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幽门螺
  • 3篇食管
  • 3篇细胞
  • 2篇血管
  • 2篇血管紧张
  • 2篇血管紧张素
  • 2篇血管紧张素转...
  • 2篇幽门螺杆菌
  • 2篇幽门螺杆菌感...
  • 2篇增殖
  • 2篇上消化道
  • 2篇食管反流
  • 2篇食管反流病
  • 2篇四联疗法
  • 2篇胃食管
  • 2篇胃食管反流
  • 2篇胃食管反流病
  • 2篇胃炎
  • 2篇消化道
  • 2篇疗法

机构

  • 14篇厦门大学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15篇雷晓毅
  • 6篇章金艳
  • 6篇黄玉林
  • 5篇史美娜
  • 5篇刘明
  • 3篇林冠霞
  • 3篇栗华
  • 3篇黄伟锋
  • 2篇雷天霞
  • 1篇苏雪芬
  • 1篇孙剑勇
  • 1篇李秀梅
  • 1篇吴昊
  • 1篇廖素珠
  • 1篇郑建玮
  • 1篇徐桂华
  • 1篇陈雅真
  • 1篇张顺财
  • 1篇朱广慧
  • 1篇张澍田

传媒

  • 2篇中国现代医药...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胃肠病学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中国现代应用...
  • 1篇中国医院药学...
  • 1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海峡药学
  • 1篇毒理学杂志
  • 1篇北方药学
  • 1篇中国医药科学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2
  • 1篇2008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老年上消化道出血210例被引量:13
2012年
目的:总结老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我院2010-01/2012-01收治并确诊为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432例,其中老年组210例,非老年组222例,比较并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老年组患者呕血率与伴随疾病率均高于非老年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从发病原因来看,无论是老年组还是非老年组,引起上消化道出血最主要的原因均为消化性溃疡,其中老年组患者以胃溃疡多见,而非老年组中以十二指肠溃疡为主,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中胃癌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而食管静脉曲张的发生率低于非老年组,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老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以十二直肠溃疡和食管静脉曲张多见;老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以胃溃疡和胃癌多见,同时伴有较多的并发症,死亡率较高.
雷天霞史美娜雷晓毅徐桂华黄玉林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老年
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四联疗法联合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观察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四联疗法联合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幽门螺杆菌阳性浅表性胃炎患者80例为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用四联疗法治疗,观察组用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四联疗法联合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病症消失时间和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幽门螺杆菌清除率、1年后复发率。结果:观察组的临床病症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幽门螺杆菌清除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阳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用四联疗法治疗时,加用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治疗的效果更显著,能缩短患者的病情恢复时间,提高临床疗效和幽门螺杆菌清除率,并能减少病情复发,不会带给患者较大的不良反应。
颜殷红雷晓毅陈春音
关键词:浅表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
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并乳糜性胸水1例
2015年
病例:患者女,35岁,因"反复下肢浮肿,间断性腹泻30余年"于2014年11月26日入院。患者3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对称性浮肿,伴有间断性腹泻,6-8次/d,稀水样便,无腹痛、反复发热、关节肿痛等。腹泻多在进食高脂油腻饮食后发作。
雷晓毅吴昊孙剑勇张顺财
关键词:乳糜胸低蛋白血症腹泻
含艾司美拉唑、阿莫西林2种方案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慢性胃炎患者疗效和安全性评价被引量:29
2020年
目的:由于对抗生素耐药率的增加,传统三联疗法方案在幽门螺旋杆菌(Hp)的根除率在逐渐下降,但对阿莫西林耐药率仍然比较低。因此我们观察含有艾司美拉唑、阿莫西林为主的两种不同方案在根除Hp相关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Hp感染且未接受过根除治疗的慢性胃炎患者200例,随机接受包含艾司美拉唑、阿莫西林的2种根除Hp的方案进行治疗。方案A(大剂量二联疗法):(艾司美拉唑40 mg bid+阿莫西林1.0 g tid)×14 d;方案B(含铋剂标准剂量四联疗法):(艾司美拉唑20 mg bid+枸橼酸铋钾220 mg bid+阿莫西林1.0 g bid+克拉霉素0.5 g bid)×14 d;根除治疗结束停药后4周及8周复查13C-尿素呼气试验。结果:2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显著性(P>0.05)。193例患者最终完成试验。大剂量二联疗法ITT和PP根除率分别为88.0%(88/100)和91.7%(88/96);含铋剂标准剂量四联疗法ITT和PP根除率分别为92.0%(92/100)和94.8%(92/97);大剂量二联疗法、含铋剂标准剂量四联疗法二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4%和13.4%,差异无显著性(P>0.05)。实验室检查方面2组中有个别患者出现一过性的ALT、AST增高,但均未达到正常值2倍上限;1例Cr、1例CK轻度增高;以上实验室异常指标2周后复查均已恢复正常。各组服药依从性较好,2组分别为97.9%和96.9%,差异无显著性(P>0.05)。成本-效果分析显示,大剂量二联疗法成本/效果比值(C/E)低于含铋剂标准剂量四联疗法。结论:大剂量二联疗法和含铋剂标准剂量四联疗法在根除Hp感染的慢性胃炎方面疗效相当,不良反应轻微,根除率高;在达到类似的根除效果情况下,大剂量二联疗法费用略低,可作为经典四联疗法的有效补充。
雷晓毅章金艳吴婷娜刘明
关键词:幽门螺旋杆菌阿莫西林
培哚普利和苯那普利对食管鳞癌荷瘤裸鼠的干预研究
2012年
目的探索血管紧张素I转化酶抑制剂(ACEI)在食管鳞癌细胞株中是否存在抑瘤作用。方法应用RT—PCR法在食管鳞癌细胞株KYSE30、TE-1、EC109、EC9706中筛选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表达水平最高者,并将其用于接种和建立裸鼠移植瘤模型。成瘤后将裸鼠均分为对照组、培哚普利组、苯那普利组(n=6),分别予0.9%NaCl溶液、培哚普利(4mg/kg)、苯那普利(6mg/kg)干预。测定各组裸鼠移植瘤的体积,计算抑瘤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裸鼠移植瘤瘤体组织内CD31的表达,并计算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结果EC9706细胞株中VEGFmRNA表达水平最高。在第2和第3周时,各组移植瘤体积无明显差异。在第4和第5周时,培哚普利组移植瘤体积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抑瘤率分别为24.6%和21.1%,苯那普利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50和-3.120,P=0.035和0.008),抑瘤率分别为33.1%和45.4%。经培哚普利和苯那普利干预后裸鼠移植瘤组织内CD31表达水平有所降低。苯那普利组MVD明显低于对照组(10.98±1.18比13.98±1.76,t=-3.732,P=0.002),培哚普利组(12.41±1.15)则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53,P=0.07)。结论苯那普利(6mg/kg)能明显抑制EC9706裸鼠移植瘤生长,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可能是其抑瘤机制之一。培哚普利(4mg/kg)可能存在类似作用。
雷晓毅张澍田朱圣韬
关键词:鳞状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开放式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13例报道
背景:国内外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已经被公认为是治疗的一线治疗方案.目的:探索新型开放式POEM(O-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资料:自2011年8月开始我们相继先后完成传统标准POEM 48例和改良...
刘明黄玉林史美娜黄伟锋雷晓毅张依枫李秀梅苏雪芬廖素珠李纯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和外科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对比研究被引量:11
2017年
目的通过与外科手术比较,评价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间质瘤(GISTs)的临床结局。方法回顾性总结2012年1月?2017年1月行ESD或外科手术治疗的97例胃GISTs(肿瘤直径≤3.5cm)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治疗效果、并发症和随访结果。结果 64例行ESD治疗(ESD组),33例行外科手术治疗(外科手术组)。外科手术组的平均肿瘤直径大于ESD组[(2.45±0.10)cm vs(1.47±0.81)cm,P<0.001]。ESD和外科手术组在肿瘤整块切除率(95.3%vs 100%,P=0.519)、完全切除率(92.2%vs 100%,P=0.244)和并发症发生率(10.9%vs 6.1%,P=0.678)等方面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与外科手术组相比,ESD组平均手术时间短[(46.7±23.2)min vs(83.9±20.5)min,P<0.001],中位术后禁食时间短(3d vs 5d,P<0.001),中位术后住院时间短(6d vs 11d,P<0.001),中位总住院费用也低(16610元vs 39639元,P<0.001),两组在随访期间均未发现复发和转移病例。结论采用ESD技术治疗直径≤3.5cm的胃GISTs是安全、有效的,与外科手术治疗相比,其疗效相似,但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术后住院时间更短、住院费用更低。
章金艳刘明栗华郑建玮雷晓毅黄伟锋黄玉林
关键词:手术内镜粘膜下剥离术胃肠道间质瘤
hsacirc0054345靶向miR-206对TGF-β1诱导的大鼠肝星状细胞增殖、活化及凋亡的影响
2021年
目的探讨环状RNA0054345(hsacirc0054345)是否通过靶向微小RNA-206(miR-206)调控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的大鼠肝星状细胞增殖、活化及凋亡。方法体外培养大鼠肝星状细胞HSC-T6,使用TGF-β1处理细胞建立模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hsacirc0054345、miR-206的表达量;实验分组为:对照组、TGF-β1组、TGF-β1+si-con组、TGF-β1+si-circ0054345组、TGF-β1+si-circ0054345+anti-miR-con组、TGF-β1+si-circ0054345+anti-miR-206组。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hsacirc0054345、miR-206的靶向关系;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α平滑肌动蛋白(α-SMA)、I型胶原蛋白(ColⅠ)、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B淋巴细胞瘤-2相关蛋白(Bax)、B淋巴细胞瘤-2(Bcl-2)的表达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TGF-β1组hsacirc0054345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miR-206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细胞存活率明显升高(P<0.05),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P<0.05),α-SMA、ColⅠ、TIMP-1和Bcl-2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5),Bax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TGF-β1+si-con组比较,TGF-β1+si-circ0054345组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P<0.05),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α-SMA、ColⅠ、TIMP-1和Bcl-2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5),Bax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证实hsacirc0054345可靶向结合miR-206;与TGF-β1+si-circ0054345+anti-miR-con组比较,TGF-β1+si-circ0054345+anti-miR-206组细胞存活率明显升高(P<0.05),α-SMA、ColⅠ和TIMP-1/Bcl-2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5),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P<0.05),Bax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抑制hsacirc0054345表达可能通过靶向上调miR-206的表达从而抑制TGF-β1诱导的大鼠肝星状细胞增殖、活化及诱导细胞凋亡。
史美娜林冠霞雷晓毅
关键词:TGF-Β1肝星状细胞增殖凋亡
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Good综合征2例被引量:1
2022年
Good综合征是一种原发性免疫缺陷合并胸腺瘤疾病,在1955年被首次发现。典型的特征是胸腺瘤,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外周血低或缺少B细胞,CD4^(+)T淋巴细胞减少,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倒置,T细胞有丝分裂原增殖反应减少。临床表现多样,约50%的患者以顽固性腹泻为主要症状。目前关于Good综合征患者出现腹泻的病因还未明确,可能与病原体感染、吸收不良综合征、自身免疫性因素等相关。本文报道了2例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Good综合征患者。2例患者均有胸腺瘤病史,反复肺部感染表现,肠镜检查均发现溃疡性病变,病理提示慢性炎症细胞浸润,肉芽组织形成,无浆细胞或仅可见少量浆细胞浸润。实验室检查表现为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外周血T淋巴细胞计数减少、B淋巴细胞减少或缺失、CD4^(+)/CD8^(+)T淋巴细胞的比值倒置。目前主要的治疗措施包括手术切除胸腺瘤、静脉补充丙种球蛋白(IVIG)、针对不同病原体的抗感染处理等,但治疗的总体有效率不高,预后不良。
岳鹏程章金艳吴婷娜雷晓毅
关键词:免疫缺陷胸腺瘤腹泻
ACEI药物对食管鳞癌细胞株EC9706增殖的抑制作用研究
背景与目的: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人群患病率和病死率仍处于较高水平。药物治疗目前仍停留在细胞毒药物阶段。近期多项研究发现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ngiotensin-I converting enzyme i...
雷晓毅
关键词: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食管鳞癌细胞株抑制增殖食管癌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