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卉

作品数:7 被引量:54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药科大学药物代谢动力学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药代
  • 5篇药代动力学
  • 2篇蛋白
  • 2篇药物
  • 2篇药物转运
  • 2篇色谱
  • 2篇色谱法
  • 2篇排泄
  • 2篇转运体
  • 2篇高效液相
  • 1篇代谢
  • 1篇丹参
  • 1篇丹参酚酸
  • 1篇丹参酚酸B
  • 1篇动物
  • 1篇动物模型
  • 1篇多药
  • 1篇多药耐药
  • 1篇多药耐药相关...
  • 1篇血浆

机构

  • 7篇中国药科大学
  • 1篇新乡医学院

作者

  • 7篇何卉
  • 6篇陈西敬
  • 5篇王广基
  • 2篇俞巧玲
  • 2篇任伟超
  • 2篇赵营
  • 1篇杨锦南
  • 1篇姜希凌
  • 1篇李昊
  • 1篇郭继强
  • 1篇孙建国
  • 1篇翟德胜
  • 1篇李鹏
  • 1篇董婧
  • 1篇马乐
  • 1篇高子栋

传媒

  • 3篇中国临床药理...
  • 2篇中国药科大学...
  • 1篇中国药理学与...
  • 1篇Chines...

年份

  • 3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5
  • 1篇200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大鼠静脉注射丹参酚酸B后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英文)被引量:15
2007年
目的:建立丹参酚酸B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并对其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特性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方法:生物样品采用液-液萃取方法,以Hypersil C18ODS色谱柱(200 mm×4 .6 mm,5μm) ,柱温40 ℃,流动相:乙腈水=20 80(含0 .25 mol/L乙酸胺) ,用磷酸调pH至4 .0 ,流速:1 .0 mL/min;紫外检测波长:328 nm。结果:鼠尾静脉给予丹参酚酸B1 .6、3 .2、6 .4 mg/kg后,结果显示鼠α相半衰期为(3 .1±0 .1) min,β相半衰期为(31 .5±3 .2) min。大鼠尾静脉给予丹酚酸B后,组织中浓度依次为(高→低) :心、肝、肺、小肠、肾脏、脾、胃、卵巢和脑组织。丹参酚酸B在粪便和尿中24 h及胆汁中2 h的累积排泄百分数分别约为1.43 %、0.77 %及8 .03%。丹参酚酸B人血浆蛋白结合率和大鼠血浆蛋白结合率分别为89 .2 %±1 .8 %和92 .5 %±1 .5 %。结论:本法准确、稳定、灵敏度高,适合生物样品中丹参酚酸B的分析。丹参酚酸B在大鼠体内消除速度快,血浆蛋白结合率较高,胆汁为其主要排泄途径。
马乐任伟超董婧何卉陈西敬王广基
关键词:丹参酚酸B药代动力学高效液相色谱法
急性实验性肝损伤对大鼠酮洛芬Ⅱ相代谢和胆排泄的影响
2007年
目的探讨通过酮洛芬(KP)代谢参数的变化分析肝脏功能的可能性。方法以KP为工具药,用四氯化碳(CCl_4)和α-萘异硫氰酸酯(ANIT)建立急性肝损伤大鼠模型。体内实验,KP 20 mg·kg^(-1)iv后,测定大鼠血浆、胆汁中KP及其Ⅱ相代谢物酮洛芬葡萄糖醛酸结合物(S-KPG和R-KPG)。体外微粒体孵育实验,测定KP葡萄糖醛酸化反应v_(max)和K_m。结果体内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CCl_4肝损伤模型大鼠KPG累计胆排泄率降低[(54±18)% vs (90±7)%],ANIT肝损伤模型大鼠的KPG胆排泄几乎完全被抑制[(4.9±2.0)%]。与对照组比,CCl_4和ANIT肝损伤模型组KP药动学参数lgAUC_(0~∞)增加[(5.26±0.19),(5.05±0.10) vs (4.67±0.07)]、~t1/2β延长[(284.2±150.0),(129.0±37.0)min vs (67.8±21.7)min]、清除率降低[(0.046±0.019),(0.080±0.011)mL·min^(-1) vs (0.169±0.026)mL·min^(-1)],血浆KPG浓度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ANIT肝损伤模型组血浆S-KPG的AUC_(0~∞)增高了约10倍。微粒体孵育试验表明,与对照组比,CCl_4和ANIT肝损伤模型组大鼠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有轻至中度降低,v_(max):(0.9±0.5),(1.1±0.6)mmol·g^(-1)·min^(-1) vs (2.9±0.9)mmol·g^(-1)·min^(-1);K_m:(6.8±1.6),(5.4±1.5)mmol·L^(-1) vs (13.6±1.2)mmol·L^(-1)。结论急性肝损伤时KP药代动力学参数发生改变,说明可以通过考察KP的动力学参数的变化,尤其是lgAUC_(0~∞),t_(1/2β),清除率和KPGs累计胆排泄率,来反映肝功能情况。
翟德胜郭继强赵营杨锦南陈西敬何卉俞巧玲
关键词:急性肝损伤药代动力学酮洛芬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犬血浆中左氧氟沙星浓度及其犬体内药代动力学被引量:12
2004年
目的 :建立测定犬体内左氧氟沙星血药浓度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并测定其犬体内药代动力学。方法 :以环丙沙星为内标 ,采用 10 %高氯酸为沉淀剂处理犬血浆样品 ,色谱柱为DIKMADiamon silTM C18,5m ,15 0mm× 4 .6mm ,流动相为甲醇 PBS 三乙胺 异丙醇 (33 6 7 0 .14 0 .4 ,用磷酸调pH为 3.0 ) ,流速 1.2ml·min-1,柱温 2 0℃ ,荧光检测(λex=2 95nm ,λem=4 40nm)。结果 :血药浓度线性范围 0 .2 5~ 5 0mg·L-1(r =0 .9998) ,最低检测限浓度为 0 .0 2mg·L-1(S N >3) ,绝对回收率为 83.0 %~85 .6 % (n =5 ) ,方法回收率为 92 .10 %~ 10 6 .77%(n =5 ) ,日内和日间RSD分别为 1.3%~ 4 .0 %和1.8%~ 8.2 % (n =5 )。结论 :本方法简便、灵敏、精密度高 ,重现性好 。
姜希凌孙建国王广基李昊李鹏何卉
关键词:左氧氟沙星反相高效液相药代动力学
白藜芦醇及其糖苷白藜芦醇苷与药物外排转运体的相互作用研究被引量:9
2008年
目的:通过多种不同细胞模型研究两种芪类天然化合物白藜芦醇(trans-resveratrol,TR)及白藜芦醇苷(trans-piceid,TP)与多种药物外排转运体间的相互作用。方法:高效液相及荧光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细胞内TR、TP及罗丹明123的浓度,MTT比色法测定细胞活性,Western blot法测定P-糖蛋白的表达。结果:P-糖蛋白抑制剂及底物(维拉帕米和罗丹明123)对TR及TP的细胞摄取无影响。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抑制剂,丙磺舒可将TR及TP的细胞摄取量分别增加1.3倍和1.6倍。TR及TP能够显著性增加大鼠脑微血管细胞对罗丹明123的摄取及阿霉素在人白血病阿霉素耐药细胞上的毒性,但对人白血病阿霉素耐药细胞上P-糖蛋白的表达没有显著性改变。米托蒽醌在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上的毒性作用不受TR及TP的影响。结论:TR及TP可以抑制P-糖蛋白的外排作用,但其本身不被P-糖蛋白外排,而是被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外排。TR及TP对人乳腺癌多药耐药蛋白的外排作用没有影响。
何卉陈西敬王广基
关键词:白藜芦醇白藜芦醇苷多药耐药相关蛋白P-糖蛋白
基因敲除与基因突变动物模型在药物跨膜转运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05年
ABC类载体蛋白(ATP binding cassette)家族中的药物转运蛋白影响许多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过程。P-糖蛋白(P-gp),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同属于ABC类载体蛋白。转运蛋白基因缺失动物模型是目前对膜转运蛋白作用机制研究的重要手段。各种转运蛋白缺失的大鼠和小鼠模型是研究其所对应缺失的转运蛋白的生理作用以及研究各种药物在组织中的聚集和毒性情况的一种很好的模型。本文综述了转运蛋白基因缺失动物模型在转运蛋白作用机制、转运行为和寻找新的转运蛋白抑制剂方面的应用。
何卉陈西敬王广基
关键词:药物转运蛋白基因敲除药代动力学
药物转运体在反式白藜芦醇肠道吸收中的作用被引量:8
2008年
目的:通过体内和体外模型研究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2)外排底物溴磺肽钠对反式白藜芦醇(trans-resvera-trol,TR)肠道吸收的影响,并对转运体在TR肠道吸收中的作用进行研究。方法:应用离体肠外翻模型,测定不同时间点时肠囊内TR的浓度,寻找TR在肠中吸收的最佳部位;观察多种P-糖蛋白及Mrp-2抑制剂对TR吸收的影响;根据离体肠外翻吸收试验结果,选择溴磺肽钠作为促吸收剂,研究不同给药途径的溴磺肽钠对TR在大鼠体内药动学行为的影响。结果:TR在不同肠段均具有很高的通透性(Papp>1×10-6cm/s),回肠是TR的最佳吸收部位。Mrp-2外排抑制剂丙璜舒及底物溴磺肽钠都能够显著增加TR在回肠部位的吸收;P-糖蛋白及Mrp-2共同底物甲氨碟呤也能够增加TR的肠吸收;而P-糖蛋白抑制剂地高辛和维拉帕米无此作用。整体动物实验结果,发现预先给大鼠灌胃溴磺肽钠,可以显著提高TR的口服吸收,TR的生物利用度提高4倍;而溴磺肽钠通过尾静脉注射给药无此作用。结论:Mrp-2参与TR的肠道外排过程,P-糖蛋白对其外排无影响。溴磺肽钠通过灌胃给药途径可增加TR的吸收及生物利用度。
何卉陈西敬王广基
关键词:药物转运体生物利用度
胡黄连苷Ⅱ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研究胡黄连苷Ⅱ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方法:大鼠单剂量静注给予胡黄连苷Ⅱ后,采用HPLC-MS法测定大鼠血浆、组织、粪便、尿液及胆汁中的胡黄连苷Ⅱ。色谱柱为Hypersil ODS2柱,(5μm,150mm×4.6mm),流动相为甲醇:水(47:53),内标为替硝唑。ESI选择正离子检测:检测离子为[M+Na]^+m/z535.00(胡黄连苷Ⅱ)、[M+H]^+m/z247.90(内标)。结果:血浆样品中,胡黄连苷Ⅱ的线性范围为0.05.20.0μg·mL^-1(r=0.9998);各浓度的提取回收率均大于76%;最低定量限为0.05μg·mL^-1。静注给予2.5、5.0、10.0mg·kg^-1后,大鼠体内胡黄连苷Ⅱ浓度快速降低,平均消除半衰期仅为19.6min。AUC与剂量呈现良好的线性相关性,提示胡黄连苷Ⅱ在大鼠体内的处置属于线性动力学。静脉注射给药后胡黄连苷Ⅱ广泛分布于各组织,其中肾和肝组织中浓度最高。胡黄连苷Ⅱ主要通过尿液和胆汁排泄,在尿液中的平均累积排泄百分率为11.79%;胆汁中平均累积排泄百分率为7.80%;粪便中未检测出胡黄连苷Ⅱ。胡黄连苷Ⅱ平均血浆蛋白结合率为30.0%。结论:静注给药后,胡黄连苷Ⅱ迅速从大鼠体内消除,并可在体内广泛分布。有约19.59%以原型形式从胆汁和尿液排泄。
俞巧玲陈西敬任伟超赵营何卉高子栋
关键词:HPLC-MS血浆排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