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鲍忠赞

作品数:10 被引量:23H指数:3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主题

  • 9篇家蚕
  • 5篇基因
  • 4篇SAGE
  • 3篇热激
  • 3篇热激蛋白
  • 3篇基因表达
  • 3篇高温
  • 2篇蛋白基因
  • 2篇热激蛋白基因
  • 2篇基因表达系列...
  • 2篇高温处理
  • 2篇表达基因
  • 2篇差异表达基因
  • 1篇大造
  • 1篇性别
  • 1篇选种
  • 1篇氧化酶
  • 1篇氧化酶活性
  • 1篇中肠
  • 1篇中肠组织

机构

  • 10篇苏州大学

作者

  • 10篇鲍忠赞
  • 6篇司马杨虎
  • 6篇张彩霞
  • 5篇徐世清
  • 4篇王华
  • 3篇周前凯
  • 3篇金鑫
  • 2篇魏广兵
  • 2篇刘腾
  • 2篇魏广卫
  • 2篇袁燕萍
  • 1篇胡子刚
  • 1篇赵林川
  • 1篇朱文娟
  • 1篇陈玉华
  • 1篇张彩霞
  • 1篇王立鹏
  • 1篇胡纯
  • 1篇陈息林
  • 1篇王丽

传媒

  • 5篇蚕业科学

年份

  • 2篇2014
  • 3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家蚕品种7532和大造在高温冲击下中肠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被引量:10
2010年
为了探讨家蚕抗高温冲击的生理机制,比较了高温(36℃)冲击对家蚕二化性品种7532和大造5龄幼虫死亡率和中肠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自5龄24h起,供试家蚕品种大造经高温冲击24h以后,幼虫的累计死亡率就显著升高;而7532经高温冲击48h以后,幼虫的累计死亡率才显著升高。高温冲击48~72h,7532的5龄幼虫中肠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较高,且随高温冲击时间延长显著增加,而大造5龄幼虫中肠组织中SOD的活性较低,且高温冲击时间延长后的变化不显著;7532的5龄幼虫中肠组织中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高温冲击48h后显著升高,而大造5龄幼虫中肠组织中的CAT活性在高温冲击24h后显著下降,直到72h后才显著升高,并且7532中肠组织中的CAT活性显著高于在大造中肠组织中的活性;2个品种5龄幼虫中肠组织中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分别在高温冲击24h和48h时达到峰值,在高温冲击48~72h期间,7532中肠组织中的GST活性显著高于大造中肠组织中的活性。上述结果提示,家蚕品种7532抗高温冲击能力较家蚕品种大造强,与其中肠组织中的抗氧化酶活性升高有关。
袁燕萍赵林川魏广卫王丽张彩霞鲍忠赞司马杨虎
关键词:家蚕中肠组织谷胱甘肽S-转移酶
高温(34℃)条件下家蚕热激蛋白基因BmsHSP27.4的表达变化被引量:3
2014年
热激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在保护细胞免受损伤或降低受损程度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BmsHSP27.4(GenBank登录号:AK382044)是从家蚕幼虫脂肪体中克隆的一个热激蛋白基因,蛋白质同源性分析发现BmsHSP27.4区别于以往发现的小热激蛋白,单独处于一个分支。以耐高温家蚕品种7532和对高温较敏感的普通家蚕品种皓月为材料,运用半定量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高温(34℃)条件下,BmsHSP27.4基因在不同家蚕品种以及同一家蚕品种不同性别5龄幼虫的中肠、丝腺和脂肪体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高温处理后该基因表达水平在2个家蚕品种雌雄幼虫的3个组织中均呈快速上升的趋势,说明该基因是高温敏感基因;耐高温品种7532雄蚕脂肪体和中肠组织中该基因的表达水平高于雌蚕。该基因的表达可能与家蚕的耐热性有关。
金鑫鲍忠赞王华王立鹏朱文娟徐世清司马杨虎
关键词:家蚕热激蛋白基因表达性别
烘茧箱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烘茧箱,包括前部开口的箱体和安装于箱体上的箱门,箱体内形成有一烘茧室和一加热室,所述加热室3包括位于烘茧室下方的加热区、位于烘茧室的右侧的进风通道及位于烘茧室2的左侧的回风通道,所述加热区内设有风机和...
司马杨虎胡子刚胡纯陈息林徐世清陈玉华鲍忠赞张彩霞
文献传递
家蚕热激蛋白27.4基因(BmsHSP 27.4)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热激蛋白是一个蛋白质超家族,广泛存在于动植物及微生物细胞内。为研究家蚕小热激蛋白家族中BmsHSP27.4的作用,通过RACE技术克隆BmsHSP27.4的cDNA,序列测定结果显示:其ORF长为741 bp,其5′端共...
王华鲍忠赞方妍金鑫朱文娟王立鹏刘腾徐世清司马杨虎
关键词:家蚕RACE技术
文献传递
家蚕绿色茧品种G_1的茧色性状遗传及不同茧色蚕体组织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分析被引量:4
2010年
为了探究绿茧系家蚕品种的茧色性状遗传规律,以家蚕绿茧品种G1和白茧品种C108为亲本,配制正反交F1及其自交F2和回交代等多种群体材料,茧色分离调查结果显示:F1为浅绿色茧;自交F2呈现白色茧∶浅绿色茧∶绿色茧=1∶2∶1的分离比;回交后代(C108×G1)×G1、G1×(G1×C108)均呈现绿色茧∶浅绿色茧=1∶1的分离比,而C108×(G1×C108)呈现白色茧∶浅绿色茧=1∶1的分离比。此结果说明家蚕品种G1的绿茧性状对白茧性状为不完全显性遗传。家蚕绿茧系的显色物质为黄酮类化合物,分析不同茧色蚕体组织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是研究色素代谢与绿色茧呈色机制的重要途径之一。采用NaNO2-Al(NO3)3-NaOH比色法,测定亲本绿茧品种G1、白茧品种C108和(G1×C108)F1的幼虫中肠、血液、丝腺组织在整个5龄期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以及茧层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结果显示:3种茧色个体的中肠组织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无明显差异,推测其合成黄酮类化合物的能力相当;中肠组织与血液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与茧色没有明显关系;丝腺组织和茧层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以G1最高,(G1×C108)F1居中,C108最低。此结果说明绿茧色的深浅与丝腺和茧层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
魏广卫袁燕萍张彩霞鲍忠赞徐世清司马杨虎
关键词:家蚕黄酮类化合物
家蚕正反交SAGE表达分析
@@ 家蚕的许多遗传性状表现正反交有显著差异的现象,对家蚕杂交育种和杂交组合的组配有很多影响,但对家蚕的正反交现象的遗传机制至今还没有被彻底研究清楚。本研究拟利用SAGE技术研究家蚕正反交子代间的差异基因,为进一步研究家...
张彩霞鲍忠赞周前凯魏广兵徐世清司马杨虎
应用基因表达系列分析(SAGE)技术研究高温处理前后家蚕的基因表达差异被引量:4
2012年
高温对家蚕的生理和免疫能力有明显影响。为从分子水平上探究家蚕抗高温机制,应用基因表达系列分析(SAGE)技术获得家蚕5龄雌蚕高温处理前后中肠、丝腺和脂肪体组织的基因表达谱,构建高温组(34℃)和常温组(26℃)2个家蚕SAGE文库。2个家蚕SAGE文库分别包含3555107和3580976个原始标签,其中的标签种类分别为113684和131 296个,清洁标签的种类分别为45972和49467。比较2个文库清洁标签获得65 535种差异标签,共注释4249个基因,其中有1 062个差异表达的基因(P<0.05,错误检测率FDR≤0.001并且拷贝数的差异在2倍以上)。经GO分析发现2个文库中基因的分布极其相似,表明这些基因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下有类似的生物学功能并参与类似的生理代谢过程。KEGG pathway分析显示有732个基因涉及176个KEGG路径,其中有40个为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的路径(P<0.05),超过一半的路径与代谢、生物合成和信号传导有关。上述结果有助于对家蚕抗高温基因的鉴定以及探究基因调控的网络关系。
鲍忠赞张彩霞徐世清周前凯魏广兵王华刘腾金鑫司马杨虎
关键词:家蚕高温差异表达基因
家蚕正反交组合F_1代的基因表达系列分析(SAGE)文库构建被引量:1
2012年
家蚕杂交组合存在普遍的正反交遗传表型差异现象,为探讨引起正反交组合遗传差异的分子机制,构建家蚕品种75新×7532正交F1代雌雄个体和7532×75新反交F1代雌雄个体共4个基因表达系列分析(SAGE)文库。通过正反交组合同性别子代样本间的比较,显示低表达的标签在种类上占大多数,而高表达的标签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以错误检测率(FDR)≤0.001且拷贝数倍数差异在2倍以上作为比较样本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EGs)的条件,在7532×75新的雄性样本里面有298个上调基因和46个下调基因,而在雌性样本里有453个上调基因和240个下调基因。进一步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和KEGG路径功能分析,筛选出在显著性富集路径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参与新陈代谢途径、氧化磷酸化途径以及信号传导途径的差异基因在反交组合的子代中表达明显上调。
张彩霞鲍忠赞徐世清周前凯魏广兵王华刘腾金鑫司马杨虎
关键词:家蚕差异表达基因
家蚕幼虫高温处理前后SAGE文库的构建与分析及差异表达热激蛋白基因的研究
家蚕是重要的经济昆虫,同时也是鳞翅目模式生物,具有重大的应用和科研价值。随着蚕桑生产向省力化和高效化的发展趋势,现代蚕桑生产对蚕品种的抗逆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以家蚕为实验材料的基础科学研究正成为昆虫基础研究和生物...
鲍忠赞
关键词:家蚕幼虫高温处理热激蛋白基因
文献传递
家蚕正反交SAGE表达分析
家蚕的许多遗传性状表现正反交有显著差异的现象,对家蚕杂交育种和杂交组合的组配有很多影响,但对家蚕的正反交现象的遗传机制至今还没有被彻底研究清楚。本研究拟利用SAGE
张彩霞鲍忠赞周前凯魏广兵徐世清司马杨虎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