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紫房

作品数:90 被引量:99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文化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7篇会议论文
  • 30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5篇医药卫生
  • 3篇机械工程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电子电信
  • 1篇电气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4篇脊柱
  • 48篇脊柱侧
  • 29篇脊柱侧凸
  • 29篇侧凸
  • 25篇畸形
  • 25篇侧弯
  • 24篇脊柱侧弯
  • 21篇特发性脊柱
  • 19篇脊柱畸形
  • 18篇矫形
  • 17篇特发性脊柱侧...
  • 15篇青少年特发性
  • 13篇手术
  • 13篇截骨
  • 12篇青少年特发性...
  • 11篇椎体
  • 10篇诱发电位
  • 8篇术后
  • 8篇后路
  • 7篇特发性脊柱侧...

机构

  • 87篇中山大学附属...
  • 7篇南方医科大学
  • 3篇中山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广东省第二人...

作者

  • 89篇黄紫房
  • 82篇杨军林
  • 45篇李佛保
  • 30篇谢超凡
  • 22篇林翔
  • 21篇王其飞
  • 19篇杨靖凡
  • 17篇邓耀龙
  • 13篇陈裕光
  • 12篇苏培强
  • 12篇邹学农
  • 12篇谢红波
  • 10篇肖萍
  • 10篇范恒伟
  • 9篇舒海华
  • 9篇隋文渊
  • 8篇魏明
  • 8篇王丽琴
  • 5篇刘卫锋
  • 5篇刘宽智

传媒

  • 12篇第25届全国...
  • 11篇中国矫形外科...
  • 4篇中国脊柱脊髓...
  • 3篇中华小儿外科...
  • 2篇广东医学
  • 2篇中华骨科杂志
  • 2篇中华关节外科...
  • 2篇中华骨与关节...
  • 2篇第七届《中华...
  • 1篇现代医学与健...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脊柱外科杂志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 1篇第25届全国...
  • 1篇第八届全国脊...

年份

  • 1篇2022
  • 3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7
  • 17篇2016
  • 8篇2015
  • 11篇2014
  • 16篇2013
  • 6篇2012
  • 4篇2011
  • 17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7
9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例严重脊柱侧弯并营养不良的术后营养支持
2010年6月-7月期间本院脊柱外科成功治疗了一例罕见的严重脊柱侧弯并营养不良的患儿.该患儿术前情况为:1、脊柱侧弯病情严重,侧凸130度,后凸110度;2、呼吸功能差,FEV为预计值的37%;3、胃肠功能差,进食少;4...
叶艳彬杨军林李佛保苏培强肖萍黄紫房谢超凡林翔
脊柱侧凸顶椎椎体及附件旋转角测量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评估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术前椎体、椎板、棘突旋转角及椎体相对棘突偏移的距离,为指导术中轴状面去旋转及冠状面侧凸矫形提供影像学基础。[方法]选取本院脊柱外科2008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30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男11例,女19例;平均年龄17.0岁,Cobb角51.9°,术前皆行平卧位顶椎区域CT平扫。测量顶椎椎体、椎板及棘突的旋转角度,然后将椎体、椎板及棘突的旋转角度利用SPSS 13.0进行三组定量资料的两两比较,分析三者间的旋转角差异。同时测量椎体相对椎板的偏移距离,计算出其平均值。[结果]顶椎旋转角:椎体平均为17.3°±8.67°,椎板平均为17.6°±11.14°,棘突平均为11.3°±10.51°。经统计分析椎体、椎板与棘突间的旋转角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P=0.013),而椎体与椎板间的旋转角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906)。椎体相对椎板偏移的距离平均为(0.19±0.12)cm。[结论]测量脊柱侧凸患者术前CT顶椎椎体、椎板及棘突的旋转度和椎体相对棘突的偏移距离,对术中指导脊柱侧凸的轴状面和冠状面矫形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黄紫房杨军林谢红波李佛保王丽琴谢超凡
关键词:旋转角棘突椎板椎体
脊柱畸形截骨与非截骨术中多种诱发电位监测模式的选择策略
目的:分析多种诱发电位联合监测在脊柱畸形术中的应用,探讨脊柱畸形术中有效的诱发电位监测模式选择.材料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脊柱侧弯中心2008.5~2012.2收治的188例脊柱畸形患者.
杨军林黄紫房邓耀龙陈裕光杨靖凡舒海华刘伟锋魏明刘宽智李佛保
中山市初中学生脊柱侧凸精准患病率及早期防控效果研究
2022年
探析中山市初中学生脊柱侧凸精准患病率及早期防控效果。方法:主要采用:(1)文献分析法。利用从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中获得数据和信息,分析我国目前中小学校学生脊柱健康存在问题以及产生问题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脊柱健康管理模式。(2)比较分析法。比较2018和2019年间学生脊柱健康差异,指出问题所在;比较并总结国内在脊柱健康管理经验,为中山市做好学生脊柱健康防护工作提供借鉴。结果:筛查疑似患者中女生多于男生,早期筛查后95%以上侧凸无需手术治疗,侧凸<20°患者占比 66.36 %,医学形体方法治疗有效率高达90%。结论:中山市中小学生脊柱侧凸健康管理模式科学有效,值得推广。
李锋华黄紫房杨军林黄思哲
关键词:脊柱侧凸
Halo重力牵引对伴呼吸功能障碍的重度僵硬性脊柱畸形青少年患者肺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
2019年
背景:Halo重力牵引在伴有呼吸功能障碍的重度僵硬型脊柱畸形中的应用时间及二期手术矫形时机仍未完全清楚。目的:回顾性分析伴有呼吸功能障碍的重度僵硬性脊柱畸形患者接受Halo重力牵引前后的肺功能情况,总结其变化规律,为Halo重力牵引后手术矫形时机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重度僵硬性脊柱畸形伴肺功能障碍患者48例,男19例,女29例,年龄7~16岁,平均(11.1±2.6)岁。术前侧凸Cobb角平均114.3°±9.2°,后凸Cobb角平均95.8°±18.9°。所有患者均行一期Halo重力牵引和二期手术矫正脊柱畸形。根据牵引前肺活量(VC)将所有患者分为中度呼吸功能障碍组(VC:40%~60%)和重度呼吸功能障碍组(VC<40%)。牵引前和牵引后3、6、12个月行肺功能检查,分析相关肺功能参数与牵引后恢复时间的关系,牵引前、牵引后患者自觉症状改善与牵引后恢复时间的关系,明确Halo重力牵引后手术矫形的适当时机。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12个月。牵引后3个月,患者的肺功能参数稍高于牵引前,动脉血气分析提示肺功能水平较牵引前略有改善,但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牵引后6个月,重度呼吸功能障碍组和中度呼吸功能障碍组的肺功能参数FVC、FVC%、FEV1、FEV1%均显著高于牵引前(P<0.05);动脉血气分析均提示肺功能水平显著高于牵引前(P<0.05)。牵引后1年,所有患者的肺功能较牵引前、牵引后3个月显著改善(P<0.05),但与牵引后6个月水平相当(P>0.05);所有患者自觉症状均得到改善,动脉血气分析基本恢复正常。牵引后各项肺功能参数变化率、患者自觉症状改善率均与恢复时间成正相关。结论:重度僵硬性脊柱畸形的青少年患者行Halo重力牵引后6个月和12个月的肺功能显著高于牵引前和牵引后3个月,特别是牵引前表现为重度呼吸功能障碍的患者。牵引后6~12个月是二期矫形手
隋文渊刘瀚忠张伟张鑫邓耀龙黄紫房范恒伟杨靖月王其飞杨军林
关键词:呼吸功能障碍
无前柱支撑PVCR治疗脊髓功能Ⅰ型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的神经并发症分析
2020年
背景:无前柱支撑后路全椎体切除术(posterior 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PVCR)治疗脊髓功能Ⅰ型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神经并发症发生原因尚未明确,对神经并发症的充分认识有助于对该手术方式的深入理解。目的:分析无前柱支撑PVCR治疗脊髓功能I型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神经并发症发生原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3月至2019年2月无前柱支撑PVCR治疗的36例脊髓功能Ⅰ型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患者的术中电生理监测资料。男15例,女21例;年龄12~51岁,平均(17.6±6.1)岁。手术前,所有患者均无脊髓神经功能障碍,MRI均未显示脊髓发育异常。术中采用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下行神经源性诱发电位的联合监测模式。评估术中诱发电位变化数据资料,分析神经并发症发生的原因。结果:所有36例患者均成功接受无前柱支撑PVCR手术并获得满意的手术矫形效果,术后随访3~60个月,平均(32.5±8.2)个月。术中电生理监测无假阴性发生,共出现电生理阳性事件10例(27.8%,10/36):7例发生于截骨阶段,置钉、矫形、矫形后各出现1例。通过系统排查并采取相关处理措施后按照评价标准确定真阳性6例(60%,6/10)、假阳性4例(40%,4/10)。2例(5.6%,2/36)患者表现为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均发生于截骨阶段。1例在随访期间表现为持久性神经功能障碍;1例出现术后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在术后9个月随访期间内神经功能障碍完全恢复(ASIA E级)。结论:无前柱支撑PVCR是治疗脊髓功能Ⅰ型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有效方式。本组患者神经并发症发生率为5.6%。70%神经电生理阳性事件发生于截骨阶段,主要为截骨阶段的平均动脉压过低、血红蛋白过低及机械性刺激所致。多模式诱发电位监测在无前柱支撑PVCR矫形手术中可有效地发现并辅助降低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
隋文渊邓耀龙杨靖凡张伟黄紫房范恒伟王其飞杨军林
关键词:神经并发症
儿童生长棒技术胸段不同锚定点撑开力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 通过生物力学研究评估儿童胸段椎弓根、椎板和肋骨的撑开破坏力量.材料与方法 将18 具带有胸廓的儿童脊柱标本随机分为三组:1)A 组(n = 6 具)进行椎板(A1)和椎弓根(A2)的撑开破坏力测量;2)B 组(n ...
黄紫房欧阳钧钟世镇杨军林赵卫东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及体外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建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来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分离、培养、传代的方法,并观察其体外成脂诱导潜能,为后续的AIS来源MSCs诱导分化过程中基因表达差异的比较研究作准备。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MSCs后培养并传代,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MSCs细胞表面标记物,用含1μmol/L地塞米松、10 mg/L重组人胰岛素、0.5 mmol/L 1-甲基-3-异丁基-黄嘌呤、100μmol/L吲哚美辛的诱导培养基对传至第3代的MSCs进行成脂诱导,诱导至第14天行油红O染色鉴定。结果 AIS来源骨髓标本分离培养的细胞经流式细胞术鉴定均显示CD29、CD44、CD105为阳性,CD34、CD45为阴性,符合MSCs的表型特征;MSCs经成脂诱导后均可分化为脂肪细胞,油红O染色阳性,可见胞质内呈橘红色的大小不一脂滴。结论密度梯度离心法可成功分离出高纯度的AIS来源的MSCs,其在体外具有良好的成脂潜能。本研究结果可为后续的MSCs诱导分化过程中基因表达差异研究打下基础。
林翔杨军林邹学农苏培强黄紫房谢超凡王其飞
关键词: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成脂分化
钉棒与钩棒系统治疗重度脊柱侧弯
目的通过钉棒与钩棒系统对25例重度脊柱侧弯患者的治疗,分析评价矫正重度脊柱侧弯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病例分两组,分别为 PRSS 治疗组和钉棒系统治疗组。PRSS 治疗组病例取自2001 年至2007年脊柱侧弯患者32例,...
杨军林李佛保黄紫房
文献传递
使用切口引流管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术后背痛评价的影响
2012年
目的比较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术后切口引流管使用与否对患者术后背痛评价的影响。方法收集AIS手术患者56例的临床资料。分为两组:非引流组28例,术后切口未放置引流管;引流组28例,术后切口放置引流管。平均随访1年以上。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一般情况及术前和术后最近1次SRS-22随访量表疼痛维度及其下各条目得分情况。结果两组术前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Lenke分型、Cobb角、SRS-22随访问卷疼痛维度及其下所属条目12、、8、111、7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估计失血量、总输血量、输同型红细胞量、输血浆量非引流组大于引流组(P<0.05),自体回收血量、手术平均融合节段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Hb、Hct非引流组大于引流组(P<0.05),术后输血量,出院前Hb、Hct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切口均甲级愈合,无血肿或感染等切口并发症,术后最近1次SRS-22随访问卷疼痛维度及疼痛维度所属条目1、2、8、11、17的得分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不放置切口引流管对AIS患者术后背部疼痛主观评价的影响与放置引流管相比无明显差异。
林翔杨军林黄紫房
关键词: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引流疼痛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