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之锋
- 作品数:20 被引量:34H指数:4
-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基于GEO数据库探索成釉细胞瘤与牙源性角化囊肿间差异基因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探索成釉细胞瘤与牙源性角化囊肿间的差异基因,并进一步分析其功能,最终探寻成釉细胞瘤侵袭生长的机制。方法从GEO数据集下载基因芯片数据GSE38494,运用R语言中的LIMMA数据包进行成釉细胞瘤和牙源性角化囊肿间的差异基因分析。借助DAVID数据库对差异基因进行GO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STRING网站进行差异基因PPI网络构建,Cytoscape软件对其结果进行可视化,并使用MCODE插件筛选其中的关键基因。结果通过分析,我们获得了335个差异基因。GO分析表明差异基因主要影响神经元分化、细胞粘附、生物粘附、与分化有关的细胞形态发生、细胞形态发生、细胞命运锁定等生物过程;富集的细胞组成主要是细胞外区、细胞外基质、细胞外组分、蛋白质类细胞外基质、细胞外基质结构的构成、突触等;富集的分子功能主要参与碳水化合物结合、肝素结合和转录因子活性等。KEGG通路分析发现差异基因主要参与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轴突导向和癌症通路等信号通路。8个关键基因为SPARCL1、SERPINA1、ITIH2、IGFBP5、LAMB1、C3、GOLM1、FAM20A。结论利用生物信息学筛选出成釉细胞瘤和牙源性角化囊肿间的差异基因。8个关键基因有望成为两者之间鉴别诊断的新标志物,并为成釉细胞瘤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 兰天俊刘鑫陈之锋
- 关键词:成釉细胞瘤牙源性角化囊肿差异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 纳米硫化铜复合物光热治疗对舌鳞状细胞癌的体内外抑制作用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探讨BSA@CuS-PEG纳米复合物的制备、表征、功能及其对舌癌的抗肿瘤效应的作用。方法采用透射电镜,动态光散射,Zeta电位分析及紫外吸收光谱分析方法分析BSA@CuS-PEG纳米复合物的表征,利用近红外II区激发光(1064 nm)探究其光热性能,同时采用CCK-8实验评估该纳米复合物的细胞毒性,流式细胞学实验分析细胞周期分布水平。最后,构建单侧皮下荷瘤模型探究BSA@CuS-PEG纳米复合物的体内抗肿瘤作用。结果成功制备BSA@CuS-PEG纳米复合物,在0.5 W/cm^(2)功率的近红外光照射下其变化温度值(ΔT)约为30℃,具有优良的光热性能。CCK8实验表明:单纯BSA@CuS-PEG对肿瘤细胞无明显毒性;而相比于纯材料组,BSA@CuS-PEG联合近红外光照射对Cal27及SCC9舌癌细胞具有显著抑制增殖作用(P<0.001)。同时细胞周期分析显示:相比于纯材料组,BSA@CuS-PEG联合近红外光照射使Cal27及SCC9舌癌细胞更多被阻滞于G2/M期(P<0.001)。小鼠单侧皮下荷瘤模型表明:相比于生理盐水联合近红外光照射处理组,BSA@CuS-PEG联合近红外光照射发挥显著的体内抗肿瘤作用(P<0.001)。结论BSA@CuS-PEG纳米复合物具有良好的光热效应,体内外抗肿瘤效应,为舌癌原发灶无创早期诊断和非手术治疗提供一种潜在思路和手段。
- 陈栋陈之锋王邹杨雅洁蒋艳萍胡琛
- 关键词:光热治疗硫化铜舌癌纳米复合物
- hTERT诱导永生化口腔黏膜上皮细胞株的建立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转染外源性人端粒酶反转录酶(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hTERT)基因建立永生化口腔黏膜上皮(oral mucosal epithelial,OME)细胞株。方法:利用反转录病毒载体将外源性hTERT基因转入OME细胞,G418筛选出抗性细胞克隆后,进行免疫细胞化学(immunocytochemistry,ICC)鉴定细胞来源、细胞形态学观察、细胞增殖动力学研究、裸鼠成瘤实验以及hTERT基因和蛋白表达的检测。采用SPSS1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转染细胞与未转染细胞形态非常相似,均呈多边形、多角形,"铺路石"样排列;广谱角蛋白染色阳性,波丝蛋白染色阴性;未转染细胞体外培养36 d后停止生长,群体倍增数(population doublings,PDL)为9,转染细胞增殖活跃,PDL值超过80;RT-PCR和Western印迹结果均显示,hTERT在转染细胞中稳定表达,而在未转染细胞中不表达。结论:转染外源性hTERT基因的OME细胞呈稳定增殖的永生化状态。
- 陈之锋吕标郑超群胡逢春陶谦
- 关键词:口腔黏膜上皮细胞端粒酶反转录酶永生化
- 舌根部神经内分泌癌一例及文献回顾
- 研究目的:神经内分泌癌(neuroendocrine carcinoma, NEC)是来源于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恶性肿瘤,具有侵袭性强、复发率高、远处转移和临床预后差等特点,多发生于具有内分泌功能的器官和组织,最常见于肺部及...
- 陈之锋
- 关键词:神经内分泌癌口腔预后
- 文献传递
- 三维CT血管造影在颌面部动静脉畸形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图像对口腔颌面部动静脉畸形(AVMs)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8例口腔颌面部AVMs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3D-CTA对病灶形态、大小、范围、边界、骨质破坏、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的显示情况。结果8例AVMs患者5例发生在颌面部软组织,3例发生在下颌骨;3D-CTA均显示病灶为紊乱的血管团和血窦,边界清楚;一、二级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增粗、突起、扭曲;4例可见骨质吸收破坏。结论3D-CTA能准确有效地显示动静脉脉畸形的形态特点和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能提供较多的诊断信息。
- 陶谦吕标郑超群乔彬陈之锋
- 关键词: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动静脉畸形
- 基于局部灰度差异的快速自适应活动轮廓模型分割腮腺导管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研究一种基于局部灰度差异的快速自适应活动轮廓模型腮腺导管图像分割算法。方法本研究在LBF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了轮廓内外局部灰度的均值差异作为驱动演化曲线的能量项,并且将局部灰度方差差异代替λ1、λ2作为能量参数值的控制项,同时还引入两种不同邻域大小的局部相似因子,来克服图像灰度不均匀和边界模糊的影响以提高分割效率。结果该算法在分割图像时,能够根据内外局部灰度均值差异和方差差异自适应地调节演化方向、速度以及内外部区域能量所占权重,在面对复杂梯度边界区域时亦能够检测出真实边界,使演化曲线快速精确地逼近目标边界。结论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算法明显优于现有的几种分割算法,能够实现快速精确地分割腮腺导管图像并且保留图像细节。
- 邓旋兰天俊张明慧陈之锋陶谦卢振泰
- 关键词:快速自适应活动轮廓模型腮腺导管图像分割
- 用于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的注射器转接头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的注射器转接头。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注射器转接头包括:注射针头接口部件,为中空的细长管状结构,用于套接医用注射针头;以及注射器接口部件,为中空的圆柱形结构,能容纳医用注射器的注射端;...
- 陈之锋张琰殷学民
- p63蛋白在鼠口腔黏膜干细胞中的时相表达和意义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检测p63蛋白及其5种亚型在鼠口腔黏膜组织和口腔黏膜干细胞分化前后的表达特点,探讨p63作为口腔黏膜干细胞标记的可能。方法:以鼠抗人/鼠p63蛋白和兔抗人/鼠Oct-4蛋白为一抗,分别采用免疫细胞荧光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p63蛋白在口腔黏膜上皮干细胞克隆、鼠上腭黏膜以及Oct-4在鼠腭黏膜中的表达情况;采用RT-PCR法检测口腔黏膜干细胞在培养5d和14d时,p63蛋白5种亚型的时相表达及变化特点。结果:免疫荧光显微镜观察,培养细胞胞核中发出p63蛋白的绿色荧光和DAPI蓝色荧光。免疫组化显示,p63蛋白主要表达在鼠腭黏膜基底层并部分表达于棘层,但Oct-4只表达于基底层。RT-PCR显示,细胞在培养5d时,表达p63蛋白的TA、ΔN、α和β亚型,不表达γ亚型;在培养14d时,表达p63蛋白的TA和γ亚型,不表达ΔN、α和β亚型。结论:p63蛋白可在口腔黏膜干细胞和次分化细胞中表达,单独标记尚不足以精确示踪口腔黏膜干细胞,但是其亚型ΔNp63α和(或)ΔNp63β可能是口腔黏膜干细胞的特异性标记。
- 陶谦乔彬贺宝霞吕标郑超群陈之锋
- 关键词:P63蛋白OCT-4亚型分布
- 苹果多酚诱导ACC-M细胞凋亡及caspase-3表达的实验研究
- 2011年
- 目的:探讨苹果多酚体外诱导人腺样囊性癌ACC-M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MTT法、流式细胞术观察不同浓度苹果多酚对ACC-M细胞凋亡的影响;RT-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苹果多酚作用下ACC-M细胞caspase-3 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应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着苹果多酚浓度的增加,ACC-M细胞凋亡增多(Ρ<0.05),ACC-M细胞中caspase-3 mRNA和蛋白表达量增加(Ρ<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苹果多酚可体外诱导ACC-M细胞凋亡,激活caspase-3基因mRNA及蛋白的表达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 郑超群唐海阔吕标陈之锋陶谦
- 关键词:苹果多酚ACC-M细胞CASPASE-3凋亡
- 17例涎腺淋巴上皮癌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10
- 2013年
- 目的:涎腺淋巴上皮癌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本文主要探讨涎腺淋巴上皮癌的发病情况、病理特点及其诊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2年间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就诊的17例涎腺淋巴上皮癌患者,分析其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对预后的影响。结果:17例中,男10例,女7例;Ⅱ、Ⅲ、Ⅳ期患者分别为7(41.2%)、4(23.5%)、6(35.3%)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2.56年,随访12例患者情况稳定;5例患者分别在术后3年内出现局部复发和(或)远处转移,其中4例已死亡。结论:涎腺淋巴上皮癌是头颈部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之一,好发于腮腺及下颌下腺。治疗应行原发灶扩大切除及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并结合放化疗以提高疗效。
- 殷学民徐国翔张磊涛陈之锋陈之锋刘啸
- 关键词:涎腺肿瘤淋巴上皮癌未分化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