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军超

作品数:54 被引量:154H指数:7
供职机构: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张家口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青年基金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0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8篇细胞
  • 13篇肿瘤
  • 12篇癌组织
  • 11篇食管
  • 10篇细胞癌
  • 10篇鳞状
  • 9篇食管鳞状
  • 9篇鳞状细胞
  • 9篇鳞状细胞癌
  • 9篇淋巴
  • 9篇基因
  • 8篇蛋白
  • 8篇食管鳞癌
  • 8篇食管鳞状细胞...
  • 8篇鳞癌
  • 8篇免疫
  • 7篇预后
  • 7篇腺癌
  • 7篇耐药
  • 7篇耐药基因

机构

  • 48篇河北北方学院...
  • 29篇河北北方学院
  • 2篇天津体育学院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哈尔滨工业大...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天津市肿瘤医...

作者

  • 53篇刘军超
  • 15篇张凡
  • 14篇赵秀芳
  • 13篇林媛媛
  • 12篇张九鸿
  • 11篇李秀娟
  • 9篇张剑虹
  • 9篇成日青
  • 8篇李坤
  • 8篇张静
  • 8篇刘博
  • 7篇金春亭
  • 5篇赵自刚
  • 5篇白睿
  • 5篇李向东
  • 5篇苏宏伟
  • 5篇吕洋
  • 5篇李曙光
  • 5篇薛刚
  • 4篇吴靖芳

传媒

  • 7篇河北北方学院...
  • 6篇中国老年学杂...
  • 5篇山东医药
  • 2篇中国病理生理...
  • 2篇河北北方学院...
  • 2篇中华肿瘤防治...
  • 1篇中华肝胆外科...
  • 1篇中国耳鼻咽喉...
  • 1篇中华胃肠外科...
  • 1篇中国优生与遗...
  • 1篇海南医学院学...
  • 1篇中国妇幼保健
  • 1篇河北医药
  • 1篇山西医药杂志
  • 1篇解剖学报
  • 1篇现代妇产科进...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肿瘤学杂志
  • 1篇临床泌尿外科...

年份

  • 1篇2023
  • 4篇2022
  • 5篇2019
  • 3篇2018
  • 4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7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6篇2009
  • 5篇2007
  • 3篇2006
  • 2篇2005
5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HPV-16E6/E7、HIF-1α表达与宫颈癌变及微血管生成相关性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探讨不同宫颈病变中HPV-16E6/E7、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及MVD的变化,分析三者与宫颈癌变及其发展的内在联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45例宫颈鳞癌组织(SCC)、6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CINⅠ~Ⅱ30例,CINⅢ30例)及10例正常宫颈组织(NCE)中HPV-16E6/E7、HIF-1α的表达,并以CD34标记血管内皮细胞计数MVD。结果:随着宫颈病变的进展,HPV-16E6/E7与HIF-1α的阳性表达率逐渐增高,MVD逐渐增大。MVD在以上4组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PV-16E6/E7与HIF-1α在宫颈鳞癌、CINⅢ、CINⅠ~Ⅱ、正常宫颈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67%、66.67%、46.67%、10.00%与84.44%、63.33%、33.33%、20.00%,且两者在正常组与CINⅠ~Ⅱ组表达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其余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鳞癌组织中HIF-1α与HPV-16E6/E7、MVD表达呈正相关性(P<0.05),HPV-16E6/E7与MVD也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HPV-16E6/E7与HIF-1α在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协同作用,HPV-16E6/E7增加、HIF-1α蛋白的表达和稳定性促进宫颈癌血管生成,可能在子宫颈癌变中发挥关键作用。
岳良舒丽莎张凡焦桂青白睿刘军超马会
关键词:E7
子宫内膜样癌MELF浸润模式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2022年
目的 研究子宫内膜样腺癌微囊性、伸长及碎片状(MELF)浸润模式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相关机制。方法 收集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25例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标本及癌旁标本。根据MELF浸润模式将其分为MELF组、非MELF组。研究子宫内膜样腺癌MELF浸润模式的临床病理特征;根据病理检测结果将标本分为MELF组、非MELF组、空白对照组。Western blot法检测病理标本EMT关键蛋白E-cadherin及凋亡关键蛋白Bcl-2、Bax相对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E-cadherin m RNA、Bcl-2mRNA、Bax m RNA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MELF组、非MELF组病例数分别为41例(18.22%)、184例(81.78%),其中年龄是否>50岁对患者无明显影响(P> 0.05)。MELF组患者绝经、FIGO分期、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CA199、CA125水平等的占比均明显高于非MEL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MELF组、非MELF组上皮间质转化(EMT)关键蛋白E-cadherin蛋白、促凋亡蛋白Bax表达量较空白对照组明显降低,抑制凋亡蛋白Bcl-2蛋白表达量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增高;MELF组Ecadherin、Bax蛋白表达量较非MELF组明显降低,Bcl-2蛋白表达量较非MELF组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RT-qPCR结果显示,MELF组、非MELF组Bcl-2mRNA相对表达量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增高,E-cadherin、BaxmRNA相对表达量较空白对照组明显降低;MELF组Bcl-2mRNA相对表达量较非MELF组明显增高,E-cadherin、BaxmRNA相对表达量较非MELF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MELF浸润模式与患者绝经、FIGO分期、肌层侵犯深度、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CA199、CA125水平等因素有关,其产生机制可能与促进EMT及凋亡有关。
李坤王静金春亭白睿刘军超张玉虹
关键词:子宫内膜样腺癌上皮间质转化凋亡
急性肾衰竭家兔脾组织形态以及髓过氧化物酶和细胞膜泵活性的变化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观察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家兔脾组织形态以及髓过氧化物酶(MPO)和细胞膜泵(ATPase)活性的变化,探讨脾在ARF免疫功能紊乱发病学中的作用。方法:42只家兔均分为对照组、HgCl2组、甘油组。其中HgCl2组以皮下注射1%HgCl2(1.3mL/kg)、甘油组以肌肉注射50%甘油(10mL/kg)分别复制ARF模型,均分为12h、24h、48h3个亚组。在不同时点,所有动物颈总动脉插管放血备检,测定血清反映肾功能的生化指标;制备脾组织切片,观察脾组织形态;并制备10%脾组织匀浆,检测MPO和ATPase活性。结果:模型组各时点的脾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淤血、脾小梁增多。HgCl2组与甘油组各时点的脾组织匀浆MPO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24h的MPO活性高于组内12h及48h;HgCl2组与甘油组在多个时点的Na+-K+-ATPase、Ca2+-ATPase、Mg2+-ATPase、Ca2+-Mg2+-ATPase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随时间延长,各ATPase有逐渐降低的趋势,除甘油组的Mg2+-ATPase外,各组48h的ATPase均低于12h。结论:家兔ARF发展过程中,脾脏有组织学损伤,且存在中性粒细胞扣押、细胞膜泵活性降低,这可能是脾作为免疫器官导致ARF免疫功能紊乱的原因之一。
赵自刚刘军超张玉平侯亚利杜舒婷王小荣张静牛春雨
关键词:肾功能衰竭髓过氧化物酶
肠淋巴再灌注加剧SMAO休克多器官损伤的作用机制被引量:10
2009年
目的:探讨肠淋巴再灌注(MLR)加剧肠系膜上动脉闭塞性(SMAO)休克大鼠多器官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Wistar雄性大鼠均分为4组:sham组,仅麻醉与手术;MLR组,夹闭肠系膜淋巴管(ML)1 h,再灌注2 h;SMAO组,夹闭肠系膜上动脉(SMA)1 h,再灌注2 h;MLR+SMAO:夹闭ML和SMA1 h,再灌注2 h。制备肝、肾、心、肺组织匀浆,检测自由基、一氧化氮(NO)、髓过氧化物酶(MPO)、细胞膜泵活性。结果:SMAO组及MLR+SMAO组多个器官组织匀浆的MDA、NO含量及NOS、MPO活性均显著高于sham组及MLR组,且MLR+SMAO组肝、肾、心、肺组织匀浆的这些指标高于SMAO组;SMAO组及MLR+SMAO组有多个器官组织匀浆SOD和ATPase活性显著低于sham组及MLR组,MLR+SMAO组均低于SMAO组。结论:MLR加剧SMAO休克多器官损伤的作用机制与加剧自由基损伤、NO合成与释放、中性粒细胞扣押、降低细胞膜泵活性有关,肠淋巴途径在SMAO休克的发病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牛春雨赵自刚张春晖刘军超张玉平韩瑞张静
关键词:休克肠系膜上动脉闭塞中性白细胞
大肠癌耐药基因与临床预后关系的探讨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探讨大肠癌耐药基因P-糖蛋白(P-gp)、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π)、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胸苷酸合成酶(TS)的表达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1例大肠癌中P-gp、TOpoⅡ、GST-π、TS的表达。结果P-gp的表达与肿瘤组织类型、UICC分期有关(P<0.05),与肿瘤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无关;TOpoⅡ的表达与肿瘤侵犯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肿瘤组织类型、UICC分期无关;GST-π的表达与各个指标之间均相关(P<0.05);TS的表达与组织类型、淋巴结转移、UICC分期有关(P<0.05),与肿瘤侵犯深度无关。经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UICC分期、肿瘤组织类型及TOPOⅡ、GST-π的表达与大肠癌患者术后生存率有关(PS<0.05)。结论大肠癌中P-gp、TOpoⅡ、GST-π、TS的检测对肿瘤化疗药物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UICC分期、组织类型及TOpoⅡ、GST-π的表达可作为大肠癌患者独立的预后因素。
张凡张九鸿常永霞张剑虹刘军超林媛媛成日青赵秀芳
关键词:大肠癌多药耐药免疫组化预后
膀胱癌组织中Tiam1表达与膀胱癌进展及复发的关系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通过免疫组化SP法及RT-PCR方法检测膀胱癌组织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T-lymphoma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inducing factor 1,Tiam1)表达,探讨Tiam1与膀胱癌发展及复发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及RT-PCR方法检测50例正常膀胱及233例膀胱癌患者肿瘤组织中Tiam1表达变化,分析膀胱癌组织中Tiam1表达与膀胱癌分期、分级、复发的关系及其预测价值。结果正常膀胱组织及膀胱癌中均有Tiam1蛋白及RNA的不同表达,膀胱癌组织中呈过表达(P<0.05),高分期、高分级、淋巴结阳性及复发患者Tiam1表达量分别高于低分期、淋巴结阴性及无复发患者(P<0.05);多因素相关分析表明,Tiam1是膀胱癌患者进展及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Tiam1对膀胱癌预后有重要意义。
苏宏伟李婷刘军超凌海滨李晨刘鑫李向东
关键词:膀胱尿路上皮癌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复发
双镜联合治疗胃丛状神经鞘瘤被引量:3
2017年
神经鞘瘤(Schwannoma)来源于施旺细胞,亦称施旺细胞瘤,大多数是良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具有施旺细胞膜的神经。多数情况下发生于头、颈部,然而发生于消化道的极其罕见。胃神经鞘瘤仅占全部胃肿瘤的0.2%。丛状神经鞘瘤是神经鞘瘤的一种特殊类型,极其少见,占神经鞘瘤的4-3%,发病年龄1—61岁,以20-50岁多见.发生于浅表者无性别差异,发生于深部软组织或内脏者女性多见。
彭涛娄展赵轶峰杨永江刘军超王国强孙红李曙光
关键词:胃神经鞘瘤丛状双镜良性肿瘤发病年龄
上皮间质转换相关蛋白E-cadherin、Twist表达与子宫颈上皮恶变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E-cadherin、Twist表达与子宫颈癌局部浸润及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宫颈浸润癌34例、微小浸润癌30例、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s,CIN)Ⅲ30例、子宫颈慢性炎症30例E-cadherin、Twist的表达,并与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E-cadherin在子宫颈慢性炎症、CINⅢ、微小浸润癌、浸润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7%(26/30)、60%(18/30)、40%(12/30)、18%(6/34),其阳性表达率随病变级别升高而明显减少;而且浸润癌中Ecadherin在高分化组及TNMⅢ、Ⅳ期组明显高于中低分化组和Ⅰ、Ⅱ期组(P<0.05),与肿瘤体积、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Twist在子宫颈慢性炎症、CINⅢ、微小浸润癌、浸润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9/30)、40%(12/30)、70%(21/30)、79%(27/34)其阳性表达随病变级别增加而上升;Twist表达水平在肿瘤直径>2cm组及中低分化组明显高于≤2cm和高分化组(P<0.05),有无淋巴结转移组和不同TNM分期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无关(P>0.05);E-cadherin、Twist表达水平在子宫颈慢性炎症和浸润癌中两者的表达无相关性(P>0.05),在CINⅢ以及微小浸润癌中表达存在明显负相关(r=-0.6693,P<0.05和r=-0.7946,P<0.05)。结论:Twist和E-cadherin参与子宫颈上皮内病变进展和局部浸润癌的发展,Twist表达升高和E-cadherin表达缺失是子宫颈癌恶性进展的重要指标。
夏继红禹志韫张凡陈江平张九鸿刘军超林媛媛舒丽莎刘博赵秀芳
关键词:子宫颈癌E-CADHERINTWIST组织芯片
Oct4和Wnt1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组织中Oct4和Wnt1的表达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5例食管鳞癌标本及24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Oct4和Wnt1的表达,分析其与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Oct4和Wnt1蛋白在食管鳞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组织(P<0.05);Oct4和Wnt1在低分化组的表达明显高于高中分化组(P<0.05),且Wnt1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5);食管鳞癌组织中Oct4和Wnt1表达呈正相关(r=0.383,P=0.002)。结论 Oct4和Wnt1在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有望成为食管癌生物治疗的新靶点。
李秀娟金春亭范婕李玉珍李海军刘军超
关键词:OCT4WNT1食管鳞状细胞癌
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膀胱癌复发的关系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讨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Tiam1)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膀胱癌复发的关系。方法选择50例正常膀胱及233例膀胱癌组织,采用免疫组化、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蛋白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Tiam1蛋白表达阳性及Tiam1mRNA、Tiam1蛋白相对表达情况,并分析膀胱癌Tiam1蛋白表达阳性与阴性患者的病理特征。结果膀胱癌组织中的Tiam1蛋白表达阳性率及Tiam1mRNA、Tiam1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于正常膀胱癌组织(均P<0.05)。膀胱癌Tiam1蛋白阳性表达组和Tiam1蛋白阴性表达组的病理分级、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及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高分级、病理高分期、淋巴结转移阳性及Tiam1蛋白表达阳性是膀胱癌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Tiam1在膀胱癌中表达升高,且Tiam1蛋白表达阳性与膀胱癌复发密切相关。
苏宏伟刘军超李婷曹娟李晨刘鑫李向东
关键词:膀胱癌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复发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