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魏玉香

作品数:13 被引量:265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委重大科技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北京市重大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凝血
  • 5篇肝硬化
  • 5篇肝硬化患者
  • 4篇活性
  • 4篇肝炎
  • 4篇病毒
  • 3篇乙型
  • 3篇纤溶
  • 3篇肝病
  • 3篇肝病患者
  • 3篇病毒性
  • 3篇病患
  • 2篇毒性肝炎
  • 2篇乙型病毒
  • 2篇乙型病毒性肝...
  • 2篇乙型病毒性肝...
  • 2篇原发性
  • 2篇原发性闭经
  • 2篇凝血酶
  • 2篇凝血酶原

机构

  • 12篇中国人民解放...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吉林省临江市...
  • 1篇威海市妇女儿...

作者

  • 13篇魏玉香
  • 12篇丛玉隆
  • 8篇张立文
  • 5篇殷宗健
  • 3篇王宝恩
  • 3篇李琴
  • 2篇贾继东
  • 2篇马红
  • 2篇孙桂珍
  • 2篇白洁
  • 1篇欧小娟
  • 1篇闵福援
  • 1篇邓新立
  • 1篇欧晓娟
  • 1篇沈静
  • 1篇陈煜
  • 1篇丁志平
  • 1篇王宝海
  • 1篇张福奎

传媒

  • 4篇中华肝脏病杂...
  • 2篇中华检验医学...
  • 2篇军医进修学院...
  • 1篇临床检验杂志
  • 1篇检验医学与临...
  • 1篇第十届全军检...
  • 1篇第四届全国临...

年份

  • 1篇2007
  • 2篇2006
  • 4篇2005
  • 6篇2004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肝硬化患者纤溶活性升高机制的研究被引量:12
2005年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纤溶活性增高的机制.方法根据Child-Pugh分级把明确诊断为肝硬化的43例患者(男35例,女8例;年龄25~71岁,平均年龄51岁)分为3组,A组(A级)13例,B组(B级)15例,C组(C级)15例.另外B级和C级的患者根据腹水的有无,分别分成2组.对每例样本检测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抗原、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和D-二聚体(D-D).结果在有腹水的16例(B级和C级)肝硬化患者中,所有患者血浆D-D水平均大于1.0 mg/L, FDP水平均大于5 mg/L,平均D-D含量为3.97mg/L.14例(B级和C级)没有腹水的肝硬化患者中只有5例血浆D-D水平大于0.5 mg/L、 FDP水平大于5 mg/L,平均D-D含量为0.77 mg/L.另外,在同级病例中,有腹水患者的D-D水平远远大于没有腹水患者的D-D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腹水患者的t-PA水平略高于没有腹水的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腹水患者的PAI水平与无腹水患者的水平近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例具有正常纤溶活性(FDP<5 μg/ml;D-D<0.5 μg/ml)的病例,其中A级13例,B级6例,C级4例,t-PA抗原随病情严重程度而显著性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AI活性在3组结果近似(P>0.05).另外,通过比较高纤溶活性和正常纤溶活性(B级和C级)t-Pa/ PAI变化.我们注意到在纤溶活性高的患者t-PA近似于正常纤溶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水可能是肝硬化患者纤溶活性增高的重要因素;肝硬化本身在没有腹水的情况下,其纤溶活性略微升高;t-PA/PAI的失平衡随着病情的严重程度而升高;t-PA/PAI失平衡不是肝硬化患者纤溶活性升高的主要因素.
丛玉隆魏玉香殷宗健张立文邓新立
关键词:肝硬化患者CHILD-PUGH分级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活性增高PAI活性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浆凝血因子活性水平与肝脏炎症分级及病理分期的关系
2004年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浆凝血因子活性水平与肝脏炎症分级及病理分期的关系。方法对83例经肝活检确诊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分别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和 vWF。结果 PT 活动度从炎症 G_2期到纤维化 S_2期明显低于对照组 S_0期(P<0.05);凝血因子Ⅱ和Ⅶ活性在炎症 G_(3+4)期明显低于对照组G_0期,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因子Ⅷ活性水平从 G_1期开始均明显高于 G_0期(P<0.01),vWF 活性水平从 G_2期开始明显高于 G_0期(P<0.05);因子Ⅱ活性水平从 S_3期到 S_4期明显低于对照组 S_0期(P<0.05);因子 X 活性水平 S_4期明显低于对照组 S_0期(P<0.05);因子Ⅷ、vWF 从S_1期到 S_4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S_0期(P<0.05)。结论 PT 活动度及凝血因子Ⅱ、Ⅷ和 vWF 活性在判断慢性肝脏炎症轻重以及纤维化程度方面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魏玉香丛玉隆殷宗健
关键词:凝血因子
肝硬化患者血小板计数与血小板生成素及脾脏指数间的关系被引量:53
2004年
目的 研究肝硬化患者外周血血小板计数、血清血小板生成素(TPO)水平及脾脏指数间的关系,以明确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方法 血清TPO水平采用酶联吸附法检测,脾脏指数由同一医生在相同的条件下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结果 健康对照组与肝硬化组外周血小板计数分别为(169.63±26.60)×10^(12)/L、(109.20±53.39)×10^(12)/L,t=3.630,P<0.05;血清TPO水平分别为(412.63±132.80)pg/ml、(436.42±258.97)pg/ml,t=0.272,P>0.05。随着肝脏损伤的加重,血清TPO水平依次下降,Child-Pugh A级、B级、C级分别为(526.13±317.44)pg/ml、(445.22±214.90)pg/ml、(311.45±182.66)pg/ml,A级与C级之间差异有显著性,而其它指标(血小板计数、脾脏指数、门静脉宽度)A级与B级、C级之间差异有显著性。血小板正常组(35例)与血小板减少组(36例)血清TPO水平分别为(529.43±282.64)pg/ml、(351.27±228.25)pg/ml,t=-2.926,P<0.01;而两组间脾脏指数分别为(19.65±12.00)cm^2、(36.35±12.68)cm^2,t=1.891,P>0.05。结论 血清TPO水平降低可能是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减少的原因之一,脾脏在血小板减少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李琴孙桂珍王宝恩贾继东马红魏玉香丛玉隆沈静
关键词:肝硬化血小板计数血小板生成素血小板减少
肝硬化患者凝血、抗凝及纤溶指标的变化与Child-Pugh分级的关系被引量:56
2005年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抗凝及纤溶指标的变化及其与Child-Pugh分级的关系。 方法肝硬化患者43例,Child-Pugh分级A级13例,B级15例,C级15例。正常对照组16例,男11例,女5例。均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D-二聚体(D-d)、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抗原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 结果 PT、APTT随病情加重而显著延长,F值分别为32.828和18.743,P值均<0.01;Fib随病情加重逐渐降低,F=4.747,P<0.01。凝血因子Ⅱ、Ⅴ、Ⅶ、Ⅸ、Ⅹ随病情加重活性逐渐降低,F值分别为43.129、12.677、36.405、9.380和21.988,P值均<0.01。Ⅷ、vWF因子随病情加重活性逐渐增高,F值分别为16.672和14.657,P值均<0.01。AT-Ⅲ、PC随病情加重活性逐渐降低,F值分别为22.602和15.430,P值均<0.01。D-d、t-PA抗原随病情加重逐渐增高,F=5.957,P<0.05。PAI活性正常对照组和3组患者检测结果近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肝硬化患者存在明显的凝血、抗凝血以及纤溶机制的异常,且与肝硬化程度密切相关。在防治肝硬化患者出血时,不仅要纠正患者的凝血因子异常,还要给予一定的抗纤溶治疗。
丛玉隆魏玉香张立文殷宗健白洁
关键词:病情加重肝硬化患者凝血因子纤溶指标CHILD-PUGH分级抗凝
肝硬化患者纤溶活性变化与临床指征关系的探讨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纤溶活性增高与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的关系。方法根据Child-Pugh分级把明确诊断为肝硬化的86例患者(男性70例,女16例;年龄25~71岁,平均年龄5...
张立文魏玉香丛玉隆
文献传递
原发性闭经患者外周血染色体和内分泌激素分析
2007年
目的:观察原发性闭经患者外周血染色体畸变和内分泌激素水平的关系。方法:对97例原发闭经患者作外周血染色体分析及内分泌常规检测。结果:97例原发闭经患者中染色体异常者32例,占33%。其中45,XO核型18例,嵌合体45,XO/46,XX核型7例,染色体结构异常5例,46,XY核型2例。内分泌常规检查显示,染色体异常组FSH均高于正常值和染色体正常组,染色体异常组E2水平低于正常值和染色体正常组,而染色体异常组和染色体正常组LH、T、PRL检测均在正常范围内,两组之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染色体核型分析结合内分泌激素检测对诊断和鉴别诊断原发性闭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丁志平张立文魏玉香杜军燕丛玉隆
关键词:闭经染色体激素类
前S1蛋白与病毒DNA和核心抗原对乙型肝炎病毒复制诊断的对比被引量:134
2004年
目的 分析前S1(Pre-S1)蛋白在诊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复制中的作用。 方法 收集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共104例,均经肝活组织检查证实。检测其Pre S1蛋白,HBV标志物与HBV DNA。结果 HBsAg、HBeAg、抗-HBc阳性者29例,HBV DNA与Pre-S1蛋白的检出率均达96.5%,这组患者存在病毒的高复制。HBsAg、抗-HBe和抗-HBc阳性者65例,HBV DNA与Pre-S1蛋白的检出率分别为81.5%和72.3%;HBsAg和抗-HBc阳性者8例,HBV DNA与Pre-S1蛋白的检出率分别为87.5%、75.0%,说明部分HBeAg阴性而抗-HBe阳性/阴性的患者仍存在着病毒复制。以HBV DNA定量>103拷贝/ml为诊断标准,HBV DNA阳性患者HBeAg、Pre-S1蛋白的检出率分别为31.5%(28/89)、80.9%(72/89);两者与HBV DNA的总符合率分别为40.0%(42/104)、82.0%(85/104)。HBV DNA与HBeAg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x2=53.397,P<0.001);HBV DNA与Pre-S1蛋白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Pre-S1蛋白较HBeAg更敏感的反映了HBV复制的情况。
李琴孙桂珍魏玉香闵福援丛玉隆欧晓娟王宝恩
关键词:前S1蛋白病毒DNA核心抗原乙型肝炎病毒病毒复制
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末期凝血酶原时间标准化报告方式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探讨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的标准化报告方式。方法 选择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61例,其中肝炎后肝硬化41例,慢性重型肝炎20例。20例口服华法令抗凝药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来源不同、ISI值不同的6种凝血活酶试剂进行PT测定,以秒数、比率、活动度百分率以及国际正常化比率4种方式表示PT结果。结果 病毒性肝炎患者PT结果,当以活动度百分率和比率形式表示时,不同凝血活酶试剂之间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F=1.289,P=0.268;F=I.992,,J=3.079),当以秒数和INR报告方式表示时,差异有显著意义(F=8.491,P=0.0001;F=2.497.P=0.031)。通过Neoplastin与其他5种试剂的PT结果作线性回归分析,当结果以活动度百分率表示时,Neoplastin与其他5种试剂之间存在高度一致性;而以秒数,比率和INR表示时,试剂之间不存在一致性。提示PT活动度百分率能使乙型病毒性肝炎中末期患者PT报告方式标准化。口服抗凝剂治疗的患者仅INR能使PT的报告方式标准化。结论 PT活动度百分率能使乙型病毒性肝炎中末期患者PT报告方式标准化,INR仅适用于抗凝治疗患者PT结果的报告。
魏玉香丛玉隆殷宗健张立文
关键词:乙型病毒性肝炎凝血酶原时间
国际标准化比值作为肝病患者PT标准化报告方式的可行性探讨被引量:3
2004年
目的 评价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系统作为肝病患者PT报告方式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病毒性肝病患者 6 1例 ,其中肝炎肝硬化 4 1例 ,慢性重型肝炎 2 0例。 4 0例口服华法林病人做对照组。采用来源不同、ISI值不同的 6种凝血活酶试剂进行PT测定。同时在两组选择INR值相近的患者检测FIB、凝血因子Ⅱ、Ⅴ、Ⅶ、Ⅸ、Ⅹ。结果 肝病组INR结果 ,6种凝血活酶试剂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而口服抗凝药组INR结果 ,6种试剂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在INR值相近的患者中 ,肝病组的FIB、凝血因子Ⅴ、Ⅶ和Ⅹ与口服抗凝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而Ⅱ和Ⅸ因子在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INR系统不适用于肝病患者PT的标准化报告方式。
魏玉香张立文殷宗健白洁丛玉隆
关键词:国际标准化比值肝病可行性肝病
肝硬化患者纤溶活性变化与临床指征关系的探讨
2006年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纤溶活性增高与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的关系。方法:根据Ch ild-Pugh分级把明确诊断为肝硬化的86例患者分为三级,A级26例,B级30例,C级30例。对每例样本检测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抗原,组织纤溶液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和D-二聚体(D-d im er)。结果:46例具有正常纤溶活性(FDP<5 mg/l;D-d im er<0.5 mg/l)的病例,其中A级26例,B级12例,C级8例,t-PA抗原随病情严重程度而显著性升高(P<0.05),而PAI活性在三组结果近似(P>0.05)。t-PA在纤溶活性高的患者略高于正常纤溶患者,但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PAI在两组间结果近似,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t-PA随病情加重而显著性升高,PAI随病情加重变化不大。
张立文魏玉香丛玉隆王宝海
关键词:肝硬化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