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冀爱莲

作品数:13 被引量:29H指数:3
供职机构: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文学
  • 3篇历史地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3篇汉学
  • 2篇诗歌
  • 2篇女性
  • 2篇阿瑟·韦利
  • 2篇悲剧
  • 1篇大众化
  • 1篇戴望舒诗
  • 1篇渡者
  • 1篇兴学
  • 1篇意象
  • 1篇印第安文化
  • 1篇英译
  • 1篇幽怨
  • 1篇语言
  • 1篇中国近代教育
  • 1篇人生价值观
  • 1篇声音
  • 1篇诗歌创作
  • 1篇诗人
  • 1篇诉求

机构

  • 9篇福建师范大学
  • 6篇太原师范学院
  • 1篇上饶师范学院

作者

  • 13篇冀爱莲
  • 2篇徐慧琴
  • 2篇郭炳通
  • 1篇王丽耘
  • 1篇葛桂录
  • 1篇陈宏

传媒

  • 2篇福建师范大学...
  • 2篇太原师范学院...
  • 1篇安徽史学
  • 1篇外国文学研究
  • 1篇山西大学师范...
  • 1篇吕梁高等专科...
  • 1篇福建师大福清...
  • 1篇外国语言文学
  • 1篇太原师范专科...
  • 1篇三明学院学报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4
  • 1篇2013
  • 5篇2010
  • 1篇2003
  • 2篇2002
  • 1篇2001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伊迪丝·希特维尔:在声音中重塑诗歌力量
2019年
战间期(1919年—1939年)的英国经济萧条,社会秩序混乱且人心涣散。英国文坛,尤其是诗坛在近百年的热闹之后亦再度走向疲软、僵化,其中以乔治亚诗人(Georgian Poets)为典型代表。身为先锋诗人(avant-grade poet)的伊迪丝·希特维尔(Edith Louisa Sitwell,1887—1964)对诗歌现状深为不满,主张通过强调诗歌的声音元素(sounds)给予诗歌力量,以音律表达现代人的焦虑,以原始的狂野对抗精致的虚无。此外,伊迪丝的诗歌新主张还隐含着于男权再度强化的社会场域中书写女性诗歌(feminine poetry)的希冀。
陈宏冀爱莲
关键词:乔治亚女性诗歌
大众化的美学诉求:阿瑟·韦利汉学著述的经典化路径被引量:3
2021年
汉学家是海外汉学发展的中流砥柱,也是钩沉海外汉学发展史、梳理中外文学关系不可或缺的基础。在中国文化日益受海外重视的今天,汉学家的个案研究不仅可以从学术史的维度考察他们在所在国汉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其研究中国文化的方式与路径亦可为当下的文化交流提供有效借鉴。阿瑟·韦利是20世纪英国汉学的集大成者。他一生著述宏富,为英伦大众开启了一扇中国文化之窗。本文以阿瑟·韦利的汉学著述为研究的基础文本,整合相关材料,展示其汉学成果所体现的大众化倾向,藉此梳理其汉学成果在何种程度上迎合了英国文学的现代化转型,为当下的中英文化交流提供借鉴。
冀爱莲
关键词:阿瑟·韦利大众化
翻译、传记、交游:阿瑟·韦利汉学研究策略考辨
作为国外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学是从他者视域出发对中国文化进行的一种研究。“他者”不仅表现在研究者持有的异域文化视角,而且表现在其采用的研究策略上。和欧洲其他国家汉学发展的轨迹相似,英国汉学也经历了传教士汉学向学院派...
冀爱莲
关键词:阿瑟·韦利汉学研究翻译传记交游
文献传递
爱的诉说 爱的延伸——简论米斯特拉尔的诗歌创作
2001年
米斯特拉尔是 194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 ,爱的思想贯穿了她一生的创作 ,但爱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含义。由早期的爱情到中期的母爱到晚期对人类对社会的爱 ,爱的内含在不断的扩充 ,不断的延伸 ,也使她成为智利人民精神的化身。
冀爱莲
关键词:印第安文化
多丽丝·莱辛在中国的接受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英国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是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国对莱辛的研究是在自己的文化诉求中展开的。20世纪50年代,莱辛被译介进中国。在当时读者眼里,她是一个进步的共产主义者。八九十年代,研究多数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切入。21世纪初莱辛思想中的神秘主义成为该阶段研究的热点。综观莱辛在中国的接受,其研究明显体现出自己的文化追求和价值取向。
冀爱莲
关键词:文化诉求
唯美主张与伦理实践的悖论:奥斯卡·王尔德“谎言”的衰落--评刘茂生的《王尔德创作的伦理思想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王尔德一直以唯美主义的倡导者而享誉文坛。唯美主义的一大信条是艺术与道德无关,然而王尔德的作品却处处透视出对伦理道德的关怀。刘茂生所著《王尔德创作的伦理思想研究》紧紧抓住王尔德唯美主义理论与创作实践中的这种背离,从文学伦理学的角度剖析其作品蕴含的伦理思想。这种研究视角为王尔德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研究理路。
葛桂录冀爱莲
关键词:唯美主义文学伦理
“摆渡者”的局限与自由——以陶渊明《责子》诗的英译为例被引量:2
2013年
翻译研究是一个古老而复杂的问题。就陶渊明《责子》诗的英译而言,英美译者韦利、亨顿的译文虽然存在误读,但在英语世界影响广泛;中国译者方重、杨宪益、汪榕培等的翻译在意义的传达上略胜一筹,可对英语世界影响甚小。可见,译文的评判,不仅要考虑语言、文化的因素,还要考虑译者所处的时代以及读者接受的影响。译者的自由极为有限,他们面对着更多无法回避的规约。
冀爱莲王丽耘
关键词:英译规约
女性反抗者悲剧的解锁者被引量:1
2002年
子君、爱姑形象分别出自于鲁迅小说集《彷徨》中的《伤逝》与《离婚》。鲁迅是站在一个思想家的高度来揭示两位最具反抗性的女性的悲剧命运。
徐慧琴冀爱莲
关键词:爱姑封建等级制度
幽怨雨巷情 奇特诗人艺--浅论戴望舒诗的独特性被引量:1
2002年
戴望舒是20世纪30-40年代蜚声文坛和杰出的天才诗人,他一生留下的诗作仅有90多首,但他却以独到的技艺,纤巧的笔触和诗中流露出的浓浓的幽怨之情在诗坛上独树一帜,成为现代诗派的代表。从其代表诗作《雨巷》,可以分析出诗人情感个性的几种具体的体现:孤独,幽怨,迷惘和执着的追求。与诗人独特的感情个性相一致,他的诗在形式上独具匠心:意象的选择受晚唐颓废诗派的影响,意象构成的独特性和语言运用的含蓄蕴藉,质朴自然。
徐慧琴冀爱莲
关键词:诗人意象语言
解读死亡——浅析《聊斋志异》的死亡意识被引量:1
2003年
死亡是人类永恒的归宿 ,面对死亡的恐惧是人类的共性。然而 ,人不能因为死而放弃生 ,抗争成为人类历史前进的原动力。生命的意义何在 ?如何使有限的生命得以延续 ,成为中国文人一直关注、一直探索的问题 ,蒲松龄以其优美动人的聊斋故事延续了生命的意义 ,超越了死亡 。
冀爱莲
关键词:《聊斋志异》人生价值观悲剧意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