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任爱胜

作品数:67 被引量:572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9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0篇经济管理
  • 6篇农业科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电气工程
  • 1篇水利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9篇农产
  • 19篇农产品
  • 11篇农业
  • 8篇农产品质量
  • 8篇农产品质量安...
  • 8篇产品质量安全
  • 7篇乳制品
  • 5篇畜牧
  • 5篇畜牧业
  • 5篇农村
  • 5篇青藏
  • 5篇牧业
  • 4篇地理标志
  • 4篇农产品地理标...
  • 4篇农户
  • 4篇农业科技
  • 3篇登记保护
  • 3篇影响因素
  • 3篇园区
  • 3篇质量安全追溯...

机构

  • 54篇中国农业科学...
  • 9篇中国绿色食品...
  • 8篇吉林农业大学
  • 8篇中华人民共和...
  • 8篇中华人民共和...
  • 6篇中国农业科学...
  • 4篇东北农业大学
  • 4篇中国农业大学
  • 4篇北京市农林科...
  • 3篇黑龙江八一农...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中国兽医药品...
  • 3篇农业农村部规...
  • 2篇秦皇岛职业技...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北京市农林科...
  • 1篇北京物资学院
  • 1篇吉林大学
  • 1篇装甲兵工程学...

作者

  • 67篇任爱胜
  • 16篇修文彦
  • 11篇陈林
  • 8篇冯忠泽
  • 6篇王永春
  • 4篇方健
  • 4篇杨敬华
  • 4篇陈思
  • 4篇李庆江
  • 4篇郝利
  • 4篇付伟铮
  • 3篇陈林
  • 3篇孙世民
  • 3篇戴有忠
  • 3篇卢凤君
  • 3篇张亚伟
  • 3篇赵婧洁
  • 2篇杨玲
  • 2篇樊红平
  • 2篇王瑞梅

传媒

  • 7篇农业系统科学...
  • 5篇农业经济问题
  • 5篇农业展望
  • 4篇中国畜牧杂志
  • 3篇江苏农业科学
  • 2篇农业技术经济
  • 2篇经济研究参考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吉林农业大学...
  • 2篇山西财经大学...
  • 2篇中国农业资源...
  • 1篇中国食物与营...
  • 1篇计算机与农业
  • 1篇软科学
  • 1篇中国乳品工业
  • 1篇东北农学院学...
  • 1篇科学管理研究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价格理论与实...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8篇2018
  • 5篇2017
  • 6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 6篇2010
  • 3篇2009
  • 9篇2008
  • 3篇2007
  • 4篇2005
  • 1篇2003
  • 3篇2002
  • 2篇2000
  • 2篇1997
  • 2篇1996
  • 1篇1995
6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农业生物质资源发电潜力评估被引量:13
2014年
为了正确评价中国农业生物质资源的可收集利用量,充分认识其发电潜力,该文以9种主要农作物的经济产量为基础,结合相关研究及实地调研测定草谷比和资源可收集利用率,分别估算2011年农业生物质资源的理论可收集量和实际可收集量,进而通过确定各类农业生物质资源的低位发热量,评估其发电潜力。2011年,中国主要农业生物质资源的最大发电潜力为68 332.31MW,净剩余资源发电潜力为12210.98MW。玉米、稻谷和小麦3种大宗农作物秸秆及加工剩余物的发电潜力较大,占净剩余资源总发电潜力的77.51%。河南、黑龙江、山东、河北和吉林等12个省份的净剩余资源发电潜力在500MW以上,占净剩余资源总发电潜力的72.73%。根据评估结果可以看出,中国农业生物质资源储量丰富,分布较为集中,发电潜力较大,农业生物质发电形式是应对能源危机和减轻环境污染的较好选择。
刘志彬任爱胜高春雨付伟铮陈晨
基于Panel Data模型对我国城乡乳制品消费差异与空间差异的分析被引量:6
2016年
基于1992—2014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对我国城乡居民乳制品消费差异影响因素及地区差异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收入水平、消费习惯、基尼系数、乳制品及其替代品价格、苜蓿价格、食品质量安全事件对我国城乡居民乳制品消费差异均有显著影响,收入分配差距对乳制品城乡高、低消费区消费差异的影响显著;城镇低消费区居民乳制品消费差异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大;消费习惯对城镇高、农村低消费区影响较显著。
程长林任爱胜陈林
关键词:乳制品
基于DEMATEL方法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6
2009年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已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利用DEMATEL方法对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相关因素进行因果关系分析,同时根据量化结果对影响因素集进行因果分类和重要程度排序,找出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因素,以期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辛岭任爱胜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因素DEMATEL方法
中国乳制品消费空间格局及发展方向被引量:3
2018年
通过空间探索分析法等,从空间和时间两个层面,分析2003—2016年中国省域乳制品消费水平区域格局变化及其特征。结果表明:2003—2016年中国乳制品消费水平呈现一定的集聚特征,以2008年为分界,2003—2008年集聚程度不断扩大,2008—2016年略有下降并趋于稳定;从区域人均乳制品消费来看,整体表现为"北高西低"的特征;从乳制品消费水平冷点和热点布局特征来看,2003—2016年热点区增加了上海、浙江、江苏、福建4个地区;河北、辽宁、山东等地区在此期间经历了热点区—过渡区—热点区的波动;冷点区基本变化不大,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地区,总体上形成了东西差异、南北变迁的特征。
程长林任爱胜陈林修文彦
关键词:乳制品基尼系数
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组织体系建设的研究被引量:19
2002年
本文在总结国内现有农业科技园区主要组织形式优缺点的基础上 ,从组织创新与制度创新的角度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的组织模式。该模式与现存大部分农业科技园区不同 ,采用的是政企分开、权责分明 ,以民主协商制度为纽带将政府的行政管理制度与企业的现代管理制度进行有机结合的组织管理体制 。
卢凤君孙世民任爱胜
关键词:农业科技园区
奶粉进口激增对我国奶业发展的影响分析被引量:18
2014年
近年来,我国奶粉进口激增,对我国奶牛养殖业和乳制品加工企业产生了负面打压作用,不利于我国奶业长期持续健康发展。通过分析认为,国外奶粉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低于国内、国内消费者对本国奶粉信心不足、人民币汇率升值、关税税率下降、资源紧缺等,是造成奶粉进口增加的主要因素。对此,国家应加大扶持力度,同时提高奶牛生产能力,实现奶业产业一体化,并有效利用国外奶粉市场等,以缓解国外奶业市场对国内奶粉市场的冲击。
张亚伟任爱胜何洋赵婧洁
关键词:奶粉进出口
欧盟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制度分析被引量:7
2012年
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打造地域特色优势品牌、保护农业知识产权、促进农产品贸易的重要手段,在世界范围内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地理标志最早起源于欧洲,欧盟在产地保护、生产工艺、质量提升、品牌打造、监督管理等方面形成了很好的模式,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对欧盟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制度进行分析,研究其特点,对完善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欧盟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制度产生发展、政策法规、基本特点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加强中欧农产品地理标志交流合作提出了框架性建议。
陈思杨敬华侯丽薇任爱胜
关键词:农产品地理标志欧盟
消费者对无公害农产品认知与行为的计量经济分析被引量:4
2009年
利用计量经济的研究方法,分析消费者对无公害农产品的认知及行为。当前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总体状况较为满意;消费者主要是通过电视了解无公害农产品标识,其次是通过报纸和网络。无公害农产品价格与普通农产品价格相比,不应高于20%;消费者遇到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时,67.2%的消费者并不向有关部门投诉;有50%以上的消费者根本不知道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性。建议政府要不断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监管力度和宣传力度。
郝利任爱胜冯忠泽李庆江修文彦
关键词:消费者无公害农产品
湖北省农产品地理标志产业发展分析被引量:1
2008年
本文针对湖北省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工作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湖北省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管理工作值得推广的成功经验,分析了制约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管理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的政策性建议,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陈思杨敬华任爱胜盛松华
关键词: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基于Hicks-Moorsteen指数法的我国农业生产效率测算及收敛性被引量:2
2018年
通过Hicks-Moorsteen指数方法测算1991—2012年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发展情况,并对农业TFP进行全面分解,将技术效率分解为纯技术效率、组合效率、残余产出效率。结果表明,农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对农业增长的双重驱动是实现农业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其中技术效率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贡献更显著。在此基础上检验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α收敛、绝对β收敛、条件β收敛,结果显示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不存在α收敛和绝对β收敛,但具有条件β收敛性,说明我国农业生产率水平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趋于稳定。
程长林任爱胜王永春王国刚修文彦
关键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技术效率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