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霍纳新

作品数:21 被引量:292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农业部作物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2篇小麦
  • 6篇白粉
  • 6篇白粉病
  • 5篇抗性
  • 4篇纹枯病
  • 4篇小麦纹枯病
  • 4篇抗病
  • 4篇枯病
  • 4篇检疫
  • 3篇白粉病抗性
  • 3篇QTL分析
  • 3篇病菌
  • 3篇病抗
  • 3篇病原
  • 3篇病原菌
  • 2篇多态性
  • 2篇序列标签
  • 2篇玉米
  • 2篇双二倍体
  • 2篇随机扩增多态

机构

  • 13篇中国农业科学...
  • 5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 2篇海南省农业科...
  • 2篇北京市植物保...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作者

  • 21篇霍纳新
  • 8篇贾继增
  • 8篇王晓鸣
  • 7篇朱振东
  • 4篇周荣华
  • 3篇骆蒙
  • 3篇胡伟贞
  • 2篇戴法超
  • 2篇张立芳
  • 2篇刘迪
  • 2篇孔秀英
  • 1篇刘秋
  • 1篇徐智斌
  • 1篇景蕊莲
  • 1篇徐春晓
  • 1篇张丽芳
  • 1篇井金学
  • 1篇姚健民
  • 1篇孔秀英
  • 1篇王殿波

传媒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植物保护学报
  • 1篇大豆科学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植物保护
  • 1篇Journa...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植物病理学报
  • 1篇作物学报
  • 1篇农药
  • 1篇吉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植物检疫
  • 1篇中国进出境动...
  • 1篇作物品种资源
  • 1篇南方农业学报
  • 1篇中国菌物学会...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09
  • 1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3
  • 3篇2002
  • 1篇1999
  • 5篇1998
  • 1篇1997
  • 1篇1996
  • 2篇1995
  • 1篇1992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小麦白粉病抗性QTL分析被引量:25
2005年
本研究以国际小麦作图组织提供的(W7984×Opata85)重组近交群体为材料,2001-2002年对其亲本和114个株系进行了人工接种条件下的抗白粉病鉴定,并利用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软件QTLMAPER,进行了抗白粉病QTL分析,共检测到3个与小麦白粉病抗性相关的加性QTL,分别位于3B、5D、7D染色体上,可以解释42.8%的表型变异。其中位于7D染色体的QTL贡献最大,可解释抗性变异的29.6%。另有2对互作基因可以解释12.0%的表型变异。
霍纳新周荣华张丽芳贾继增
关键词:小麦白粉病QTL
引进美国大豆种质资源的健康筛选
1995年
在国家农作物引种隔离检疫基地,对从美国引进的287份大豆种质资源进行隔离检疫及筛选健康种质。干种子直接检查结果表明有76.0%的品种带有病粒,其中214份带有被大豆花叶病毒(SMV)侵染产生的黑色(或褐色)斑驳粒,病粒率为2—100%。抽样38份大豆种质进行洗涤检验和吸水纸法检验,两种方法共检测出8属病原真菌,一种线虫和一种细菌,其中;以串珠镰刀菌(F.moniliforme)和大豆霜霉病菌(P.manaschurica)的带菌率最高。生长试验发现6种类型的类似于病毒病症状的病株,生物检测、血清学检测及电镜观察结果表明有4株为SMV侵染病株。血清学检测没有发现我国对外检疫的4种危险性病毒(TomRSV、TRSV、ArMV、SBMV)。同时,也未发现对外检疫重要性病原真菌大豆疫病菌(Phytophthoramegasperma(Drechs.)f.sp.glycineaKuan&Erwin)。淘汰病株后共收获273份健康种质。
朱振东王晓鸣霍纳新王建民陶玲珠
关键词:大豆隔离检疫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分析我国小麦纹枯病菌遗传变异
霍纳新王晓鸣
关键词:RAPD技术小麦纹枯病菌
白粉病菌诱导的小麦抑制差减文库构建与杂交点阵膜制备被引量:10
2003年
以本实验室培育的抗白粉病品系“百农 32 17×Mardler”BC5F4为材料 ,构建了一个白粉病菌诱导的抑制差减杂交cDNA文库。建库过程质量分析表明 ,差减杂交效率较高 ,文库质量较好。文库滴度为 4 .2× 10 9cfu·ml-1;插入片段平均为 30 0bp左右。挑取文库阳性克隆 96 0个 ,扩增插入片段 ,将其制备成高密度杂交点阵膜。通过探针杂交检测表明 ,本研究制备点阵膜的方法简便可靠 。
骆蒙孔秀英霍纳新徐春晓贾继增
关键词:小麦白粉病抗病机制表达序列标签
关于“蚕豆染色病毒检疫程序”的建议被引量:1
1995年
蚕豆染色病毒(Broad bean stain virus,BB-SV)属豇豆花叶病毒组,粒体为等轴多面体,直径25—28nm;自然发生于蚕豆(Vicia faba)、小扁豆(Lens esculenta)、豌豆(Pisum satium)和车轴草属(Trifolium spp.);人工接种侵染4科21属50种植物,其中豆科有17属36种,传毒介体为豆长喙象甲(Apion vorax)和豌豆根瘤象(Sitona tineatus)等4种象甲,以前者为最主要;病株花粉可通过授粉将病毒传至健株种子;远距离则通过种子传毒。
邹雪蓉夏更生胡伟贞朱振东霍纳新王晓鸣
关键词:蚕豆检疫程序
小麦抗白粉病侵染初期的表达序列标签分析被引量:31
2002年
以抗白粉病品系“百农 32 17×Mardler” BC5F4为材料 ,构建了一个白粉病菌接种初期的抑制消减杂交cDNA文库 ,测序获得 76 0条ESTs。与GenBank序列进行BLASTx分析 ,获功能已知ESTs 2 71条。通过分析抗病相关基因 ,推测G蛋白介导的信号传导途径、SA信号传递系统、MAP相关信号传递系统等参与了小麦抗白粉病过程。SAR基因在抗病相关ESTs中的种类与数量最多。数据显示苯丙烷代谢途径、细胞壁结构修饰作用、细胞保卫机制参与了抗病过程。未知功能ESTs与GenBank序列进行BLASTn分析 ,其中许多与病原菌、非病原菌诱导cDNA文库来源的ESTs同源 ;新ESTs占全部ESTs的 16 6 %。
骆蒙孔秀英霍纳新周荣华贾继增
关键词:小麦抗白粉病表达序列标签
普通小麦(T.aestivum L.)不同作图群体抽穗期QTL分析被引量:34
2006年
【目的】对小麦抽穗期进行数量性状位点(QTL)分析。【方法】以旱选10号/鲁麦14和温麦6号/山红麦两个作图群体为材料,在大田及温室条件下,观察小麦抽穗期等性状。利用混合线性模型,进行QTL分析。【结果】抽穗期在两个作图群体中均呈现连续分布,表现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共检测到9个QTL位点,分别位于染色体2D、3B(2个)、3D、4A、5B、6B、6D和7D上,对抽穗期的贡献率在3.97%~22.91%之间;有15组QTL位点之间存在基因互作效应,互作的加性效应大小范围为0.77~2.16 d,互作效应对性状的贡献率在4.35%~21.44%之间。【结论】抽穗期QTL的检测受环境影响较大;抽穗期QTL位点在染色体上的分布较多;不同染色体间则存在基因互作现象。
宋彦霞景蕊莲霍纳新任正隆贾继增
关键词:小麦抽穗期QTL
北京地区发现玉米疯顶病被引量:4
1998年
北京地区发现玉米疯顶病1997年8月在进行田间玉米病害调查时,于北京市房山区官道乡侯庄的几块玉米田中发现一种以前从未发生过的新病害。根据病株症状和病原菌鉴定结果为大孢指疫霉Sclerophthoramacrospora(Sacc.)Thirum.,S...
朱振东王晓鸣戴法超霍纳新金晓华吴仁杰
关键词:玉米疯顶病病原菌鉴定
我国小麦生产品种豫麦13中抗条锈基因的分子定位被引量:1
2009年
以豫麦13为父本,偃展1号为母本配制杂交组合构建分离群体,对豫麦13进行抗条锈病遗传分析,并采用SSR标记技术对豫麦13中抗条锈基因进行分子定位。豫麦13和偃展1号组合的F5代材料接种条中31号,其抗感株系分离比率为2.43∶1,接近3∶1的理论比值,表明豫麦13对条中31号的抗性由2对基因控制;在所用的290对SSR引物中,2B染色体上有Xgwm501、Xgwm120、Xgwm429、Xgwm374、Xwmc441、Xwmc360等6个标记与抗病基因连锁,在3B染色体上有Xwmc 3和Xgwm131等2个标记与抗病基因连锁,表明豫麦13中的抗条锈基因位于2B和3B染色体上。与已知的定位于2B和3B上的抗条锈基因进行比较分析,确定豫麦13中的抗条锈基因为不同于已知抗病基因的未知基因。
代君丽霍纳新周荣华贾继增李洪连
关键词:豫麦13抗条锈基因
人工合成双二倍体小麦白粉病抗性和农艺性状表现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人工合成圆锥小麦365与粗山羊草杂交后代双二倍体,观察其白粉病抗性和农艺性状,为筛选抗病育种种质材料提供参考。【方法】以感病圆锥小麦365为母本,与抗性优异的粗山羊草父本杂交,经单倍体加倍获得双二倍体人工合成小麦,再与普通小麦杂交,观察其抗病性。【结果】亲本间杂交组合均有成胚,平均成胚率17.6%~37.0%。父本Y201、Y215和Y219对12个白粉病菌株表现全抗,Y170仅对菌株E09感病,Y221仅对4个菌株感病,而5个人工合成小麦双二倍体对E09均感病。杂交组合365(♀)×Y221的人工合成二倍体株高、杂交组合365(♀)×Y170的人工合成二倍体穗数、自交结实穗率和结实率以及365(♀)×Y221人工合成二倍体的小穗数表现较好。人工合成双二倍体与偃展1号、豫麦18的杂交结实率明显高于自交结实率(4.6~80.8倍)。【结论】圆锥小麦365可能存在抗白粉病抑制基因,可抑制粗山羊草中抗白粉病基因在杂交后代中的表达。
刘迪霍纳新张立芳贾继增
关键词:双二倍体白粉病抗性农艺性状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