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本栋
- 作品数:19 被引量:28H指数:3
- 供职机构: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胰腺癌中核心甲基化驱动基因的功能探究
- 2024年
- 目的 筛选胰腺癌中的核心甲基化驱动基因,探究其生物功能及临床意义。方法 基于TCGA/GEO数据库中胰腺癌的mRNA-seq数据及匹配的临床数据,利用R分析软件相关数据包及部分在线分析工具,分析并获得胰腺癌中甲基化驱动基因;采用Lasso-Cox回归分析筛选核心甲基化驱动基因,并探究其在胰腺癌中的功能特点及临床意义;最后基于核心甲基化驱动基因构建预后模型并进行相关探究。结果 甲基化驱动基因ZSCAN18、FERMT1、LIPH、LAMA3及S100A16对胰腺癌表现出良好的诊断效能,且FERMT1、LIPH、LAMA3及S100A16的表达上调与患者较差的预后相关(P<0.05),ZSCAN18的表达上调则与患者较好的生存预后相关(P<0.05),而基于甲基化驱动基因ZSCAN18、FERMT1、LIPH、LAMA3及S100A16的预后模型表现出良好的预测效能,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潜能。结论 甲基化驱动基因ZSCAN18、FERMT1、LIPH、LAMA3及S100A16是胰腺癌的潜在诊断靶点及预后标志物,基于以上基因的预后模型表现出良好的预测效能。
- 张旭升柳科军唐超峰康付平陈本栋
- 关键词:胰腺癌甲基化
- 脾切除对门脉高压大鼠种植性肝肿瘤的影响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门脉高压背景下肝肿瘤模型,观察病理性脾脏的切除对肝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按照四氯化碳复合、梯段用药法制备大鼠肝硬化门脉高压模型,后将Walker-256肿瘤块种植在大鼠肝脏左外叶上,随机分组的A组大鼠在种植瘤块同时切除脾脏,B组大鼠保留脾脏。10d后分别测定两组大鼠的T细胞亚群CD4、CD8及CD4/CD8;切除大鼠肝脏左外叶,测量种植肿瘤块最大直径,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肿瘤组织Ki-67的表达。结果门脉高压模型建成后,大鼠的血常规以及肝功能指标出现明显异常。A组大鼠的CD4值和CD4/CD8比值均高于B组大鼠(0.36±0.01vs 0.35±0.02,1.33±0.08vs 1.24±0.05;P<0.05或P<0.01),而CD8值则低于B组大鼠(0.27±0.01vs0.29±0.02,P<0.01)。A组大鼠的肝脏肿瘤直径与B组大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大鼠肿瘤组织的Ki-67阳性率较B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脉高压状态下病理性脾脏的切除既有利于提高机体抗肿瘤的免疫力,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弱肝肿瘤的侵袭能力。
- 范鲁峰杨宁汪慧邵卓赵文超陈本栋付雍杨广顺
- 关键词:脾切除术门静脉高压肝肿瘤免疫
- 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性小体在肝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 2024年
- 近年来,关于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性小体在肿瘤中的研究已成为热点话题,尤其是在黑色素瘤、结直肠癌、肺癌、乳腺癌等肿瘤中,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炎症在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血管生成和肿瘤侵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肝细胞癌(HCC)是原发性肝癌中最常见的类型,而关于NLRP3炎性小体在H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仍争议不断。因此,本文就NLRP3炎性小体在HCC进展过程中的潜在影响以及在抗癌治疗中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认为NLRP3炎性小体可以作为HCC患者的有效治疗靶点。
- 余学海陈本栋刘伊敏马勇新张旭升周红才马海燕
- 甲胎蛋白疫苗在肝癌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20年
- 肝细胞癌(HCC)是世界上第五大恶性肿瘤,严重危害了人类的健康,常用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病死率仍居高不下,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提高患者生存率。甲胎蛋白(AFP)作为诊断HCC最常用的肿瘤标志物,研究表明,AFP可诱导肝癌患者自身T细胞,其免疫原性抗原表位为研究AFP肝癌疫苗提供了新思路。目前已研制出多种AFP疫苗,如树突状细胞疫苗、DNA疫苗、多肽疫苗,且已成功应用到HCC小鼠模型以及Ⅰ期/Ⅱ期临床试验中,效果明确,现对AFP肝癌疫苗的分子机制、类别以及应用前景进行讨论。
- 程里礼陈本栋赵国忠
- 关键词:甲胎蛋白疫苗免疫治疗
- 胆总管结石合并壶腹周围憩室临床特征及行ERCP发生困难插管的影响因素分析(附1920例报告)被引量:3
- 2023年
- 目的:探讨胆总管结石合并壶腹周围憩室(PAD)临床特征及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发生困难插管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7月至2017年12月我国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等15家医学中心收治的1920例行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男915例,女1005例;年龄为(63±16)岁。1920例患者中,228例合并PAD,1692例未合并PAD。观察指标:(1)胆总管结石患者临床特征。(2)胆总管结石患者行ERCP术中及术后情况。(3)胆总管结石患者行ERCP发生困难插管的影响因素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或M(Q1,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1)胆总管结石患者临床特征。合并PAD和未合并PAD胆总管结石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合并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胆总管直径,胆总管直径分类(<8 mm、8~12 mm、>12 mm),结石长径,结石数目(单发、多发)分别为(69±12)岁,(23.3±3.0)kg/m^(2),16例,(14±4)mm,11、95、122例,(12±4)mm,89、139例和(62±16)岁,(23.8±2.8)kg/m^(2),67例,(12±4)mm,159、892、641例,(10±4)mm,817、875例,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55、2.45,χ^(2)=4.54,t=-4.92,Z=4.66,t=-7.31,χ2=6.90,P<0.05)。(2)胆总管结石患者行ERCP术中及术后情况。合并PAD和未合并PAD胆总管结石患者内镜下球囊扩张长径,术中出血,出血处理(黏膜下注射、止血夹、喷雾止血、电凝止血、其他),内镜下塑料支架置入,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机械碎石,取净结石,困难插管,延迟插管,>5次插管尝试,插管时间,X射线暴露时间,手术时间分别为10.0(8.5~12.0)mm,56例,6、5、43、1、1例,52例,177例,67例,201例,74例,38例,74例,(7.4±3.1)min,(6±3)min,(46±19)min和9.0
- 岳平王震宇张雷达孙昊薛平刘威王琦张继军王雪峰王蒙邵英梅蔡开琳侯森林张锎李启勇张磊张磊朱克祥王海平孙向宇孙向宇陶杰陶杰温子龙王群伟陈本栋赵铭宁赵铭宁张若岩蒋铁民张立超张立超陈康杰朱晓亮张辉苗龙王正峰闫晓雯张凌恩王芳昭周文策周文策孟文勃
- 关键词:胆总管结石壶腹周围憩室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困难插管并发症
- 消化内镜技术在胆胰领域的应用现状被引量:4
- 2019年
- 消化内镜技术在胆胰领域的临床应用,深刻地影响着甚至颠覆了很多传统思维,从早期的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取石术、内镜下胆道内引流术到如今超声内镜(EUS)引导下感染性胰腺坏死引流清创术、胰腺假性囊肿引流术,消化内镜技术在对疾病的诊疗上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尤其是近两三年,其发展速度突飞猛进,为了让临床医生快速了解消化内镜的最新进展、最前沿技术,阐述了ERCP术后胰腺炎的预防、ERCP引导射频消融、EUS引导的胆道引流及双蘑菇头金属支架的引用。
- 程里礼唐超峰赵继航汤鑫任国坤陈本栋
- 关键词:胆道疾病胰腺疾病
- 预先吸入七氟醚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 2015年
- 目的研究预先吸入七氟醚对肝部分切除术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及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接受肝部分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七氟醚组行预先吸入七氟醚复合静脉麻醉,对照组行全凭静脉麻醉,检测2组患者血清中肝功能指标、肝脏组织中氧化应激指标和凋亡分子、外周血中免疫分子。结果缺血再灌注后2 h(T_2)、6 h(T_3),七氟醚组患者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酸脱氢酶(GLDH)、α-谷胱甘肽-S转移酶(α-GST)的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七氟醚组肝脏组织中过氧化物酶VI(Prx VI)、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丙二醛(MDA)、终末氧化蛋白产物(AOPP)以及凋亡分子Bax、Caspase-3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七氟醚组患者外周血中CD4+T细胞含量以及CD4+T细胞/CD8+T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CD8+T细胞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先吸入七氟醚能够减轻机体氧化应激反应、抑制凋亡分子表达,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提高细胞免疫功能,是肝部分切除术较好的麻醉方法。
- 李勇军闫晓琼陈本栋卜阳
- 关键词:七氟醚肝部分切除术缺血再灌注损伤免疫功能凋亡
- 胰高血糖素样肽-1及其类似物Exendin4对肝内胆管癌发生发展的作用
- 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是起源于胆管内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在肝胆外科肿瘤中发病率仅次于肝细胞癌。随着生活习惯的改变,胆管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在1974年至1994年的20...
- 陈本栋
- 关键词:肝内胆管癌胰高血糖素样肽-1
- 文献传递
- 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构建肝细胞癌铁死亡相关基因预后风险模型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基于肿瘤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探索肝细胞癌中差异表达铁死亡相关基因与肿瘤预后的关系,构建肝细胞癌患者预后风险模型。方法从TCGA数据库中下载肝细胞癌转录组和患者对应的临床数据,筛选出癌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同时结合FerrDb数据库,筛选出与肝细胞癌患者总生存期密切相关的铁死亡基因,采用Losso回归分析和Cox回归分析确认影响预后的关键基因并筛选出与预后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COX回归分析用于构建评估预后的风险评分模型,用诺莫列线图及校准曲线评价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22个铁死亡相关基因在肝细胞癌组织与正常组织中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O和KEGG分析显示,差异基因在肿瘤代谢等生物学过程显著富集(P<0.05);Lasso回归分析确认CARS1、FANCD2、SLC1A5、SLC7A11为影响预后的关键基因,成功构建基于铁死亡相关基因的预后模型,模型将所有患者分为高风险与低风险组且提示高风险组的总体生存率显著低于低分险组(P<0.05);ROC曲线显示,1年、3年和5年生存率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5、0.673和0.687;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风险评分是影响肝细胞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1.833,95%CI为1.257~2.673;P<0.05);诺莫列线图及校准曲线提示,预后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结论此研究成功构建了铁死亡相关基因的肝细胞癌预后模型,该模型可以对肝细胞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并提高肝细胞癌患者的个体化预后预测结果的准确度。
- 郝继柳科军牛一鸣唐超峰惠永峰陈本栋陈本栋
- 关键词:肝细胞癌列线图预后
- 基于多组学数据分析PUF家族基因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 2023年
- 目的 探讨PUF家族基因(PUM1、PUM2、PUM3)作为肝癌的潜在预后标志物及其可能的分子调控机制。方法 TCGA数据库分析PUM1、PUM2、PUM3在正常肝组织、癌旁组织和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差异;Kaplan-Meier曲线分析PUM1、PUM2、PUM3表达与肿瘤患者预后;c Bio Portal数据库分析PUM1、PUM2、PUM3在肝癌中的突变情况;String网站及Cytoscape软件构建PUM1、PUM2、PUM3共表达基因的蛋白互作网络;GO/KEGG对PUM1、PUM2、PUM3共表达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TIMER 2.0数据库分析PUM1、PUM2、PUM3与肿瘤免疫细胞浸润的相关性。结果 PUM1、PUM2、PUM3在肝癌组织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P均<0.001);PUM1、PUM2、PUM3阳性蛋白表达主要集中于细胞核或细胞质;PUM1表达与患者年龄、BMI及组织学分级相关(P均<0.05);PUM2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理分期相关(P均<0.05);PUM3表达与肿瘤T分期及病理分期相关(P均<0.05);PUM1、PUM2、PUM3高表达的肝癌患者预后差(P<0.05);PUMs共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RNA剪切、P53类介质对信号转导的正向调节作用、剪接体组装、转录因子复合体、钙粘蛋白(Ecadherin)结合、P53结合位点及细胞周期等通路。同时PUM1、PUM2、PUM3表达与辅助性T细胞、中枢记忆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2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水平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PUM1、PUM2、PUM3在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作为潜在的分子治疗靶点和预后评价标志物。
- 唐超峰柳科军陈本栋卜阳
- 关键词:肝细胞癌生物信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