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乙型
  • 3篇肝炎
  • 2篇血清
  • 2篇乙肝
  • 2篇乙型肝炎
  • 2篇酶联
  • 2篇酶联免疫
  • 2篇酶联免疫吸附
  • 2篇免疫
  • 2篇免疫吸附
  • 2篇HBSAG
  • 2篇标志物
  • 2篇表面抗原
  • 1篇血清学
  • 1篇血清学标志
  • 1篇血清学标志物
  • 1篇血清乙肝标志...
  • 1篇阳性
  • 1篇乙肝标志物
  • 1篇乙肝表面抗原

机构

  • 5篇河南大学

作者

  • 5篇高书钰
  • 2篇杨文新
  • 2篇王靖
  • 2篇杨瑞生
  • 1篇张娜
  • 1篇张素芳
  • 1篇丁春生
  • 1篇韩大正
  • 1篇马芬
  • 1篇宋军

传媒

  • 1篇临床检验杂志
  • 1篇适宜诊疗技术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检验医学与临...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年份

  • 3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低浓度HBsAg感染者血清乙肝标志物及HBVDNA定量检测结果分析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了解低浓度HBsAg人群血清乙肝标志物的表现模式及其HBVDNA定量检测结果与高浓度组之间的差异。方法采用微粒子酶免分析技术(MEIA)检测690例乙肝患者血清标本的HBsAg,将其分为低浓度组和高浓度组,然后采用ELISA法检测其乙肝五项血清学标志物,用荧光定量法检测其HBVDNA。结果低浓度HBsAg感染者232例,占HBsAg感染者的33.62%。低浓度组和高浓度组乙肝五项血清学标志物模式分别有10种和7种,且低浓度组的模式比高浓度组更为复杂。HBVDNA定量检测低浓度组平均对数(Igcopies/ml)为2.18±1.38,高浓度组为6.83±0.31,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低浓度组感染者HBVDNA均>103拷贝/ml。结论低浓度HBsAg感染者不容忽视,要尽量选用敏感性较高的HBsAg检测方法,对可疑患者要同时进行乙肝五项标志物检测或HBVDNA定量检测,以免漏检。
杨瑞生张素芳杨文新高书钰马芬
关键词:乙肝表面抗原HBVDNA
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与常见的HBV血清学标志物的关系
2002年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1抗原与HBV血清学标志常见模式的关系。方法:采集198例HBsAg阳性血清标本,以ELISA法进行检测,按顺序共五项指标:①HBsAg,②抗-HBs,③HBeAg,④抗-HBe,⑤抗-HBc,并同时检测前S1抗原。以上述的顺序号码代表出现的阳性模式结果。结果:在198例HBsAg阳性标本中,“135”模式111例,前S1抗原阳性标本87例,阳性率78.3%;“145”模式66例,前S1抗原阳性19例,阳性率28.8%;“15”及“13”模式阳性率分别为72.2%和66.7%。结论:前S1抗原阳性主要出现在乙型肝炎的急性期,与病毒的复制、传染性密切相关。
高书钰宋军
关键词:乙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血清学标志酶联免疫吸附法
乙肝患者HBsAg和HBsAb同时阳性罕见模式与常见模式的研究分析
2009年
目的:探讨乙肝罕见模式产生原因及临床意义。方法:随机抽取18例罕见模式45例常见模式患者,检测其HBV DNA及肝功能。结果:前者HBV DNA>1×105IU/ml者占93.2%,均值4.58×105IU/ml,肝功指标总异常率64.2%;后者HBV DNA>1×105IU/ml者占100%,均值6.21×106IU/ml,肝功指标总异常率59.3%。两组HBV DNA定量、肝功指标总异常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罕见模式的出现并非是乙肝好转或恢复,其病毒仍在复制肝功仍有受损。
杨瑞生杨文新高书钰韩大正
探讨改变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条件对HBsAg室内质控的影响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探讨不同温度平衡和作用时间对室内质控品的影响。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试剂盒,在设定的温度和不同作用时间下,观察室内质控品吸光度(OD)值。结果与常规实验条件下相比,部分实验条件改变时其吸光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室内质控品在复温时间短、显色时间过长或使用前未充分混匀,均易造成失控;而室内质控品复温时间适度延长对S/CO值影响不大。
王靖高书钰张娜
关键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家庭成员相关性被引量:2
2010年
王靖丁春生高书钰
关键词:儿童幽门螺杆菌家庭成员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