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廷新

作品数:13 被引量:27H指数:3
供职机构:常州工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艺术
  • 5篇文化科学
  • 1篇文学

主题

  • 2篇秧歌
  • 2篇艺术
  • 2篇艺术形态
  • 2篇申遗
  • 2篇生态
  • 2篇曲艺
  • 1篇大运河
  • 1篇地方高校
  • 1篇沿岸
  • 1篇音乐
  • 1篇音乐教育
  • 1篇应用型人才
  • 1篇应用型人才培...
  • 1篇缘起
  • 1篇中等教育
  • 1篇生态保护
  • 1篇手抄本
  • 1篇普通中等教育
  • 1篇清末
  • 1篇清中叶

机构

  • 13篇常州工学院

作者

  • 13篇刘廷新
  • 2篇李红兵
  • 1篇梁婷
  • 1篇吴蕾
  • 1篇刘璐

传媒

  • 5篇常州工学院学...
  • 3篇艺术评鉴
  • 2篇音乐时空
  • 1篇音乐创作
  • 1篇歌海
  • 1篇音乐天地

年份

  • 2篇2022
  • 2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桂南采茶戏的艺术形态释析被引量:9
2012年
桂南采茶戏流传于桂南广大地区,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主要剧种。其表演剧目有的表现传统历史传说,有的反映现实生活,内容广、数目多;角色以生、旦、丑为主,着装与表演夸张、幽默,生活气息浓郁:唱腔音乐有茶腔、茶插和新茶腔之分,演唱讲究“以字出腔”、“字正腔圆”;伴奏乐队因剧团(戏班)的规模而大小不一,乐器以打击乐和丝竹乐为主。
刘廷新
关键词:剧目唱腔表演伴奏
大运河常州段沿岸曲艺类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喜”与“忧”被引量:1
2019年
大运河在常州穿城而过,是常州的母亲河,见证了常州的历史变迁和文明演进,孕育了沿岸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州市的曲艺类非遗资源丰富,分别被列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保护名录。自兴起非遗保护热以来,尤其在大运河申遗成功和运河常州段文化带建设立项之后,常州市各级政府在曲艺类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做了大量工作,在传承机制、非遗项目保护、传承人培养、传播平台建设、理论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保护与传承工作不均衡、观众群体严重老化萎缩、表演形式单一、部分曲艺濒临消失、传承基地和生态保护区建设乏力等问题。
刘廷新李红兵
谈庄秧歌灯源流考析被引量:2
2015年
谈庄秧歌灯起源于常州市金坛区的谈庄村,入选江苏省和常州市的第一批"非遗"保护名录。目前,关于谈庄秧歌灯的起源时间有"清咸丰年间""明末"和"抗战初期"等几种观点,有关文献和口述中也存在不少与历史不符或缺乏说服力的问题。文章认为,谈庄秧歌灯大致起源于清末民初,在历史发展中经历了三个兴盛期,谈庄秧歌灯是融江南秧歌、民间小戏与花灯为一体的歌舞艺术,并与皖东秧歌灯有一定的渊源,同丹阳秧歌灯一脉相承。
刘廷新吴蕾施志霞
桂南采茶戏形成小议——兼对“明末说”与“清中叶说”的质疑被引量:1
2015年
桂南采茶戏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以来倍受各界关注,文字著述众多。纵观各种文献记述,关于其形成时期目前存在"明末说"﹑"清中叶说"和"清末说"这三种说法,观点不一,叫人难辨正误。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比较、分析,以及赣南采茶音乐传至桂南后的传承与演变历程的研究,我们发现桂南采茶戏形成的"明末说"和"清中叶说"与历史相悖,对其提出质疑,并阐述了一己之见——"清末说"及其依据。
刘廷新刘璐
江浙沪“小热昏”的缘起、传播及嬗变述略被引量:8
2013年
"小热昏"是流行于江浙沪地区的民间说唱艺术,清光绪年间产生于苏州,由小商贩叫卖梨膏糖的腔调演变而成。20世纪初至20年代期间,先后传入上海、苏南和浙北广大地区,经与各地民间艺术的融合和艺人的传承、发展与创新,形成了苏派、浙派和海派"小热昏"支系。由于所处的人文环境存在差异,各派"小热昏"出现了不同的嬗变轨迹。苏派"小热昏"保持了"小热昏"的传统与古朴,浙派"小热昏"在发展中不断创新、与时代同步,海派"小热昏"被姊妹艺术借鉴和吸收,逐步演化成独角戏、滑稽戏和清口艺术。
刘廷新
关键词:江浙沪缘起嬗变
江苏“小热昏”的艺术形态解析
2022年
江苏“小热昏”是伴随着民间艺人叫卖梨膏糖而产生的一种街头说唱艺术,主要流传于常州、无锡、苏州一带。江苏“小热昏”在传承发展中融入了苏南地方文化元素,具有典型的江南特色。江苏“小热昏”一般按照开场、卖口、唱短篇、买糖、唱长篇、送客的程序进行表演;唱腔音乐分基本调和杂调两大类,大多来自地方民歌和戏曲音乐;唱词多为即兴编创,以四字句和七字句为主,用吴方言发音,具有浓郁的苏南韵味;伴奏乐器有小锣、三跳板、莲花板、单皮鼓、二胡等,伴奏以打击节奏为主,常采用间奏音乐;表演时男性着传统长衫、戴毡帽,女性穿传统旗袍,隆重场合表演时,表演者会适当化妆。目前,收集到的代表性曲目有《水果做亲》《卖梨膏糖》等36个。
刘廷新
关键词:艺术形态
后申遗时期常州市曲艺类“非遗”的现状考察被引量:1
2018年
在注重"非遗"科学保护与活态传承的后申遗时期,课题组通过对常州市曲艺类"非遗"的系列考察发现:传承人得到扶持,传承基地建设初见成效;传承人的表演水平有所提升,艺术形态得以创新,保护与传承情况总体趋好。但也存在受保护与传承的力度不一,部分曲种濒临消失;观众群体严重老化和萎缩,创新中的传统与时尚难以把握;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仍然乏力,传承基地建设滞后等问题。
刘廷新史珊珊薛馨仪田香
关键词:曲艺
江苏“小热昏”的生态现状考察
2020年
江苏“小热昏”形成于清末,曾流传于苏州、无锡、常州、扬州及南京、镇江等地。现今,无锡、常州两地的“小热昏”仍有遗存,苏州“小热昏”濒临消失,扬州、南京、镇江地区的“小热昏”已经失传。总体来看,江苏“小热昏”的传承区域已大幅萎缩,各地政府对“小热昏”的扶持不够、保护效果不佳,“小热昏”传承人存在青黄不接、保护与培养乏力等问题。
刘廷新
金坛“谈庄秧歌灯”手抄本及其插图解读
2018年
秧歌灯是在秧歌的基础上配以花灯道具进行表演的民间歌舞,金坛"谈庄秧歌灯"是江南秧歌灯的代表,已被确立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1世纪初,金坛发现秧歌灯手抄本的消息引起了业界关注,一批有识之士对此进行了先期研究。研究发现,手抄本的源头最早可追溯到太平天国时期,通过几代传承,1999年由艺人汤光有捐赠给了金坛区档案馆。该手抄本中共有5页插图,杂乱地绘制了秧歌灯10种灯具的结构图和大小尺寸,常人难以辨别其意,但其内容却极具价值。通过2年的研究,对插图内容有了基本认知,并逐一对其进行了解读。
刘廷新王诗瑶李红兵
关键词:手抄本插图
基于基础教育教师素养的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探析被引量:2
2014年
基础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最基础、最关键的部分,是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中国的基础教育通常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狭义的基础教育专指从小学到初中的九年义务教育。197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基础教育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认为“基础教育是向每个人提供并为一切人所共有的最低限度的知识、观点、社会准则和经验”的教育。
刘廷新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基础教育音乐教育地方高校教师素养普通中等教育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