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柏龄
- 作品数:19 被引量:82H指数:5
-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福建省卫生教育联合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血管生长素-1基因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在间质干细胞的表达被引量:7
- 2007年
- 目的:构建带有血管生长素-1(Ang-1)基因的慢病毒载体并实现该基因在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rMSCs)中的表达。方法:RT-PCR获得大鼠Ang-1基因,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和基因重组构建慢病毒载体质粒PNL-Ang-1-IRES2-EGFP,在脂质体介导下与包装质粒HELPER,包膜质粒VSVG共转染293T细胞包装生产慢病毒颗粒并感染rMSCs。PCR检测Ang-1基因的插入,细胞RT-PCR检测Ang-1mRNA表达,免疫细胞化学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Ang-1蛋白的表达。结果:所获Ang-1基因经测序证实与GenBank报道的序列一致。慢病毒载体质粒PNL-Ang-1-IRES2-EGFP经SaⅠl和BamHⅠ双酶切后电泳显示1 512 bpAng-1目的基因片段和10.5 kb PNL-IRES2-EGFP载体片段。病毒基因组PCR证实Ang-1基因插入。荧光显微镜观察到EGFP表达。细胞RT-PCR检测到Ang-1mRNA表达。免疫细胞化学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到Ang-1蛋白表达。结论:成功构建带有Ang-1基因的慢病毒载体并实现在rMSCs中的表达,为Ang-1基因修饰干细胞的应用研究奠定了基础。
- 陈柏龄张志坚黄东煜吴秀丽张彦定
-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
- 转基因干细胞技术治疗脑梗死实验研究
- 张志坚张彦定俞晓岚周海涛陈柏龄陈东平王伟黄东煜黄志新
- 项目属神经病学领域。来源于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福建省卫生教育联合攻关计划资助项目(WKJ2005-2-011)“利用转基因干细胞技术预防与治疗脑梗塞的研究”。项目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干细胞转治疗基因技术提高脑梗死后神经功能...
- 关键词:
- 关键词:脑梗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基因工程
- 慢病毒载体介导Bdnf基因修饰的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被引量:17
- 2008年
- 为研究经Bdnf基因修饰的骨髓间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对脑梗死的协同治疗作用,构建带有大鼠Bdnf基因之慢病毒载体,并感染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Rat mesenchymal stem cells,rMSCs)。运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经尾静脉注射移植,对照组注射0.1mol/L磷酸盐缓冲液(PBS)1mL,Bdnf-rMSCs和Mock-rMSCs组分别注射Bdnf-rMSCs细胞悬液以及未插入目的基因的空病毒载体感染后的rMSCs细胞悬液各1mL。各组大鼠分别于术后24h、移植后2周及2月应用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s(mNSS)评价神经功能状况。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Mock-rMSCs及Bdnf-rMSCs移植组神经功能改善明显,mN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且Bdnf-rMSCs移植组明显优于Mock-rMSCs移植组(P<0.001)。移植后2周及2月,与对照组相比两移植组梗死区脑组织结构恢复较好,均可见EGFP阳性细胞在梗死区及其周边区聚集并存活,并有部分细胞出现神经元样改变。Bdnf-rMSCs移植组中移植细胞大量表达BDNF,两移植组中均有部分植入细胞表达神经细胞表面标志物。研究表明Bdnf基因修饰的rMSCs经静脉移植后可迁移至脑梗死灶周围,向神经细胞分化并长期存活。移植后的干细胞可与其分泌的BDNF协同促进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这为将来基因工程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提供了实验依据。
- 黄东煜张志坚陈柏龄吴秀丽王柠张彦定
- 关键词:骨髓间质干细胞静脉移植
-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及Bcl-2、Bax蛋白表达与罗非昔布的影响被引量:20
- 2005年
- 目的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梗死面积的变化、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Bcl2与Bax蛋白表达以及罗非昔布的保护作用。方法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2h/再灌注24h模型,于再灌注开始时灌胃给予罗非昔布。TTC染色观察脑梗死面积,TUNEL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Bcl2和Bax蛋白表达。结果损伤侧脑组织出现明显梗死灶,神经细胞凋亡率与Bax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Bcl2/Bax比值明显下降。罗非昔布1.12、2.24mg·kg-1均可明显减少脑梗死面积,2.24mg·kg-1剂量还可显著降低神经细胞凋亡率与Bax蛋白表达,增高Bcl2蛋白表达与Bcl2/Bax比值。结论选择性COX2抑制剂罗非昔布可促进Bcl2蛋白表达并减少Bax蛋白表达,上调Bcl2/Bax比值而抑制神经细胞凋亡,从而明显改善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脑损伤。
- 余涓邱丽颖周宇陈柏龄郑祥陈崇宏
- 关键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罗非昔布凋亡BCL-2BAX
- Ang-1基因修饰的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2
- 2009年
- 目的:观察血管生成素-1(Ang-1)和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对脑梗死的联合治疗作用。方法:构建带有大鼠Ang-1基因的慢病毒载体,感染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rMSCs)获得可表达具有生物活性Ang-1蛋白的rMSCs(Ang-rMSCs)。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Ang-rMSCs组及空载体-rMSCs(pNL-rMSCs)组。脑栓塞术后24h进行细胞移植。各组大鼠分别于术后24h、移植后1周、1月及3月用mNSS量表评价神经功能状况,移植后1周应用伊文思蓝(EB)检测血脑屏障通透性,应用荧光激发及荧光免疫组化观察移植细胞在脑内的存活、分化情况,并经组织学观察有无成瘤迹象。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移植后1周、1月,pNL-rMSCs及Ang-rMSCs组神经功能改善明显(P<0.01),Ang-rMSCs组明显优于pNL-rMSCs组(P<0.001)。移植后3月3组间的mNSS评分差异无显著(P>0.05)。EB检测示血脑屏障通透性在pNL-rMSCs及Ang-rMSCs组低于对照组(P<0.01),Ang-rMSCs组低于pNL-rMSCs组(P<0.01)。移植后1周、1月及3月,Ang-rMSCs和pNL-rMSCs组在荧光激发下均见移植细胞在梗死灶及其周边区聚集并存活。荧光免疫组化检测示Ang-rMSCs组中移植细胞大量表达Ang-1,两移植组中均有部分细胞可同时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丝蛋白(NF)或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未观察到移植细胞异常增殖等成瘤迹象。结论:Ang-1基因修饰的rMSCs移植后可迁移至脑梗死灶周围,分化表达神经细胞标志物并较长期存活。MSCs移植与其分泌的Ang-1蛋白可协同促进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
- 陈柏龄陈东平张志坚黄东煜吴秀丽张彦定
- 关键词:骨髓间质干细胞慢病毒载体血管生成素-1
- 大鼠Bdnf基因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在骨髓间质干细胞中的表达被引量:11
- 2007年
- 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是目前基因工程正在探讨应用的靶细胞,为构建带有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anf)基因慢病毒载体并使其在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中表达,采用RT-PCR技术获得大鼠Bdnf基因编码区(CDS)片段,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和基因重组构建慢病毒载体质粒PNL-BDNF-IRES2-EGFP,在脂质体介导下与包装质粒HELPER,包膜质粒VSVG共转染293T细胞包装生产慢病毒。所获慢病毒感染大鼠MScs(rMSCs)后,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在rMSCs中Bdnf基因的插入和表达。结果显示所获的Bdd基因经测序后与GenBank报道序列完全一致。重组慢病毒载体质粒PNL-BDNF-IRES2-EGFP经鉴定正确。三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成功,收集、浓缩病毒后测定其滴度为6.7×10^7 TU/mL,PCR证实Bdnf基因插入病毒基因组。感染rMSCs后RT-PCR、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Western检测各组细胞均有BDNF蛋白表达,其中试验组BDNF-rMSCs更大量表达BDNF,与其余2组(Mock-rMSCs、rMSCs)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构建带有Bdnf基因慢病毒载体并在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中成功表达,为今后基因修饰干细胞的移植后长期观察研究奠定了基础。
- 黄东煜张志坚陈柏龄吴秀丽王柠张彦定
- 关键词:慢病毒BDNF骨髓间质干细胞
- 特殊类型的低灌注脑梗死1例
- 2013年
- 1病例介绍
患者,男,49岁,主因“反复发作性左侧肢体无力4d,加重伴胡言乱语1d”于2012年3月21日收住我院。患者入院前4d无明显诱因活动中突发一过性左侧肢体无力,持物及行走不稳,伴左。
- 陈文伙陈跃鸿吴宗忠陈柏龄吴燕敏易婷玉张梅芳
- 关键词:脑梗死低灌注
- 椎动脉开口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探讨椎动脉开口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漳州市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43例椎动脉开口狭窄患者(狭窄组)的危险因素,与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所有除外椎动脉开口狭窄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共102例(对照组)的危险因素进行比较,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常见危险因素如性别、年龄、饮酒史、糖尿病、高脂血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吸烟、高血压病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这3个因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吸烟史、高血压病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代入Logistic回归方程行多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病史与椎动脉狭窄开口相关性最高(P=0.003,OR=2.605),吸烟(P=0.009,OR=2.071)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P=0.031,OR=1.952)次之。结论:高血压病史、吸烟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椎动脉开口狭窄的重要相关危险因素,应加强高血压病的管理和治疗,加强戒烟宣传工作,加强脑卒中二级预防工作。
- 陈柏龄陈文伙陈跃鸿
- 关键词:椎底动脉供血不足椎动脉开口狭窄LOGISTIC回归分析
- 慢病毒载体介导Ang-1基因修饰的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
- 目的:利用慢病毒载体的介导获得表达血管生长素-1(Angiopoietin-1,Ang-1)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rMSCs),经股静脉移植入大脑中动脉栓塞大鼠,观察rMSCs在脑内存活、分化情况,及对病灶组织结构和...
- 陈柏龄张志坚黄东煜吴秀丽王伟
- 文献传递
- 癫痫持续状态引起的脑部异常MRI表现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探讨癫痫持续状态引起的脑部异常MRI表现的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2007年5例患者由癫痫持续状态引起的脑部异常MRI表现,患者均在发作后72h内行头颅MRI检查,常规进行了T2WI、T1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同时进行了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及增强扫描。结果 5例患者均由部分性发作泛发为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均在发作后行MRI时出现明显单侧大脑半球异常表现,且与部分性发作侧相对应,在T2WI上均表现为局部皮层肿胀,呈高信号,其中3例DWI上出现皮层高信号,病灶不按脑血管分布。4例在MRA上出现病灶同侧大脑中动脉血管较对侧明显增多。5例行增强扫描后均见病灶侧脑膜明显强化。5例患者临床发作后均遗留有与MRI异常病灶相应的临床神经功能缺失。其中3例病情稳定后复查MRI,发现异常病灶及MRA完全恢复正常。结论癫痫持续状态引起脑部异常MRI表现特点:①常局限于大脑皮层的T2WI、DWI高信号,且病灶不按血管分布区分布;②MRA提示单侧脑血管增多;③增强扫描见单侧脑膜强化。大部分病灶可逆。这些特点可用来区别是癫痫引起的异常病灶还是脑部的致痫灶。
- 陈文伙陈跃鸿杨妙雄吴宗忠巫超鑫石炎川陈柏龄郭婷辉易婷玉张梅芳
- 关键词:癫痫持续状态M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