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凌士奇

作品数:27 被引量:61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8篇角膜
  • 10篇淋巴
  • 10篇角膜移植
  • 9篇新生血管
  • 9篇血管
  • 8篇新生淋巴管
  • 8篇淋巴管
  • 7篇排斥
  • 6篇移植后
  • 6篇角膜新生淋巴...
  • 5篇免疫排斥
  • 4篇烧伤
  • 4篇碱烧伤
  • 3篇烧伤后
  • 3篇排斥反应
  • 3篇免疫
  • 3篇免疫排斥反应
  • 3篇大鼠角膜
  • 2篇血管生成
  • 2篇眼外伤

机构

  • 17篇中山大学
  • 9篇广州市儿童医...
  • 9篇中山大学附属...
  • 3篇厦门大学
  • 2篇广东医学院
  • 2篇广州医学院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深圳市人民医...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昆明医学院第...
  • 1篇厦门眼科中心
  • 1篇广州市红十字...
  • 1篇广州市妇女儿...

作者

  • 27篇凌士奇
  • 7篇王涛
  • 6篇徐建刚
  • 5篇黎韦华
  • 5篇项道满
  • 5篇刘祖国
  • 4篇林浩添
  • 3篇梁凌毅
  • 3篇邝文辉
  • 3篇张慧
  • 2篇张雪菲
  • 2篇毛娅妮
  • 2篇叶辉
  • 2篇赵伟
  • 2篇张革化
  • 2篇邓娟
  • 2篇杨钦泰
  • 2篇黄雪琨
  • 2篇邓慧仪
  • 2篇钟蕾

传媒

  • 3篇眼科新进展
  • 2篇中华眼科杂志
  • 2篇新医学
  • 2篇实用医学杂志
  • 2篇国际眼科杂志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眼科研究
  • 1篇中华显微外科...
  • 1篇实用医技杂志
  • 1篇中国眼耳鼻喉...
  • 1篇中国耳鼻咽喉...
  • 1篇临床医学工程
  • 1篇中华眼视光学...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 4篇2008
  • 3篇2007
  • 5篇2006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PR-2000型自动验光仪在儿童屈光筛查中的价值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PR-2000型自动验光仪应用于儿童屈光检查中的准确性及特点。方法对260例(520眼)屈光不正患者,用PR-2000型自动验光仪,分别在非睫状肌麻痹状态和睫状肌麻痹状态下验光,并分别与视网膜检影法的验光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球镜度数:非睫状肌麻痹状态下和使用阿托品后,PR-2000型自动验光仪验出的结果与阿托品散瞳检影法验出的结果均呈高度正相关(r=0.922,r=0.946)。柱镜度数:非睫状肌麻痹状态下和使用阿托品后,PR-2000型自动验光仪验出的结果与阿托品散瞳检影法验出的结果呈高度正相关(r=0.888,r=0.890)。对于≤0.75D的低度散光,自动验光仪比检影验光法的检出率高。结论PR-2000自动验光仪用于婴幼儿屈光筛查较为可靠实用,也可用于大面积屈光普查和流行病学调查。
毛娅妮项道满凌士奇
关键词:屈光自动验光仪儿童
大鼠角膜微囊袋植入微粒体诱导新生血管模型的研究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探讨大鼠角膜微囊袋植入微粒体诱导新生血管模型的制作技巧和特点。方法:9只SD大鼠手术显微镜下做角膜基质微囊袋并植入含有VEGF的缓释微粒体。术后1 d、3 d、5 d、7 d采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情况。结果:术后1 d大鼠角膜缘血管网充血扩张,无新生血管生长;3 d可见毛刷状新生血管自角膜缘伸入角膜,面积为(2.23±0.59)mm^2;5 d新生血管垂直于角膜缘向微粒体方向束状延伸,面积为(6.81±1.35)mm^2;7 d新生血管继续向前生长,部分新生血管顶端互相吻合成袢状,面积为(8.92±1.79)mm^2。所有术眼均未见前房积血、角膜溃疡、微粒体脱出等并发症。结论:大鼠角膜微囊袋植入微粒体诱导的新生血管生长稳定、无并发症、适用于定量研究。
赵伟凌士奇刘祖国
关键词:角膜新生血管微粒体
裂隙灯显微镜联合荧光素染色检查法在眼表隐匿性异物诊治中的应用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介绍一种眼表隐匿性异物诊治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了27例眼表隐匿性异物的眼部临床特点及检查、治疗方法。结果 27例患者均为单眼患病,其中男14例,女13例,年龄的中位数为29岁,四分位间距为25岁、39岁,症状持续时间的中位数为2.0d,四分位数间距为0.5d、4.0d。各类异物中,角膜异物9例,结膜异物18例。在异物取出之前,所有患眼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时均未见明显的眼表损害。裂隙灯显微镜联合荧光素染色检查时发现,眼表隐匿性异物具有特征性改变,包括"荧光素着色"和"荧光素边集",其中表现为"荧光素着色"的比例为44.4%,表现为"荧光素边集"的比例为92.6%。15例异物可直接用湿棉签抹除,4例用显微镊夹出,其余8例采用联合异物取出法。在异物取出之后,裂隙灯显微镜联合荧光素染色结果显示,4眼未见明显着色,2眼呈片状着色,21眼为点状或线状着色。所有患者均未见因异物导致的眼部感染。结论通过查找特征性改变,裂隙灯显微镜联合角膜荧光素染色检查法有助于眼表隐匿性异物的诊治。
汤伟民陈德钦王涛凌士奇
关键词:眼表眼外伤
靶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RNA干扰抑制氧诱导视网膜病变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的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靶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RNA干扰慢病毒抑制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实验研究。构建4对针对靶基冈小鼠VEGF的siRNA干扰载体,筛选并进行慢病毒包装。60只C57Bif6J小鼠分成4组(每组15只):正常对照组.OIR模型组,OIR+空载体组,OIR+VEGF-RNA干扰组。OIR+空载体组和OIR+VEGF-RNA干扰慢病毒组的小鼠在生后第5天玻璃体腔注射相应的1μ1的7.5×10^7空载体慢病毒和VEGF-RNA干扰慢病毒。后3组小鼠在生后第7天建立OIR模型。第17天时FITC-Dextran灌注视网膜铺片观察4组小鼠视网膜血管形态及面积变化,视网膜铺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和Occludin的分布变化.Westernblot检测VEGF、磷酸肌醇3激酶(P13K)、酪氨酸蛋白激酶SRC、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蛋白表达量的变化。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FITC-Dextran灌注视网膜铺片显示正常组视网膜血管分布呈均匀网状;RNA干扰组新生血管面积(0.271399mm^2)明显较OIR模型组(1.212782mm^2)、空载体组(1.152504mm^2)少(F=449.924,P〈0.01)。OIR模型组和空载体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两两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视网膜铺片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和Occludin在RNA干扰组中与正常组相似,呈均匀光滑线性分布,而在OIR模型组、空载体组的分布中断、不均匀,在新生血管团中可见团块状的强荧光;VEGF的RNA干扰组中VEGF、P13K、酪氨酸蛋白激酶SRC和p-ERK的蛋白表达量较OIR模型和空载体组低。结论玻璃体腔注射靶向VEGF的RNA干扰慢病毒能有效抑制OIR小鼠模型中VEGF及其下游通路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为临床上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
毛娅妮李正原黄娟肖伟陈晓云凌士奇项道满
关键词:RNA干扰视网膜新生血管化视网膜病
早产儿视网膜病筛查的护理管理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探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中护理管理的方法。方法743例早产儿由医生使用计算机辅助双目间接检眼镜系统进行视网膜病变筛查,护士为患儿实施检查前、中、后的全面护理管理。结果所有早产儿均安全、顺利地完成视网膜眼底检查。结论因为早产儿组织器官发育不成熟、功能不全、抵抗力差,完成视网膜检查过程需要护士为患儿进行全方位的护理管理,以保证检查的顺利完成。
陈丽丽钟惠芬严小敏凌士奇
关键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护理管理
人纤溶酶原K5突变体滴眼液对大鼠角膜移植植片存活时间的影响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人纤溶酶原K5突变体(mK5)滴眼液预防大鼠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发生的效果。方法实验研究。以F344大鼠30只作为供体,Lewis大鼠60只作为受体,建立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排斥反应模型。另取15只Lewis大鼠行自体原位角膜移植,即A组为15只F344大鼠自体原位角膜移植。采用完全随机分组设计方案,将60只Lewis大鼠(60只右眼)分为B、C、D及E组。术后术眼4次:/d滴眼液,每次1滴,A组和B组滴生理盐水,C组和D组滴mK5滴眼液,浓度分别为5mg/L和10mg/L,E组给予0.1%地塞米松滴眼液,连续用药14d。根据Holland排斥反应评分标准,判断术后植片排斥情况。比较各组角膜植片的平均存活时间,并观察各时间点角膜新生血管生长情况,计算其面积。术后第14天,对各组大鼠角膜植片做组织学检查。采用方差分析和SNK.q检验对以上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B、C、D、E组植片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9.3±2.1)、(21.1±7.3)、(23.5±10.8)及(28.2±19.1)d;C、D组分别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10.24,13.47;P〈0.05);E组植片存活情况较C、D组好,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2.54,1.49;P〉0.05)。术后A、B、c、D及E组角膜新生血管开始出现的时间分别为(3.1±0.8)、(2.6±O.5)、(6.4±0.5)、(7.8±0.7)及(5.3±1.0)d;C、D、E组与A组比较(q=31.58,51.21,19.98;P〈0.05);C、D、E组也较B组明显延长(q=43.87,67.14,24.53;P〈0.05);C、D及E组两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11.41,20.37,9.67;P〈0.05)。术后C、D组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面积明显较B组少(q=30.76,62.14;P〈0.05),且与E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15.20,25.64;P〈0.05)。病理学检查显示,B组角膜植片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
徐建刚刘祖国高国全王华李朝阳凌士奇陈小平刘扬彭娟
关键词:角膜移植移植物排斥纤维蛋白溶酶原肽碎片移植物存活
角膜上皮擦伤致复发性角膜上皮糜烂临床分析被引量:10
2011年
目的分析角膜上皮擦伤所致继发性复发性角膜上皮糜烂的临床特征,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角膜上皮擦伤所致继发性复发性角膜上皮糜烂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病史、一般情况、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及预后等。结果 9例患者中男4例,女5例;年龄18~51岁;初次发作距角膜外伤的时间间隔为2~24周,平均(8.8±6.5)周。致伤物分别为手指、眼镜、塑料、纸片等。典型的症状表现为早晨醒时或夜晚睡眠时突然发病,患眼出现疼痛、眼红、流泪、畏光、异物感等刺激症状。5例行保守治疗,4例行手术治疗;角膜上皮完全愈合时间为1~10d。未见严重眼部并发症。结论角膜上皮擦伤致继发性复发性角膜上皮糜烂具有典型的临床特征,表现为早晨睡醒或睡眠时突然发作的眼部刺激征,且有反复发作的特点,部分多次反复发作的患者需要手术治疗。该病的预后良好。
王涛戚朝秀李奇根叶辉彭瑞萍邓娟夏小平凌士奇
关键词:眼外伤角膜
颈浅淋巴结在大鼠角膜移植免疫中的作用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探讨颈浅淋巴结在角膜移植免疫中的作用,为抑制移植术后的免疫排斥反应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建立大鼠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模型,24只SD鼠为受体,12只Wistar鼠为供体,所有大鼠均为雌性。受体鼠再分为A、B、C、D4组,A组为正常角膜移植组,B组为正常角膜移植合并颈浅淋巴结切除组,C组为高危角膜移植组,D组为高危角膜移植合并颈浅淋巴结切除组。每组均为6只,其中1只于术后14d行植片病理学检查及巨噬细胞免疫组化染色。对各组角膜存活情况进行评分比较,评价疗效。结果各组植片存活时间分别是(10.40±1.14)d、(46.30±9.46)d、(7.00±1.58)d和(15.00±3.39)d。植片存活时间B组较A组、C组,D组较C组均明显延长,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颈浅淋巴结在大鼠角膜移植免疫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颈浅淋巴结切除术能有效抑制正常及高危角膜移植术后的免疫排斥反应。
肖诗艺凌士奇胡燕华
关键词:角膜移植免疫排斥
大鼠角膜移植后角膜新生淋巴管的动态变化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研究大鼠角膜移植后角膜新生淋巴管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炎症指数间的关系。方法实验研究。制备大鼠角膜移植模型,于移植后第1、3、7、10、14、30、60天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全角膜免疫荧光法标记角膜新生淋巴管,并进行淋巴管计数(LVC),检测淋巴管的动态变化;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角膜组织中VEGF-C的蛋白和mRNA的变化;同时记录炎症指数以评估角膜移植后的炎症反应。运用配对t检验比较角膜移植后3d和14d时VEGF—CmRNA的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LVC和炎症指数、LVC和VEGF—C之间的关联。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提示角膜移植后3d角膜基质中出现了新生淋巴管,LVC为(1.8±0.3)个,14d时达到高峰,为(9.1±1.5)个。角膜移植后VEGF.C的分泌迅速增加,3d时达到第1个高峰,VEGF.CmRNA为(1.62±0.08)copies/g,以后逐渐减少,7d时角膜基质中几乎无VEGF.C的表达,继而VEGF—C的分泌再次增加,14d时达到第2个高峰,VEGF-CmRNA为(2.48±0.03)copies/g,与3d时比较,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96,P=0.020)。LVC与VEGF—C、炎症指数间相关系数有统计学意义(r=0.51,P=0.003和r=0.55,P=0.003)。结论角膜移植后角膜新生淋巴管与VEGF—C及炎症指数间密切相关。
凌士奇黎韦华梁凌毅徐建刚邝文辉
关键词:角膜移植角膜淋巴管生成
角膜新生淋巴管和新生血管在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排斥中的作用比较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比较角膜新生淋巴管和血管在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选取30只sD大鼠为正常对照组(A组),将90只角膜碱烧伤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于碱烧伤后第2周(B组)、5周(C组)、8周(D组)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比较各组角膜植片的平均存活时间;角膜移植术后第3、7、10天,对各组大鼠角膜植片做组织学检查,并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角膜中γ-IFN、IL-2的蛋白变化,CD31全角膜免疫荧光标记角膜中的新生血管。结果角膜移植后A、B、C、D组的植片平均存活时间(MST)分别为(13.33±1.37)d、(5.00±0.63)d、(9.50±1.05)d、(10.00±0.89)d。与其余各组相比,B组MST显著性缩短(P〈0.05),但C、D两组相比MS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移植后各时间段c、D两组角膜中γ-IFN、IL-2蛋白含量、血管面积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角膜新生血管和淋巴管均加速高危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相比新生血管。角膜新生淋巴管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凌士奇黎韦华林浩添梁凌毅徐建刚
关键词:角膜碱烧伤淋巴管血管免疫排斥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