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熙

作品数:58 被引量:155H指数:7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6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3篇学位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4篇医药卫生
  • 3篇机械工程
  • 3篇交通运输工程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5篇小鼠
  • 11篇肝损伤
  • 7篇酒精
  • 7篇酒精性
  • 7篇功能性消化不...
  • 6篇脂肪
  • 6篇四氯化碳
  • 6篇细胞
  • 6篇利福
  • 6篇利福平
  • 6篇急性肝
  • 6篇肝脏
  • 5篇炎症
  • 5篇鼠肝
  • 5篇小鼠肝
  • 5篇肝病
  • 4篇胆酸
  • 4篇胆汁
  • 4篇炎症性
  • 4篇炎症性肠病

机构

  • 49篇安徽医科大学...
  • 26篇安徽医科大学
  • 3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蚌埠医学院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上海中医药大...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南通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 1篇中南大学湘雅...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大连市中心医...
  • 1篇十堰市太和医...
  • 1篇安徽中医药大...
  • 1篇泰州市中医院

作者

  • 57篇陈熙
  • 21篇许建明
  • 15篇徐德祥
  • 14篇张程
  • 7篇任晓非
  • 7篇陶莉
  • 7篇胡乃中
  • 6篇张莹
  • 6篇何薇
  • 6篇李邦库
  • 5篇宋育林
  • 5篇谢惠君
  • 5篇梅俏
  • 5篇石嫦娥
  • 5篇武艺
  • 4篇沈继龙
  • 4篇王亚雷
  • 4篇齐军
  • 4篇段自皞
  • 4篇张磊

传媒

  • 14篇安徽医科大学...
  • 4篇中华消化杂志
  • 3篇安徽医学
  • 3篇中国药理学通...
  • 3篇基础医学与临...
  • 2篇肝胆外科杂志
  • 2篇胃肠病学和肝...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胃肠病学
  • 1篇临床肝胆病杂...
  • 1篇中国寄生虫学...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黑龙江医学
  • 1篇中国病原生物...
  • 1篇国际消化病杂...
  • 1篇中华医学教育...
  • 1篇中华全科医学
  • 1篇中华疾病控制...
  • 1篇中华炎性肠病...
  • 1篇中国科技论文

年份

  • 2篇2024
  • 3篇2023
  • 3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4篇2018
  • 4篇2017
  • 2篇2016
  • 6篇2015
  • 5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5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4
  • 4篇2003
  • 3篇2001
  • 1篇1998
  • 1篇1997
5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超声内镜医师诊断胰腺囊性病变的一致性分析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胰腺囊性病变超声内镜(EUS)形态学特点在不同EUS医师之间的一致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11月至2014年12月诊治的24例胰腺囊性病变患者EUS图像,2位EUS医师分析图像中是否存在间隔、固体成分和淋巴结肿大等特点。结果 2位EUS医师分析是否有固体成分的一致性较好(Kappa=0.647)。分析间隔、壁结节、边缘钙化、主胰管扩张、淋巴结肿大以及囊性病变数量方面一致性中等。结论不同EUS医师分析胰腺囊性病变EUS图像,存在主观差异。
李素文梅俏张磊王亚雷宋育林陈熙许建明
关键词:超声内镜胰腺肿瘤
ToxoROP16Ⅰ/Ⅲ诱导M2型巨噬细胞偏移抑制M1分泌炎性细胞因子的研究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研究慢病毒介导弓形虫效应分子ROP16 Ⅰ/Ⅲ( Toxo ROP16 Ⅰ/Ⅲ)经旁路途径诱导巨噬细胞RAW264.7(Mφ)向M2型巨噬细胞偏移(M2),抑制经典途径激活巨噬细胞(M1)炎性因子的产生。方法构建表达ROP16 Ⅰ/Ⅲ的重组慢病毒,转染Mφ,通过激活旁路途径向M2型细胞偏移。脂多糖(LPS)诱导Mφ通过经典途径向M1型巨噬细胞细胞偏移。M1和M2细胞进行混合培养。用qRT-PCR检测TNF-α、IL-1β、TGF-β1、IL-10、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精氨酸酶1(Arg-1)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ROP16 Ⅰ/Ⅲ、iNOS、Arg-1和PD-L2的蛋白表达。结果构建ROP16 Ⅰ/Ⅲ重组慢病毒并成功稳转Mφ,观察可见绿色荧光表达;Arg-1、PD-L2蛋白和TGF-β1、IL-10、Arg-1的mRNA表达升高,表明ROP16 Ⅰ/Ⅲ诱导了M2的偏移。LPS刺激后, qRT-PCR检测巨噬细胞的TNF-α和IL-1β mRNA表达上调,iNOS mRNA和蛋白表达同时升高,显示M1表型细胞特征。在M1和M2细胞混合培养中,M1型细胞分泌的上述促炎因子表达显著降低。结论 Toxo ROP16 Ⅰ/Ⅲ可驱动巨噬细胞向M2型偏移,能明显下调M1型细胞分泌炎性细胞因子。
徐永伟李路武艺章文慧邢瑞欣罗庆礼沈继龙陈熙
111例抗结核药致肝损伤住院病例调研分析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评价我国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与国际标准RUCAM评分系统的一致性。方法采用国际共识会议诊断标准和我国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对111例抗结核药致肝损伤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111例抗结核药导致的肝损伤中,101例符合美国药物性肝损伤网络提出的资料完整性标准。按照国际共识意见进行临床分型:肝细胞型81例(80.2%),胆汁淤积型16例(15.8%),混合型4例(4.0%)。采用RUCAM量化评分系统评分结果是:非常可能2例(2.0%),很可能63例(62.4%),可能32例(31.7%),不大可能4例(4.0%),无关0例;采用我国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对入选病例进行评定:确诊38例(37.6%),疑似57例(56.4%),排除6例(5.9%)。结论抗结核药致肝损伤的临床特点符合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规律。我国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临床诊断方法简便,可操作性强,与RUCAM评分有较强的相关性。
陈熙许建明任晓非曹云海徐娟
关键词:抗结核药肝损伤
住院医师病例总结能力评价指标的构建及其有效性验证
2024年
目的构建住院医师病例总结能力的评价指标,并验证其有效性。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结合德尔菲法,制定住院医师病例总结能力评价指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消化内科住院病历90份,3位评分者按照评价指标分别评分,采用克朗巴赫系数计算其内部一致性,类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计算评分者之间的一致性,Spearman秩相关系数计算各条目之间相关性。结果经过文献研究和专家咨询,明确了病例总结能力评价指标,包括临床信息准确性、适当缩小鉴别诊断、医学专业术语转化、语义限定词的使用和临床信息总结的总体评级5个条目。第二轮专家咨询问卷的克朗巴赫系数为0.823,内容效度指数0.960。该评价指标的克朗巴赫系数为0.801。各评价条目的ICC分别为0.834,0.690,0.796,0.802和0.760。医学术语转换和适当缩小鉴别诊断与临床信息总结总体评级的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别为0.71和0.69。结论基于德尔菲法制定的住院医师病例总结能力评价指标具有良好的的信度和效度。评价指标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和评分者之间一致性,各条目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其有效性在临床实践中得以初步验证。
任晓非崔喻芳李素文陈熙
关键词:评价指标住院医师有效性
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药物疗效比较被引量:2
1998年
目的探讨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药物治疗。方法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病人,随机分组使用不同的止血药物治疗的疗效比较。结果善得定+凝血酶组疗效最佳。结论对经济条件好的病人,选用善得定+凝血酶治疗较好,对条件差者,仍可用垂体后叶素+消心痛。
陈熙李邦库王克勤
关键词:出血静脉曲张肝硬化药物疗法
中成药辅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及安全性的网状Meta分析
2024年
目的:运用循证医学方法对不同中成药辅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知网、万方、维普、CBM等数据库,筛选至2022年9月1日之前发表的中成药辅助治疗GERD的临床对照试验,提取相关资料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运用Stata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51个RCTs,包括5458名患者,12种常见中成药。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有效性方面,胃力胶囊、达立通颗粒及胃力康颗粒疗效最好。在安全性方面,六味安消胶囊、枳术宽中胶囊、气滞胃痛颗粒安全性最佳。结论:中成药辅助治疗GERD疗效较好,安全性也较高。
夏玉章陈立同陈熙
关键词:中成药胃食管反流病有效性安全性
奥贝胆酸对四氯化碳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张大刚陈熙王俊先丁雯郭利梅
Kupffer细胞在果糖引起的非酒精性脂肪肝中的作用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探讨肝脏Kupffer细胞在果糖引起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选取48只雌性ICR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果糖组、三氯化钆(GdCl3)组和GdCl3+果糖组。对照组与GdCl3组小鼠均饮用自来水,GdCl3组同时给予GdCl3(10 mg/kg,ip)每周2次;果糖组与GdCl3+果糖组小鼠均饮用30%果糖水溶液,GdCl3+果糖组小鼠同时给予GdCl3(10 mg/kg,ip)每周2次。喂养10周后剖杀所有小鼠,取血清检测甘油三酯(TG)含量;取肝脏组织制备石蜡切片用于病理学检查,制备冰冻切片用于油红O染色;其它肝脏组织用于RT-PCR、Westernblot和肝脏TG含量检测。结果果糖组小鼠血清和肝脏TG含量显著升高,肝脏组织HE和油红O染色显示小鼠肝脏脂质沉积明显,而GdCl3干预明显降低果糖组小鼠肝脏TG含量,同时肝脏脂质沉积明显得到改善;果糖组小鼠肝脏核蛋白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明显激活,其靶基因肝脏脂肪酸合成酶(FAS)、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和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1(SCD-1)等TG合成相关酶表达水平显著上调,而GdCl3干预明显抑制肝脏核蛋白SREBP-1c的激活及其靶基因上调。结论果糖引起肝脏组织SREBP-1c激活导致肝细胞TG合成增加。肝脏Kupffer细胞激活在果糖诱导的小鼠肝脏SREBP-1c激活和脂质沉积中起重要作用。
朱仁敏张程陈熙张莹徐德祥
关键词:果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KUPFFER细胞
维生素D缺乏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相关性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维生素 D 缺乏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3年4至6月门诊体格检查人群中符合 NAFLD 诊断标准的患者104例,以及同期体检人群中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98名。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完成临床资料采集;上腹部超声检查判定肝脏脂肪变严重程度;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 D[25(OH)D]浓度。采用两独立样本t 检验、卡方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Logistic 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25(OH)D 浓度与 NAFLD 的相关性。结果NAFLD 组的 BMI、腹围、血压、AST、ALT、GGT、LDH、尿酸、TG、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41,P =0.004);两组的血清25(OH)D 浓度及钙、磷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年龄、BMI 的分层研究显示,≤30岁的 NAFLD 患者中25(OH)D 缺乏(<37.5 nmol/L)的比例高于健康对照组(χ^2=6.679,OR =13.71,P =0.025);BMI ≤25 kg/m2的NAFLD 患者中25(OH)D 缺乏的比例高于健康对照组(χ^2=3.734,OR =4.97,P <0.01)。BMI ≤25 kg/m^2群体经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校正年龄、性别及代谢综合征等混杂因素后,25(OH)D 浓度与 NAFLD 呈负相关(OR =1.16,95% CI :1.03~1.30,P =0.032)。结论维生素 D 缺乏可能是≤30岁和 BMI≤25 kg/m^2的 NAFLD 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
杨冰冰陈熙陈远华张程何薇陶莉徐德祥许建明
关键词:维生素D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体质指数年龄
利福平诱导小鼠脂肪肝实验模型的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观察利福平(RIF)引起的小鼠肝脏脂肪变及其动态演变过程,为进一步探讨药物性脂肪肝的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将42只成年健康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7组(对照组,RIF 8 h、24 h、3 d、1周、2周、4周组),经灌胃给予RIF处理(200 mg/kg),末次给药后禁食6 h处死小鼠,采集血液及肝脏组织。计算肝脏系数;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检测血清中三酰甘油(TG)、胆固醇酯(TCH)、高密度脂蛋白(H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水平;检测肝脏组织中TG水平;油红O染色检测肝脏组织脂质沉积。结果与对照组比较,RIF处理组小鼠肝脏重量、系数均从24 h开始逐渐升高,4周时达到高峰;与对照组比较,24 h、3 d、1周、2周组ALT水平逐渐升高,4周组ALT水平显著升高。HE染色显示8、24h组肝脏组织无明显变化,3 d组可见小的空泡,而从1周开始出现显著增多的大的圆形空泡。8、24 h组血清中TG和VLDL水平较对照组轻度升高,3 d时升高最明显,而1、2、4周组中呈下降趋势,且显著低于对照组。RIF处理各组血清TCH、HDL水平均较对照组降低。肝脏组织TG含量从8 h开始明显升高,1周时达峰值,之后2、4周组呈下降趋势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8、24 h组肝脏组织中可见少量脂质沉积,从3 d组开始出现显著增多的大圆形脂滴。结论 RIF能引起小鼠肝脏组织中脂质沉积,且呈明显的时间效应关系。
黄家惠陈熙张程陶莉何薇齐军张大刚徐德祥
关键词:小鼠利福平脂肪肝脂质沉积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