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玉蔚

作品数:81 被引量:19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校级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艺术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37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1篇文学
  • 5篇文化科学
  • 2篇艺术
  • 1篇哲学宗教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5篇梭罗
  • 5篇自传
  • 4篇媒介
  • 4篇传记
  • 3篇人格
  • 3篇文学
  • 3篇《瓦尔登湖》
  • 3篇爱默生
  • 3篇布莱希特
  • 2篇心理
  • 2篇心灵
  • 2篇心灵空间
  • 2篇幸福观
  • 2篇艺术
  • 2篇女性
  • 2篇外国文学
  • 2篇戏剧
  • 2篇小说
  • 2篇另类
  • 2篇梅特林克

机构

  • 35篇中国青年政治...
  • 2篇南京大学
  • 2篇山东师范大学

作者

  • 39篇何玉蔚

传媒

  • 7篇时代文学(下...
  • 4篇才智
  • 3篇时代文学(上...
  • 2篇戏剧之家
  • 2篇作家
  • 2篇芒种
  • 2篇科教文汇
  • 2篇教育教学论坛
  • 1篇戏剧文学
  • 1篇广西社会科学
  • 1篇开封教育学院...
  • 1篇吉林广播电视...
  • 1篇中国校外教育
  • 1篇山东师大外国...
  • 1篇艺术评论
  • 1篇赤峰学院学报...
  • 1篇吉林省教育学...
  • 1篇学园
  • 1篇科教导刊
  • 1篇大学教育

年份

  • 8篇2014
  • 15篇2013
  • 12篇2012
  • 1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1
8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万物都是人类的敌人——解读梅特林克《青鸟》中的生态思想
2014年
梅特林克一生喜爱孩子,戏剧《青鸟》的创作初衰就是为了写一个圣诞故事,让穷人家的孩子也多少能感受一点儿节日欢乐。《青鸟》讲述的是两个孩子寻找青鸟的故事。
何玉蔚
关键词:象征主义
从《昨日的世界》看茨威格自传中的“隐身术”
2013年
《昨日的世界》是茨威格在生命最后阶段发表的对人类社会的回忆和思考,在他的这部驰名遐尔的自传中,世界大历史的风云变幻得到了真实生动的再现,他笔下的形形色色的人物也都活灵活现,精神纷呈,惟独茨威格本人反而显得模糊不清,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对茨威格来说以各种形式隐姓匿名是一种本能的需要,以此来保持个人的自由和独立;其次茨威格认为诚实的自我描述是一个无法验证的命题,因为这时除了自我——见证人和法官,原告和被告都集于一身的自我以外,没有别的人能够对真实性进行监督和对质,于是茨威格在自传写作中就采用了声东击西、"名不副实"的叙述策略。
何玉蔚
关键词:茨威格自传隐身
“小写的”爱默生——读《爱默生——充满激情的思想家》
2014年
小罗伯特?D?理查森的《爱默生——充满激情的思想家》并不对学院式的爱默生研究感兴趣,它的重心是研究爱默生其人,作者从大量的文献资料中披沙拣金,力图写出一个生动逼真、神采奕奕的人物,而不是塑造一座供人瞻仰的冷冰冰的大理石雕像,所以给我们读者印象最深的似乎是一个"小写的"爱默生——一个可亲可近的爱默生,有他的力量,也有他的无助,虽然是"小写的"爱默生,但也唯有立足于"小写的"爱默生,爱默生的传记才能真正做到信守史实,传真留影,摈弃杜撰。
何玉蔚
关键词:传记爱默生小写
智慧的痛苦——论弗吉尼亚·吾尔夫的“疯狂”
2012年
本文分析了弗·吾尔夫三次严重的精神崩溃,可以看出家族遗传或个人器质方面的因素固然不能排除,但异父兄长性侵犯带来的心理伤害和四位亲人死亡造成的精神打击是致病的直接原因,随之形成的性心理障碍及其所造成的婚姻生活缺陷,又进一步加重了她的精神病态,另外本文强调的是,她还有一种自觉的疯狂意念,这是她在社会压抑下恢复精神平衡的一种手段,是女性在男权统治的文化中为实现其创造性而付出的惨痛代价,也就是所谓"智慧的痛苦"。
何玉蔚
关键词:疯狂女性
试析传记中的一人多传现象
2003年
传记是人类为自己建造的纪念碑 ,只是纪念碑上铭刻的不仅是传主 ,同时也有传记作者 ,这一点在传记中一人多传现象上表现得最为充分。传记不可避免的带有传记作者的思想倾向 。
何玉蔚
关键词:偏见客观性
徐志摩的《偶然》与惠特曼的《从滚滚的人海中》
2012年
徐志摩的《偶然》和惠特曼的《从滚滚的人海中》都向我们展现了爱情这一人类精神的最深沉的冲动,既写了爱的难得的、偶然的相遇,又写了爱的无奈的、必然的分离,面对这种人生的困境,两位诗人同样表达出一种理智的达观,睿智地表达出爱的真谛:爱是一种历程。虽然徐志摩对惠特曼持有保留的态度,但由于个人性情以及两位诗人在哲学思想、哲学背景上的相似相通,又使他们在各自的具体诗歌创作上体现了一种主题、立意上的相同。
何玉蔚
关键词:偶然达观惠特曼
独处的艺术——解读《瓦尔登湖》
2012年
梭罗的《瓦尔登湖》内容丰厚,意义深远,它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同时也是一部指导人如何独处的教科书,梭罗被誉为是简单生活的宗师和美国环境保护主义先驱,这都与他在瓦尔登湖的独处生活密切相关,同时《瓦尔登湖》所体现的独处艺术给予我们现代人深刻的启示。
何玉蔚
关键词:梭罗《瓦尔登湖》独处
逃避孤独——《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精神症候分析
2014年
在问到生命的哪一时期是最好的,一般人都会不假思索地、想当然地认为是青春期或青年时期,但美国学者洛温撒尔调查过17岁、23岁至25岁、48岁至52岁和58岁至6l岁的人当中,反而有五分之二的人认为少年期和青春期是最痛苦的年龄期[1]。
何玉蔚
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症候逃避青年时期美国学者
为孤独正名——读蒋勋《孤独六讲》
2014年
蒋勋在他的《孤独六讲》把孤独分为六种,不厌其烦、不厌其详地提醒我们理解孤独、坦然地面对孤独,尊重他人的孤独并担当起自己的那份孤独,为孤独正名。因为孤独原本就是人的本质,即使在批评群体文化时,也让我们体会到群体给予个体的些许温暖和关怀。在当下中国的文化语境中,在大众文化风起云涌之际,蒋勋就孤独而论孤独,避免了矫枉过正,显得是那么的弥足珍贵而又振聋发聩。
何玉蔚
关键词:孤独文化心理
《老人与海》的双重背景
2013年
《老人与海》艺术上的不完美却不能阻止它名声鹊起,而且大为畅销。主要原因在于这部作品不仅以显而易见的小说形式反映了海明威作为一个作家和一个男人同自己的种种搏斗,而且也代表了一位深恐自己才思已经干涸的作家富有深刻含义的个人宣言。另一方面,《老人与海》的畅销也与一种微妙的美国当时的社会情绪相关。
何玉蔚
关键词:《正午》社会心理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