CH4排放通量与水温、底泥可溶性有机碳(DOC)和水体化学需氧量(COD)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水体溶解氧(DO)呈现出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综合比较两种方法观测结果,发现由扩散模型法估算出的淡水养殖鱼塘CH4排放通量约为漂浮箱法测定结果的45%左右(P<0.01),扩散模型法可能低估淡水养殖系统CH4排放通量.综上所述,漂浮箱法更适合用于观测我国东南部内陆地区淡水养殖生态系统CH4排放.
胡涛黄健丁颖孙志荣徐梦凡刘树伟邹建文邹建文
关键词:甲烷通量
缓释氮肥对菊芋生长季土壤CH_4和N_2O排放的影响被引量:3
2012年
设置尿素+硝化抑制剂(U+DCD)、尿素+脲酶抑制剂(U+HQ)、脲甲醛(UF)、钙镁磷肥包膜尿素(CM-CU)、树脂包膜尿素(PCU)、硫包尿素(SCU)6种缓释氮肥处理以及普通尿素(U)处理,在江苏大丰进行小区试验,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同步观测沿海滩涂能源植物——菊芋(Helianthus tuberosus)生长季土壤的CH4和N2O排放通量及其减排潜力。结果表明,在2010年整个菊芋生长季,U、PCU、UF、SCU、CMCU、U+HQ和U+DCD处理土壤CH4排放总量依次为1.25、0.59、0.43、0.27、0.25、0.26和-0.21 kg.hm-2。与普通尿素处理相比,除U+DCD处理外,其余施用缓释氮肥处理可使CH4排放量减少53%~80%。生长季PCU、SCU、CMCU、U、UF、U+HQ和U+DCD处理的N2O排放总量分别为2.94、2.44、2.27、2.24、1.77、1.47和1.34 kg.hm-2。与普通尿素处理相比,施用化学型缓释氮肥(U+DCD、U+HQ和UF处理)使N2O排放量减少21%~40%,而施用物理型缓释氮肥(CM-CU、PCU和SCU处理)则使N2O排放量增加1%~31%。从全球增温潜势看,各化学型缓释氮肥处理均表现出显著的减排效果。
王浩成陈楠楠周超张令刘树伟邹建文
关键词:缓释氮肥能源植物菊芋CH4N2O
稻田灌溉河流CH_(4)和N_(2)O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被引量:3
2021年
随着农业氮肥大量施用,大量碳氮营养物质以淋溶或径流形式进入周边灌溉水体,使其成为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_(2)O)的重要排放源.以我国东南部地区典型稻田灌溉河流为研究对象,于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连续两年原位观测表层水体CH4和N_(2)O溶存浓度及其排放通量,旨在明确稻田灌溉河流CH4和N_(2)O的排放特征、排放强度及其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观测期内c(CH4溶存)的年平均值为(390.57±43.95)nmol·L^(-1)(92.80~1577.54 nmol·L^(-1)),c(N_(2)O溶存)的年平均值为(40.23±3.20)nmol·L^(-1)(10.05~75.40 nmol·L^(-1)).CH4和N_(2)O的排放通量(年平均)分别为(20.73±6.08)mg·(m^(2)·h)^(-1)和(34.30±7.12)μg·(m^(2)·h)^(-1).CH4和N_(2)O溶存浓度和排放通量整体上均呈现出春夏排放高,秋冬排放低的季节变化趋势.两年CH4累计排放总量为(3876.30±1153.96)kg·hm^(-2),N_(2)O累计排放总量为(5.74±0.98)kg·hm^(-2).两者持续性全球增温潜势(SGWP,以CO_(2)-eq计)平均为(87.99±15.73)t·(hm^(2)·a)^(-1).CH4排放通量与水温、底泥可溶性有机碳(DOC)显著正相关,而与水体溶解氧(DO)显著负相关;N_(2)O排放通量与水温、水中铵态氮(NH_(4)^(+)-N)和硝态氮(NO_(3)^(-)-N)显著正相关,而与水体DO显著负相关.该研究可为科学估算我国农业灌溉流域CH_(4)和N_(2)O排放总量提供数据支撑和重要参考.
吴双杨蔚桐盛扬悦方贤滔张天睿胡靖刘树伟邹建文
关键词:影响因素
不同水分管理方式下水稻生长季N2O排放量估算:模型应用被引量:8
2009年
基于田间原位测定结果,作者建立了不同水分管理方式下稻田N2O排放估算的统计模型.在模型验证和输入参数检验的基础上,本研究应用模型估算了20世纪50-90年代我国稻田水稻生长季N2O直接排放量.结果表明,由于水稻种植面积和氮输入量的增加、以及水分管理方式的变化,稻田N2O-N季节排放量从20世纪50年代平均每年9.55 Gg增加到了90年代每年32.26 Gg,同期伴随着水稻单产的增加.在20世纪50-90年代间,我国水稻生产的N2O-N排放量以平均每10 a 6.74 Gg的速度递增.20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稻田N2O-N季节排放通量平均分别为0.32 kg.hm^-2和1.00 kg.hm^-2,相当于季节氮输入总量的0.37%和0.46%.本研究模型估算50-90年代间稻田N2O季节排放量的不确定性为59.8%-37.5%.就全国稻田的不同种植区域而言,长江中下游地区稻田水稻生长季N2O排放量占全国稻田N2O排放总量的51%-56%.20世纪90年代水稻生长季N2O排放量约占我国农田N2O年总排放量的8%-11%.相对于旱地作物而言,过去几十年水稻生产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减缓了我国农业生产的N2O排放.然而,随着水稻生产中节水灌溉的推广和氮肥施用量的增加,我国稻田N2O季节排放量预计将相应增加.
邹建文刘树伟秦艳梅冯得胜徐永忠朱会林
关键词:稻田氧化亚氮
一株具有温室气体氧化亚氮减排功能的植物根际益生菌株及其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株具有温室气体氧化亚氮减排功能的植物根际益生菌株及其应用。一株植物根际益生菌SQR9,该菌株属于Bacillusvelezensis,为革兰氏染色阳性菌,于2012年2月27日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
李舒清邹建文黄蒙园沈其荣张瑞福刘树伟王金阳吴双
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对稻麦产量影响的整合分析被引量:13
2013年
收集整理国内外130篇原始论文的试验数据资料,应用整合分析(meta-analysis)方法定量评估大气CO2含量升高对水稻和小麦产量形成及相关生理学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本底大气CO2含量相比,大气CO2含量升高导致水稻和小麦产量平均分别增加了19.31%(95%置信区间CI:16.87%~21.76%)和17.27%(CI:14.94%~19.60%),主要通过增加穗数和每穗粒数实现,其中水稻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分别增加11.9%和13.4%,小麦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分别增加12.8%和10.5%,而对稻麦千粒质量的影响不显著。水稻和小麦总生物量分别增加22.11%和15.86%,其中地下部分生物量的增加高于地上部分。当大气CO2含量为600~680μmol.mol-1时,稻麦产量及生物量的增加量最大。作物叶片生理学指标对大气CO2含量升高的响应敏感,如水稻光饱和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分别增加8.15%和19.39%,小麦光饱和光合速率和叶面积指数分别增加10.49%和9.40%。大气CO2含量升高对稻麦的施肥效应在气室模拟研究中最为明显,高于开顶气室(OTC)和自由大气CO2富集(FACE)平台研究。大气O3升高、高温、干旱、低N等胁迫因子可削弱大气CO2含量升高对稻麦的施肥效应。
陈楠楠周超王浩成刘树伟张令邹建文
关键词:水稻小麦
中国玉米化学氮肥利用率的时空变异特征被引量:28
2013年
玉米生产对我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化学氮肥施用是保证玉米稳产高产的一个重要条件,但过量施用也会导致环境问题,所以化学氮肥的施用量和利用率一直是农业科学领域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通过资料搜集、数据整理和分析,探索中国过去几十年玉米各种植区化学氮肥的当季单位面积施用量(application rate,AR)和回收利用率(recovery efficiency,RE)、农学利用率(agronomic efficiency,AE)、偏生产力(partial factor productivity,PFP)的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在过去的几十年内,中国玉米生产中当季AR总体呈增长趋势,从1970s的93.3 kg·hm 2持续增长至21世纪初的238.2 kg·hm 2;RE和AE都呈下降趋势,分别从1970s的42.1%和17.0 kg·kg 1下降至21世纪初的26.4%和9.5 kg·kg 1;PFP在各个时期均趋于稳定,维持在40.0 kg·kg 1左右。在全国各玉米种植区内,北方春播玉米区的AR各时期均较其他各区低且增速缓慢,AE和RE则偏高;黄淮海平原春、夏播玉米区的AR增速同全国平均增速基本持平,较全国略高,AE和RE较全国平均水平低。另外,本研究还证实平衡施肥、使用氮高效品种以及优化农业管理等举措可成为提高我国氮肥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和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
杨小梅刘树伟秦艳梅陈楠楠邹建文
关键词:玉米氮肥施用量氮肥利用率
陆地生态系统碳氮过程对大气CO2浓度升高的响应与反馈被引量:6
2019年
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的主要气候变化因子之一。大气CO2浓度升高促进植被生长和光合产物积累,进而增加土壤碳库储量。同时,大气CO2浓度升高引起土壤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的改变会导致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变化,形成对气候变化的反馈效应。目前,国际上有关大气CO2浓度升高导致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效应的增加与其所引起的土壤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消长关系并不清楚。深入研究和了解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过程对大气CO2浓度升高的响应和反馈机制对定量评估全球变化背景下陆地生态系统和土壤的固碳潜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综述了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过程对大气CO2浓度升高的响应和反馈机制及主要驱动因子,发现大气CO2浓度升高显著促进植被生物量碳的累积和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土壤碳氮库储量,但却明显减少土壤活性氮源的供给。大气CO2浓度升高可降低旱地CH4吸收汇的功能。大气CO2浓度升高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的源效应完全抵消土壤的碳汇效应,并且抵消近50%以上的陆地生态系统固碳潜力,且随其在大气中富集强度的增加呈减弱趋势。本文还提出大气CO2浓度升高条件下影响土壤-大气温室气体交换的主要生物和环境控制因子,为气候变化背景下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平衡估算研究提供重要理论基础。
刘树伟纪程邹建文
关键词:气候变化大气CO2浓度升高温室气体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