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萍
- 作品数:10 被引量:12H指数:2
- 供职机构:西南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四川省教育厅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 浅谈国家助学政策
- 2009年
- 青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建立国家资助政策体系,是实现教育优先发展和促进教育公平而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是一项意义深远的青年政策。各级政府、学校能否充分落实资助政策,做好贫困学生资助工作,对青年学生的未来发展和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 刘小萍
- 关键词:国家助学政策
- 浅谈孤儿大学生资助体系优化
- 2014年
- 我国现在的学生资助体系越来越完善,不仅有针对贫困学子的资助体系,还有针对残疾学子的资助体系,甚至有针对孤儿大学生的资助体系。很多高校对家庭困难大学生的资助体系是以“奖、勤、助、贷、补”为主要思路,这对于这部分学子本人、家庭来说具有很大的意义。然而,这些体系仍然是没有办法满足很多的孤儿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很多孤儿大学生还处于一种很艰难的生存状态中。文章研究了孤儿大学生资助体系存在的不足之处,并阐述了对这一类学子进行自主的必要性,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希望能对这方面的研究起到参考作用。
- 刘小萍孙德刚潘迪
- 基于学生感恩意识培养的激励机制研究被引量:1
- 2011年
-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国家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以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资助。与此同时,出现了个别学生背信弃义、有恩不报的行为,影响学校教育和社会建设。因此,应进一步加强感恩教育,通过各种教育方式和管理手段,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 孙德刚刘小萍
- 关键词:感恩意识感恩教育激励机制
- 基于实践体验的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新探被引量:5
- 2017年
- 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引领他们以一种积极、正确的思想面对未来,为适应当今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开拓新的教育途径,将实践体验教学模式作为教学基础和前提,让学生能够充分认识社会,从而能够适应今后社会的发展,文章主要基于实践体验对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进行探究。
- 孙德刚刘小萍
-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
- “助学见习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 2014年
- 实践型创新人才和学术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高校在优秀人才培养过程中一直探索的重要课题之一。目前许多高校提出了各具特点的培养模式,针对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做出了不少有益的探索。西南石油大学自2011年开始,面向大三学生开展"助学见习工程",尝试通过整合学校优势资源系统地培养优秀创新人才。"助学见习工程"统筹了实践型和学术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要素,将理论培训和岗位实践结合起来,创新模式,营造"全员育人"的氛围,全方位多层次助力创新人才的培养。这一有益的尝试为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 刘小萍
- 教育家罗家伦的大学生培育观及其历史影响
- 2015年
- 本文分析了罗家伦学术思想的形成轨迹,考察论证了罗家伦的大学生培育观。罗家伦的教育理念推动了清华大学和中央大学的发展,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 刘小萍孙德刚
- 关键词:历史影响
- 大学生感知廉政的环境因素分析
- 2013年
- 文章设计了包括学校教育、社会影响、同学影响3个维度26个指标的调查问卷,通过分析问卷,利用德尔菲法确定13个影响大学生廉政感知的环境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方法构建指标体系模型,构建了影响大学生廉政感知的环境因素指标体系。
- 孙德刚姚远刘小萍
- 关键词:评价指标层次分析法
- 基于中国梦理念的孤儿大学生资助体系研究——以西南石油大学为例被引量:1
- 2015年
- 孤儿是社会上弱势群体之一,孤儿大学生虽多数已经成年,但仍处于求学阶段,且与一般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同。我国高校普遍建立了学生资助体系,但随着特殊困难学生群体的不断增加,特别是孤儿大学生群体,现行资助体系就逐步显现出一些不足之处。本文以中国梦理念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为基础,分析孤儿大学生的基本梦想、多样梦想和未来梦想,探讨了完善孤儿大学生资助工作的方式,帮助孤儿大学生成长成才,努力实现其自身的中国梦。
- 刘小萍
- 关键词:中国梦
- 我国少数民族女性的传统教育及变化发展——以贵州黎平县侗族为例被引量:2
- 2015年
- 任何时代的文化传统都有其产生的特定背景,都是为了服务一定时代的主体需求而存在。对于侗族女性教育而言,在生产力发展尚不发达的阶段,对于生存条件的维持是其主要使命所在,在教育的内容上会偏向于生存、生产技能的传授,这样又进一步限制了教育方式的选择,只能是实践式的学习。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物质生活不断改善,对于女性而言,其更渴望自身思想素质的提升,而非仅仅是物质生产技能、技巧的掌握。年轻一代的侗族女性更主张在原生态基础上进行现代化的改进和调整;倡导侗族传统的教育必须与时俱进。这代表了侗族渴望与外界互动沟通的强烈愿望,也意味着侗族女性更关注自我的教育变革。
- 刘小萍王展光
- 关键词:传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