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颜廷壮

作品数:10 被引量:227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上升流
  • 3篇台湾海峡
  • 3篇暖池
  • 3篇西太平洋
  • 2篇汛期
  • 2篇汛期降水
  • 2篇沿岸
  • 2篇热含量
  • 2篇降水
  • 1篇东海黑潮
  • 1篇沿岸上升流
  • 1篇中国沿岸
  • 1篇弱流
  • 1篇三维数值模拟
  • 1篇水团
  • 1篇水团分析
  • 1篇涛动
  • 1篇暖流
  • 1篇平原区
  • 1篇热带

机构

  • 10篇中国科学院
  • 1篇青岛海洋大学

作者

  • 10篇颜廷壮
  • 6篇张启龙
  • 6篇翁学传
  • 1篇王从敏
  • 1篇侯一筠
  • 1篇程明华
  • 1篇杨玉玲
  • 1篇俞光耀
  • 1篇吴永成
  • 1篇李鸿雁

传媒

  • 3篇海洋与湖沼
  • 3篇海洋学报
  • 3篇海洋科学集刊
  • 1篇海洋通报

年份

  • 1篇2004
  • 1篇2001
  • 1篇1998
  • 1篇1997
  • 2篇1996
  • 1篇1995
  • 2篇1992
  • 1篇199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沿岸上升流成因类型的初步划分被引量:38
1991年
本文针对中国沿岸上升流研究现状,并结合中国沿岸海域海流流况及地形分布特征,分析了中国沿岸上升流形成原因。按上升流主要形成因子的不同,中国沿岸上升流可划分为两类:以风为主要形成因子的风生类和以海流、地形共同作用为主要形成因子的海流-地形类。文中还对两类上升流各自的形成特点作了较系统的分析和归纳。
颜廷壮
关键词:上升流海流沿岸
浙江和琼东沿岸上升流的成因分析被引量:18
1992年
本文用相关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分别对浙江和琼东沿岸上升流形成原因作了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浙江沿岸上升流与台湾暖流的相关关系较之与风的相关关系更为密切。上升流的月际和年际间变化趋势与台湾暖流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结合浙江沿岸海底地形特征,本文认为,台湾暖流与地形的共同作用是该上升流形成的主要因子;风的影响一般不是主要的。关于琼东沿岸上升流,由于它与琼东沿岸西南风出现频率的月间变化趋势相当一致,从而进一步证实,该上升流主要由西南风作用形成。
颜廷壮
关键词:沿岸上升流
福建沿岸上升流数值研究 Ⅰ.台湾海峡潮汐、潮流的数值模拟被引量:17
1995年
台湾海峡内的潮运动是相当强烈和复杂的,一方面由于自海峡外传入的两支太平洋溯波在海峡内传播、相汇,形成强烈的潮运动;另一方面海峡内地形的复杂和岸线的曲折又使海峡内潮汐、潮流的分布变得特别复杂。自8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对海峡内的潮汐、潮流进行了不少研究(丁文兰,1983;方国洪等,1985;叶安乐等,1985,1986;李立等,1990;陈新忠,1983;郑文振等,1982),并获得了有价值的成果。但是,他们对海峡内潮运动的过程、性质等尚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例如,关于M2分潮最大流速同潮时线的分布状况。
颜廷壮吴永成
关键词:台湾海峡分潮潮汐弱流
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域次表层水热含量变化及其与我国东部汛期降水和副高的相关关系被引量:22
1996年
热带西太平洋暖池是太平洋中海气相互作用最活跃的海区之一,它在全球气候变化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幅员广阔,占全球热带海洋面积的35—45%。它是全球大洋表面水温(SST)最高的海域,其SST终年都高于28℃。Andow(1987)的研究表明。
翁学传张启龙颜廷壮
关键词:热含量汛期降水北赤道流
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及其与南方涛动和副热带高压关系被引量:15
1998年
热带西太平洋暖池是全球大洋表面温度最高的区域,也是全球海-气能量交换年总量最大的海域。它的维持和变化不仅对E1 Ni?o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对中高纬度大气环流的变化也有重要影响。近年来国内外对热带西太平洋暖池进行了许多实验和研究,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王世平,1989;Wyrtki,1989;黄荣辉,1994;董敏,1994;Wajsowicz,1994)。但是这些研究多偏重于暖池对大气环流和东亚气候的影响方面,对暖池本身的主要特征及其变异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
翁学传张启龙颜廷壮
关键词:副热带高压热带西太平洋南方涛动指数暖池热含量
西太平洋暖池表层暖水的纬向运移被引量:30
2004年
基于1950~2000年太平洋月平均SST资料,运用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西太平洋暖池表层暖水的纬向运移特征.结果表明:暖池表层暖水纬向运移的年际(2~8a)和年代际(10~16a)变化都非常明显;表层暖水的纬向运移于1982年前后经历了一次气候跃变,跃变后暖水东界的平均位置比跃变前东移了10个经度;表层暖水的纬向运移对ENSO暖(ElNi o)、冷(LaNi a)事件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直接的作用.
张启龙翁学传侯一筠程明华颜廷壮
关键词:西太平洋暖池
福建沿岸上升流数值研究Ⅱ.台湾海峡上升流的三维数值模拟被引量:11
1997年
用有限差分法结合新sine-o坐标变换和三次样条函数性质,建立了适用于台湾海峡上升流计算的三维数值模型。为考察海峡内潮、风、北上的海峡暖流和地形等因子对上升流形成的影响,设计了多种实验方案。结果表明,潮的非线性效应对海峡内上升流的形成有相当重要的影响。潮流和海峡暖流的存在是台湾浅滩上升流形成的主要原因,也是非季风期福建沿岸上升流形成之主因。西南季风盛行期,福建沿岸上升流得以加强,范围扩大,台湾浅滩上升流中心位置南移;东北季风期,福建沿岸上升流在上、中层基本消失,但海坛岛和东山岛近岸下层仍有上升运动存在,台湾浅滩上升流出现范围向北扩展。由于东北风的连续吹刮,台湾西岸亦出现了范围较窄的上升流迹象。计算还表明,海峡内各上升流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区域性差异。风对海峡内上升流的中、上层结构起主导作用,而潮和海峡暖流则对中、下层上升流的形成起支配作用,因而导致上升流垂向结构的上下异性。
颜廷壮李鸿雁俞光耀
关键词:上升流潮混合暖流台湾海峡
东海黑潮热输送及其与黄淮平原区汛期降水的关系被引量:49
1996年
根据日本气象厅1956—1990年PN(G)断面观测资料分析东海黑潮热输送的变异特征,并探讨其冬季热输送与黄淮平原区汛期(6-8月)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黑潮通过PN(G)断面多年平均的热输送达15.74×1014W,其中冬季热输送的年际和长期变化特别明显;冬季热输送年际变化的周期主要为对.23.4a、3.5a、和2.6a,长期变化总趋势是70年代末以前各年热输送距平均为负值,对年代末接近多年平均值,进入80年代各年距平值不仅为正且逐年增大;东海黑潮冬季热输送与黄淮平原区汛期降水具有相近的长期变化趋势,两者间存在较好的负相关关系。
翁学传张启龙杨玉玲颜廷壮
关键词:黑潮热输送汛期降水
西太平洋暖池海域SST场的时空特征被引量:24
2001年
根据 1 950— 1 998年间月平均SST资料 ,用经验正交函数 (EOF)分析法 ,对西太平洋暖池海域SST场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暖池海域SST场的主要模态包括年、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3个类型 ,其主要变化周期依次为 1 2、54、2 9和 1 2 0个月 ;暖池SST场的年际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全海域大致以 1 60°E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 ,其SST的年际变化在变幅、相位和周期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
张启龙翁学传颜廷壮
关键词:暖池海洋表面温度
台湾海峡中、北部海域春、夏季水团分析被引量:34
1992年
本文依据1983,1984,1987,1988几年的有关资料,利用“对应分析法”对台湾海峡中、北部海域春、夏季(5—8月)的水团及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5—8月间该海域存在两种水团分布类型,其中5月属冬季型,全海域存在浙闽沿岸水和海峡暖流水两个水团;6—8月属夏季型,全海域均为海峡暖流水盘踞,按温度不同,它又分为上层水和深层水两部分。(2)浙闽沿岸水具低温、低盐、高溶解氧特征,均一性较差,年际变异较大;海峡暖流水以高盐为主要特征,温、盐度和溶解氧分布较均匀,且诸特征相对稳定。(3)海峡东、西两侧均存在上升流现象,西侧的上升流出现于6—8月,中心在海潭岛附近;东侧的上升流7月见于澎湖群岛北方海区。(4)6—8月间,海峡暖流深层水(核心)主要沿海峡偏西一侧北上,而不是紧靠东侧径直向北。
翁学传张启龙颜廷壮王从敏梁红星
关键词:台湾海峡水团春季夏季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