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世杰

作品数:11 被引量:264H指数:4
供职机构:吉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土壤
  • 2篇养分
  • 2篇乙烯
  • 2篇乙烯酯
  • 2篇生物质炭
  • 2篇尿素
  • 2篇农产
  • 2篇农产品
  • 2篇农产品污染
  • 2篇农作
  • 2篇农作物
  • 2篇作物
  • 2篇颗粒尿素
  • 2篇缓释尿素
  • 2篇黑碳
  • 2篇腐殖质
  • 2篇包膜材料
  • 2篇醋酸乙烯
  • 2篇醋酸乙烯酯
  • 1篇氮肥

机构

  • 11篇吉林农业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黑龙江省农业...

作者

  • 11篇刘世杰
  • 4篇杨靖民
  • 4篇周米平
  • 4篇窦森
  • 3篇王岩
  • 3篇张大克
  • 3篇马振江
  • 3篇温思民
  • 3篇于晓斌
  • 2篇王丽群
  • 2篇周桂玉
  • 1篇王思远
  • 1篇刘玉涛
  • 1篇王呈玉
  • 1篇刘淑霞
  • 1篇刘淑霞
  • 1篇武华
  • 1篇周鑫
  • 1篇张聪
  • 1篇杨翔宇

传媒

  • 3篇吉林农业大学...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土壤学报
  • 1篇农业与技术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1篇1998
  • 1篇1996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黑碳对玉米生长和土壤养分吸收与淋失的影响被引量:79
2009年
研究了黑碳对玉米苗期生长和养分吸收及淋失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黑碳能够促进玉米苗期的生长,株高、茎粗分别比对照增加4.31-13.13 cm和0.04-0.18 cm;施用黑碳的玉米生物量比对照相增加16.23-55.08 mg/kg。此外,黑碳可以增加玉米对氮、磷、钾的吸收,尤其是对钾的吸收。0.4%,1%,2%和4%黑碳施用量处理的玉米钾吸收量分别增加了0.98%,26%,69%和140%。但黑碳对玉米氮和磷的吸收的影响受黑碳的用量的影响,当黑碳用量超过一定量(4%)时反而抑制玉米对氮和磷的吸收。黑碳可以减少养分淋失,作用效果依次为NH4^+〉K^+〉Ca^2+〉Mg^2+〉NO3^-。
刘世杰窦森
关键词:黑碳玉米养分吸收养分淋失
新型缓释药肥的研究
该文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采用新型膜材料的缓释药肥的释放量动态进行了模拟并建立了数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释放速率模型.通过对释放量和释放速率动态的定量分析结果与玉米生育期内的吸氮规律的比较,得出了,该种缓释药肥中氮...
刘世杰
关键词:动态模型氮肥利用率
免追施化肥新品种的研制
周米平王岩杨靖民刘世杰张大克于晓斌温思民马振江王丽群
一、任务来源:玉米新品种选育及高产、高效配套新技术研究——免追施化肥新品种的研制(吉科合字980202-03号)二、应用领域和技术原理该研究的理论部分可用于今后同类新品种肥料的研究,所研究的免追施化肥新品种可用于化肥生产...
关键词: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被引量:2
2023年
为解决东北西部半干旱区因不合理耕作导致土壤结构性状变差及有机碳含量下降的问题,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组成、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在团聚体中的分布,以探究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东北西部半干旱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为合理利用秸秆和改良土壤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指导。采用定位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方法,设置6个处理,包括轮耕(T1)、秸秆全覆盖(T2)、秸秆半覆盖(T3)、留高茬(T4)、秸秆碎混还田(T5)、未秸秆还田(ck)。秋收后采集0~20 cm耕层原状土,进行团聚体组成、有机碳含量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处理相比,T1、T3、T4、T5处理土壤,均以>2000μm粒级团聚体含量最高,占全部团聚体的45%~50%(P<0.05),<250μm粒级团聚体含量最小,仅占5%~11%(P<0.05)。与秸秆不还田(ck)相比,秸秆还田土壤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MWD)与几何平均直径(GMD)有显著提高,其中T1处理增加最高;团聚体破坏率(PAD)、不稳定团粒指数(ELT)值的变化为ck>T2>T4>T5>T3>T1;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增加幅度为18.37%~65.51%(P<0.05);除T4处理外,其他处理>2000μm和2000~500μm粒级有机碳含量均显著增加;>2000μm团聚体有机碳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也得到提升,其中T1处理最高,为30%。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与GMD、MWD值呈显著正相关。适宜的秸秆还田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并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大团聚体有机碳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不同还田方式中,轮耕还田方式效果最好,适合在东北西部半干旱区应用。
冯秋苹刘玉涛郭勇智王呈玉刘世杰刘世杰
关键词:还田方式土壤团聚体土壤结构
多效唑浸种对小麦幼苗的生理生化效应被引量:6
1996年
多效唑(PP333)浸种对小麦幼苗具有明显的生理生化效应。在处理浓度范围内,随处理浓度的增加,种子活动增强,叶片缩短、增宽,茎增粗,叶色浓绿,根系发达。生理指标测定结果表明,处理苗的光合色素含量增加19.6%~33.6%,其中叶绿素含量增加17.9%~32.5%,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22.4%~36.3%。麦苗叶片核酸含量增加1.7%~9.5%,吲哚乙酸氧化酶、过氧化物酶与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则分别提高35.4%~40.0%,34.6%~65.4%,4.4%~56.6%,但淀粉酶的活性却下降了18.3%~20.6%,淀粉酶活性的下降并未影响麦种的最后萌发率。
谷淑波刘政军刘世杰王思远
关键词:多效唑小麦生理生化效应酶活性浸种
全文增补中
重铬酸钾氧化法用于黑碳分析的条件探讨被引量:4
2010年
以实验室制备的黑碳为对象,对重铬酸钾氧化法测定黑碳的主要测定条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重铬酸钾氧化法用于生物体来源的黑碳测定条件为重铬酸钾溶液浓度0.5mol/L、重铬酸钾溶液与浓硫酸的体积比1∶1,氧化时间5h。
刘世杰窦森
关键词:黑碳
吉林省不同水稻品种氮素效率研究被引量:3
2005年
采用盆栽试验对吉林省8个水稻品种的氮素吸收效率、利用效率、转移效率、养分相对效率、氮响应度等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产量、氮素利用效率和氮素转移效率有显著差异,未施氮与施氮处理的平均产量、孕穗期利用效率、氮素转移效率分别为6 35g 株和15 82g 株、57 08g g和42 21g g、17 05g g和12 03g g。依据未施氮与施氮处理的氮素效率差异,将8个品种划分为氮高效率不耐肥、氮高效率耐肥、氮低效率不耐肥、氮低效率耐肥4种类型。"吉丰10号"未施氮和施氮的产量分别为6 50g 株和18 77g 株;氮素转移效率分别为20 62g g和14 28g g;氮响应度为24 6g g。认为"吉丰10号"为氮高效耐肥型高产品种。
杨靖民王丽群刘世杰周米平
关键词:水稻氮素效率
生物质炭及其与土壤腐殖质碳的关系被引量:41
2012年
土壤中生物质炭(Biochar C,BcC)与腐殖质碳(Humus C,HC)之间是否存在发生学联系或转化关系是近年来土壤学和地球化学领域关注的热点和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BcC是以生物中的活性有机质为原料,在低氧或无氧环境下经高温形成的含碳物质;而腐殖质是死亡的动植物在土壤中经微生物作用而形成的含碳的多聚体化合物。本文回顾了近20年来,特别是近10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BcC与HC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已有的研究表明,BcC可经微生物作用而转化为HC,但二者间转化的途径以及二者间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学特性比较的研究仍存在不足。本文比较了化学氧化法、分子标志物法、氢热解法、热化学氧化法、紫外光氧化法、核磁共振法在BcC定量分析中的优劣;详细介绍了扫描电镜、元素组成分析、红外光谱、X电光子谱能、热重分析、热解-气质-质谱和核磁共振法在BcC结构表征中的应用。系统论述了对BcC和HC进行结构比较和转化关系探究的可行性。
窦森周桂玉杨翔宇刘世杰周鑫张聪武华
关键词:生物质炭结构特征稳定性
一种缓释尿素及其制作方法
一种缓释尿素及其制作方法,用包膜材料高分子聚合物聚醋酸乙烯酯及颗粒尿素为原料,两者按重量的配比为1~3.1∶100,最佳配比为2.041∶100。其制作方法是:将颗粒尿素筛分成φ2.00~3.00mm的粒度,将包膜材料聚...
周米平王岩杨靖民刘世杰张大克于晓斌温思民马振江
文献传递
一种缓释尿素及其制作方法
一种缓释尿素及其制作方法,用包膜材料高分子聚合物聚醋酸乙烯酯及颗粒尿素为原料,两者按重量的配比为1~3.1∶100,最佳配比为2.041∶100。其制作方法是:将颗粒尿素筛分成φ2.00~3.00mm的粒度,将包膜材料聚...
周米平王岩杨靖民刘世杰张大克于晓斌温思民马振江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