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超

作品数:13 被引量:23H指数:4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文化科学
  • 2篇政治法律

主题

  • 8篇教育
  • 3篇文化
  • 3篇传统教育
  • 2篇中国教育
  • 2篇教育哲学
  • 2篇教化
  • 2篇教学
  • 2篇国教
  • 1篇导读
  • 1篇道德
  • 1篇道德失范
  • 1篇道德失范现象
  • 1篇道观
  • 1篇性教育
  • 1篇修养
  • 1篇易经
  • 1篇隐性教育
  • 1篇知识
  • 1篇知识教学
  • 1篇中共

机构

  • 13篇北京师范大学
  • 3篇国家教育行政...

作者

  • 13篇于超
  • 3篇于建福
  • 3篇黄济
  • 2篇黄晓磊
  • 1篇姜旭
  • 1篇王荣霞

传媒

  • 4篇教育学报
  • 3篇中国教师
  • 2篇中国德育
  • 1篇教育研究
  • 1篇中小学校长
  • 1篇当代教育科学
  • 1篇教育科学文摘

年份

  • 4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教化”到“教育”:中国教育的现代反思被引量:4
2017年
当前我们对教育的理解与传统"教化"观念相比,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教化与现代教育反映了两种非连续的认识型,即从传统教化到现代教育是中国教育发展中的一次断裂,它是我们理解中国现代教育发展的前提性认识。改革是中国现代教育发展的手段。本文从对教化与教育中基本含义及其所具有的文化意蕴进行分析,进而反思中国现代教育的前提性认识和可能性手段,即反思教化与教育的界限和对教育改革进行文化反思。
黄晓磊于超
关键词:教化教育
教育的本质和功能
2014年
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42条“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对教育方针和教育内容以及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做出了原则指示和具体规定,我们在学习后深受教育和启发。现就我们所想到的教育理论和实际问题,根据历史经验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不成熟的意见。下文就教育的本质和功能问题谈一点意见,作为教育改革的建言,供决策同志参考。
黄济于超姜旭
关键词:教育改革中共中央教育内容教育方针教育领域
孟子、荀子教育哲学思想比较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孟子和荀子是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从表面上看,孟、荀思想存在很大差异:在天道观方面,孟子主张"天人合一"的人格天道,荀子主张"天人相分"的自然天道;关于人性的认识中,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认为人性恶;在政治观上,孟子主张重王抑霸,荀子主张王霸兼用。但是,孟、荀的思想实质上同宗同源,从根本上是相近的。孟、荀以其整体论的方法论为指导建构教育思想体系,将其教育哲学思想与其哲学、政治思想紧密相连的同时,整个教育思想体系浑然一体。孟、荀始终坚守仁义,重视教育,强调教育对个人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既倡导教育以人为目的,又强调教育的社会目的:以人为工具促进社会发展。
于超
关键词:荀子教育哲学天道观人性论
学《易》浅识被引量:3
2012年
《易》在历史上是一部备受推崇,同时又有着广泛国际影响的著作。《易》分为"经"和"传"两部分,其中"经"又包含有"卦辞"和"爻辞","传"又分为"大传"和"小传"。每一部分都有不少神秘的和迷信的难解难读的问题,但同时又蕴涵有先哲们朴素的哲理智慧和辩证的思维方法。其成书已久,成书过程说法不一,难以考证;发展过程中,更是识随时迁。所以,在国学的学习中,学《易》一直是一个较难的问题。我们当今学者在对《易》进行研读与评价时,必须注意到《易》的这些特点,运用好历史的、唯物的和辩证的方法。
黄济于超
关键词:《易》《易经》二进制
《诗》的教化价值及其实现探索
2017年
诗乃出心达情的韵文,其文辞简约、委婉、典雅。孔子之前,先贤已致诗为教,范以中正平和之道。自孔子起,《诗》居六经之首,《诗》教为儒者奉持。《诗》之为教节以中道: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故能成就温厚不愚之风。《诗》教以"感通"为途径。"感通"本"忠恕"而成,落实于"以身为譬"与"絜矩之道"中。所以,《诗》之为教以心揆心、以情挈情,其教易行,其学易入且有怡情感人之力,化民淑世之功。
于超
关键词:《诗》教
略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被引量:4
2014年
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首先要明确举什么旗帜、走什么路的问题:要举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的旗,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路。要实现这两点,第一,要批判地吸收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教育遗产;第二,要有鉴别地学习西方现代的先进教育经验;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走现代化的路,实现教育改革的宏伟目标。
黄济于超
关键词:教育实践古代文化传统教育改造主义教育中国文化发展
从“教化”到“教育”:中国教育的现代反思
2017年
中国传统“教化”的基本涵义 “教育”在中国古代极少作为一个词使用,其在文献中的出现也通常是作为“教之与育之”。在中国古代教育中较常出现的是“教化”一词。“教化”的大量通用得益于统治者对儒家思想的认可与采纳,并将其作为一种德政治术大力倡导推行,然而教化为历代教育家所认可更是因为其内涵。人的教化实现的根本机制就是实现人的内在与教化内容的感通,
黄晓磊于超
关键词:中国教育教化中国古代教育儒家思想统治者
合“自然”与“当然”为一的中国传统教育哲学被引量:4
2017年
"自然"与"当然"和合,即"自当一体",是以儒、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展开的根基。儒家以天道、人性为自然,以"尊德性而道问学"、"诚明"两进为途径;道家以"道"为自然,以"归根复命"为功夫;儒、道两家同源异流,皆以"尽人合天"为旨归,共铸了以"自当一体"为根基的中国传统教育哲学。伴随长于分析、重视知识的西方教育哲学进入中国,以"自当一体"为根基的中国传统教育哲学逐步丧失了在教育哲学理论中的主导地位。将基于"自当一体"之道的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理念真正融入教育哲学的理论建构中,已成为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教育哲学的当然使命。
于超于建福
关键词:儒道教育哲学
《礼记·乐记》中的乐教思想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上古教民,乐教为本。因乐声变化多、感人深且易,其效最捷。《礼记·乐记》集儒家乐论大成,汲取了汉以前音乐思想的精华。《乐记》由"心物交感"解乐之所由生;声、音、乐三者由微而著,各与情融,与心通,解乐之构成。孔子有言"成于乐",《乐记》以"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将"成于乐"之"成"具体化。《乐记》阐明:敦和之乐与礼相济,情理交融,涵养人之相亲相敬;敦和之乐以仁为本,将乐的本质与人的仁者之心自然贯通。敦和之乐立于礼、依于仁,则势必达于"诚",收内尽其性、外与物谐之功。
于超
关键词:《乐记》乐教
挖掘儿童天性“自觉” 推进传统故事阅读
2016年
“由仁义行,非行仁义”,语出《孟子·离娄下》,即从扎根于人内心的德性行事,而不是去迎合外在的道德标准。为善是自然之举、人生本能,所以泰然、安然。如何实现“由仁义行,非行仁义”?显然,外部“规训”与其内涵背离,故而产生启发、诱导方式,传统故事教育便是其中之一。由上可见,传统大教育家往往都是善于讲故事的人。
于超
关键词:情感陶冶不言之教知识教学儿童兴趣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