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晓冬

作品数:5 被引量:235H指数:3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动脉
  • 2篇动脉闭塞
  • 2篇中动脉
  • 2篇中动脉闭塞
  • 2篇脑梗
  • 2篇脑梗死
  • 2篇梗死
  • 2篇闭塞性
  • 2篇大脑
  • 2篇大脑中动脉
  • 2篇大脑中动脉闭...
  • 1篇动脉狭窄
  • 1篇新生血管
  • 1篇新生血管化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化
  • 1篇诊治
  • 1篇溶栓
  • 1篇神经发生
  • 1篇神经元

机构

  • 5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5篇刘晓冬
  • 5篇张拥波
  • 4篇邓丽
  • 3篇李继梅
  • 3篇王得新
  • 2篇谢聃

传媒

  • 2篇中国全科医学
  • 2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国际脑血管病...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急性脑梗死的治疗进展被引量:227
2011年
脑梗死急性期的治疗直接影响预后,故其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尽管静脉溶栓是目前公认的最有效治疗,但是受其时间窗的限制。其他处理及治疗包括卒中单元、超声溶栓、动脉取栓、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抗凝、降纤、脑保护、去颅骨减压术以及远程卒中医疗系统等,其疗效有的已被临床肯定,有的尚存在争议。本文就近几年来国内外急性脑梗死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邓丽刘晓冬张拥波李继梅
关键词:脑梗死卒中单元溶栓
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及诊治进展被引量:4
2010年
邓丽刘晓冬张拥波王得新
关键词:大脑中动脉闭塞
脑缺血后神经发生被引量:3
2010年
脑缺血后神经发生是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文章主要从脑缺血后神经发生的主要过程、调节因子、信号通路、微环境以及如何促进脑缺血后神经发生等方面阐述神经发生的研究进展,旨在为卒中后神经功能恢复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刘晓冬邓丽张拥波王得新
关键词:神经发生脑缺血新生血管化病理性神经元
颅内外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和hs-CRP的变化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分析颅内外大动脉闭塞患者的危险因素及血液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276例患者,其中颈内动脉闭塞89例,大脑中动脉闭塞74例,颈内动脉合并大脑中动脉闭塞29例,除外颅内外大动脉闭塞的脑缺血患者84例。记录其危险因素及入院后3天内hs-CRP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非闭塞的脑缺血患者比较,颅内外动脉闭塞患者多合并冠心病和脑卒中病史(P<0.01),并且闭塞组23.6%~31.0%患者含有3个以上的多重危险因素,而对照组仅有3.6%,两者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hs-CRP在各闭塞组中的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颅内外动脉闭塞患者多含有多个危险因素,并且多合并冠心病和脑卒中病史。hs-CRP作为重要的炎性因子,可能参与了颅内外大动脉闭塞的病理生理过程,在其临床生化中具有重要意义。
谢聃邓丽刘晓冬张拥波李继梅
关键词:颈内动脉闭塞大脑中动脉闭塞
颈动脉狭窄及斑块的生化标志物
2011年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性颈动脉狭窄及斑块是脑卒中的重要病因。目前,我们尚无法判断颈动脉斑块是否将发展为症状性脑卒中,并且何时出现症状?高危患者的筛选将是血管干预的基础。研究表明炎症、脂质沉积、凋亡、蛋白水解、血栓形成和血管新生等分子过程与动脉斑块易损性高度相关,而且,颈动脉斑块的易损性较其狭窄程度更为重要,因此,明确动脉斑块的组成及性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结合文献重点探讨颈动脉狭窄及斑块的病理生理特点、其生化标志物以及临床应用,以帮助识别具有易损斑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加强脑卒中的防治。
谢聃刘晓冬张拥波李继梅王得新
关键词:颈动脉斑块生化标志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