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锶
- 作品数:29 被引量:84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南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部属(管)医院临床学科重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匹罗卡品致癎大鼠海马中表达生长抑素的中间神经元数目变化及其轴突出芽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探讨表达生长抑素(SS)的中间神经元在颞叶癫癎的发生和自我修复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匹罗卡品致疴大鼠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时间点海马不同区域SS中间神经元的数目变化及其轴突出芽情况;结合Fluoro—Jade B(FJB)行免疫荧光双标方法特异性检测大鼠癫癎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SE)后7d和60d海马不同区域ss中间神经元及其轴、树突的变性情况。结果实验组大鼠海马各区SS阳性神经元数目均在SE后7d减至最低(门区11.1±3.3,CA,区2.8±0.9,CA3区1.8±0.7,t=13.519、9.644、8.808,均P〈0.01),慢性期开始部分恢复,sE后60d时CA1区ss神经元数目(12.8±1.5)超过对照组(8.8±1.3,t=-4.506,P〈0.01),但门区和CA,区SS神经元数目(分别为25.5±4.6和4.8±0.8)仍明显低于正常水平(t=4.691、3.953,P〈0.01);sE后30d大鼠海马回腔隙-分子层(lacunosum—moleculare,lm)和齿状回外分子层出现大量SS染色阳性纤维,60d时海马CA1区全层均可见大量增多的SS阳性纤维。实验组中SE后7d的海马CA1区、60d的CA1、CA3区和门区均可观察到少部分被FJB染色的SS中间神经元胞体及其轴、树突。结论SS中间神经元的缺失在颞叶癫癎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其缺失部分是由于神经元的变性死亡所致;慢性期CA1区SS阳性纤维大量增多,可能在颞叶癫癎的发生和自我修复中起重要作用。
- 冯莉龙莉莉肖波龙小艳李蜀渝易芳陈锶吴小姝
- 关键词:生长抑素中间神经元轴突
- S-271亨廷顿蛋白相关蛋白1与BDNF及p75NTR的胞吞和逆向囊泡运输关系的研究
- 陈锶杨晓苏杨欢周文斌龙小艳毕方方龙莉莉肖波
- 睡眠相关的面下颌肌阵挛3例临床分析
- 2014年
- 目的:报告3例睡眠相关的面下颌肌阵挛(SRFM),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以利于其早期诊断及正确的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SRFM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均主要表现为睡眠中发作性舌咬伤,醒后发现舌头红肿甚至伴有齿痕;脑电图均未发现癫痫波存在;均予以安定类药物治疗后症状好转,效果明显。结论:SRFM是一种不同于癫痫、磨牙症的疾病,典型的临床症状、脑电图无癫痫波及安定治疗有效有助于SRFM的诊断及治疗,对疑似SRFM患者应进行多导睡眠图检查和视频监测以确诊。
- 阮春云陈锶李国良杨欢
- 关键词:舌咬伤癫痫磨牙
- 线粒体肌病合并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1例
- 2023年
- 线粒体肌病是一组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或核DNA(nuclear DNA,nDNA)缺陷导致的线粒体结构和功能障碍的多系统疾病。线粒体肌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而临床并未普及mtDNA和nDNA的检测,因此误诊或漏诊的情况并不少见。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chronic progressive external ophthalmoplegia,CPEO)是线粒体肌病的一种常见类型,其特征为上睑下垂。本文报告1例38岁的线粒体肌病女性患者,患者临床表现为慢性的四肢麻木和无力,并伴有新发现的上睑下垂。实验室检查及头部MRI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肌肉和神经活检结果显示特征性破碎红色纤维(ragged red fibers,RRFs)和变性线粒体的大量聚集。MtDNA和nDNA检测证实γ-多聚酶(polymerase gamma,POLG)基因存在已知的突变c.2857C>T(p.R953C)和新的突变体c.2391G>C(p.M797I),故诊断考虑为线粒体肌病。临床医生应该注意长期原因不明的骨骼肌疾病和近期首发出现的上睑下垂。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基因检测在早期诊断和治疗干预中具有重要价值。
- 刘浩昆高明孙启英陈锶罗月贝杨欢李秋香李静杨光
- 关键词:线粒体肌病眼睑下垂线粒体DNA核DNA组织病理学检查
- 亚急性坏死性脊髓病1例
- <正>目的探讨亚急性坏死性脊髓病(SNM)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MRI影像学特点及治疗预后,为早期诊断、干预提供指导。方法报道1例原发肿瘤确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SNM,结合国内外文献对SNM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MRI影...
- 温君华陈锶杨晓苏杜小平
- 文献传递
-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二例
- 2015年
-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是一种临床-影像学综合征,影像学主要为顶枕叶可逆性血管源性水肿,亦可累及其他部位。临床上,应注意将非典型PRES与静脉窦血栓形成、多发性硬化等疾病相互鉴别,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 乌欣蔚陈锶刘卫平杨晓苏
- 关键词: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
- 伴颞叶病变的神经梅毒的MRI特点被引量:10
- 2014年
- 神经梅毒是苍白螺旋体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多在梅毒感染3~20年后发病。神经梅毒根据病理类型不同可分为无症状型(隐性)、间质型(脑膜及血管)、主质型(脊髓痨及麻痹性痴呆)、树胶样肿性神经梅毒。神经梅毒的头颅MRI表现复杂多变,常表现为脑萎缩、脑血管病、白质病变、树胶肿等,而关于MRI仅显示病变局限在颞叶的神经梅毒的报道少见。笔者回顾性分析6例伴有颞叶病变的神经梅毒病例的MRI特点,并讨论其MRI改变的可能机制,以提高对神经梅毒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能力。
- 向涛李国良肖岚陈锶梁瀛方龙兰颜博
- 关键词:MRI特点神经梅毒头颅MRI表现中枢神经系统脑血管病感染性疾病
- 神经生长因子促血管生成与神经再生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研究在大鼠脑缺血模型中,通过阻断粘着斑激酶(FAK)磷酸化,来抑制神经生长因子(NGF)的促血管生成作用,从而观察其对NGF促神经再生作用的影响,探讨NGF促血管生成作用和促神经再生二者的关系.[方法]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四组:假手术组、脑缺血组、NGF治疗组、NGF+ TAE226(FAK抑制剂)干预组,制备大鼠局灶性永久性脑缺血模型并干预,术后d14取室管膜下区(SVZ)和海马齿状回区(SGZ)脑组织做组织切片,用荧光标记法,统计细胞增殖标记物,Brdu以及SVZ区和SGZ区神经元前体细胞标记蛋白,DCX蛋白的表达,观察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的情况.[结果]假手术组和脑缺血组少见Brdu的标记阳性细胞,SVZ和SGZ区少有DCX蛋白表达;NGF组Brdu标记的阳性细胞及SVZ和SGZ区DCX蛋白表达均明显多于其他三组;NGF+ TAE226组较NGF组双标的阳性神经元数目均有较明显下降,但多于脑缺血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大鼠脑缺血后,NGF的促血管生成作用有利于缺血后神经再生.
- 赵海婷毕方方陈启华周瑾瑕陈锶肖波
- 关键词:神经生长因子神经再生脑缺血
- TRPC6在匹罗卡品致痫大鼠海马苔藓纤维出芽中的作用
- 2012年
- 目的观察传统型瞬时受体电位通道6(TRPC6)蛋白在匹罗卡品致痫大鼠海马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海马苔藓纤维出芽中的作用。方法 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60)和对照组(n=12)。实验组采用氯化锂-匹罗卡品腹腔注射法建立颞叶癫痫模型;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无菌生理盐水。实验组按癫痫持续状态(SE)后1 d、7 d、15 d、30 d和60 d分为5个亚组,每亚组12只大鼠。以上各亚组及对照组再分为2个小组,分别进行Western blot检测TRPC6及突触重建标志蛋白Synaptophysin在海马中的表达和Timm染色观察海马苔藓纤维出芽并评分。结果实验组TRPC6蛋白表达量在SE后1 d达高峰(P<0.01),其他时间点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Synaptophysin蛋白表达量在SE后7 d、15 d、30 d和60 d显著增加(7 d:P<0.05;15 d、30 d、60 d:P<0.01),30 d达峰值(P<0.01)。实验组大鼠齿状回内分子层在SE后7 d出现Timm颗粒,并呈进行性增加。结论 TRPC6可能参与了苔藓纤维出芽这一过程。
- 唐薇婷曾畅李国良冯莉陈锶肖波
- 关键词:匹罗卡品颞叶癫痫苔藓纤维出芽
- 感染性心内膜炎致多发出血性脑脓肿一例被引量:1
- 2015年
- 脑脓肿是常见的颅内感染性病变,可表现为单发或多发,通常具有占位效应。多发脑脓肿并出血是神经科少见的急重症,常由血行播散形成,在发病早期不易与转移瘤卒中相鉴别,容易因认识不足而延误治疗,但目前相关的文献报道甚少。现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导致的多发出血性脑脓肿病例报道如下。
- 李卉陈锶欧阳江龙莉莉冯莉周文斌
- 关键词:感染性心内膜炎出血性占位效应血行播散发病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