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闫亚平

作品数:21 被引量:89H指数:6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前期研究专项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8篇语言文字
  • 2篇政治法律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修辞
  • 4篇问句
  • 4篇附加问句
  • 3篇构式
  • 2篇代词
  • 2篇语篇
  • 2篇语言
  • 2篇语义
  • 2篇人称代词
  • 2篇句法
  • 2篇话语
  • 2篇感知
  • 1篇大学生
  • 1篇代偿
  • 1篇代偿机制
  • 1篇当代大学生
  • 1篇第三人称代词
  • 1篇调查及对策
  • 1篇动因
  • 1篇动因探究

机构

  • 21篇复旦大学
  • 1篇郑州升达经贸...
  • 1篇华北水利水电...

作者

  • 21篇闫亚平
  • 1篇李湘

传媒

  • 2篇修辞学习
  • 1篇语言教学与研...
  • 1篇汉语学习
  • 1篇语文研究
  • 1篇新闻爱好者
  • 1篇内江师范学院...
  • 1篇北京化工大学...
  • 1篇华北水利水电...
  • 1篇怀化学院学报
  • 1篇西南科技大学...
  • 1篇绵阳师范学院...
  • 1篇重庆师范大学...
  • 1篇湖南人文科技...
  • 1篇海南师范大学...
  • 1篇当代修辞学
  • 1篇成都师范学院...
  • 1篇重庆第二师范...
  • 1篇江西科技师范...
  • 1篇现代教育科学

年份

  • 1篇2021
  • 4篇2016
  • 4篇2015
  • 6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批评话语分析视角看“我们”一词的所指规律被引量:1
2014年
不同的语境中"我们"一词的所指会有不同的范围。按照是否包括交际双方,可分为包括性用法和排他性用法。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为"我们"的包括性用法,什么情况下又为"我们"的排他性用法呢?通过大量实例分析,发现"我们"的所指规律和人与人之间的权势、等同关系具有紧密的联系。可见,从批评话语分析视角可以更好地透视人称代词的所指规律。
闫亚平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
构式视角下看“X+N/NP+了”中“N/NP”述谓义的获得
2016年
"X+N/NP+了"结构因其特殊性而备受学界关注,并一度成为争论的焦点。而焦点中的焦点当数"N/NP"成分是否具有述谓义以及如何获得了述谓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借鉴构式语法相关理论对"X+N/NP+了"构式中"N/NP"述谓义的获得进行新的解读发现,"X+N/NP+了"构式中"N/NP"述谓义的获得是由构式义,即"由非N/NP到N/NP的实现义",和词项"了"及其自身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果。
闫亚平
关键词:构式
“数+量+动”结构的名词性及其生成机制被引量:3
2014年
借鉴构式语法理论对"数+量+动"结构进行分析。在典型构式"数+量+名"的基础上形成的"数+量+X"构式,其构式义有三项内容,即1、"数+量"对"X"进行计量;2、构式整体上是名词性的,且这种名词性不随其内部成分的变化而变化;3、X位置上的词语在该构式的层面上表现为名词性,而在语义层面上这个位置上的词语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形容词等。因此,"数+量+动"作为非典型构式,是典型构式"数+量+名"的继承和引申,其"动词"及整个结构的名词性是"数+量+X"这一构式赋予的,是一定认知机制制导下构式压制的结果。
闫亚平
关键词:名词性构式压制
汉英第三人称代词使用差异成因探究被引量:1
2016年
学界早已注意到汉英在第三人称代词使用上的差异,并提出了一定的理论解释。事实上,汉英在第三人称代词使用上的差异实为汉英在语篇回指衔接手段上差异之表现。而之所以在语篇回指衔接手段上存在差异,其根源在于语言的自我代偿机制。因此,汉英在第三人称代词使用上的差异,正是语言自我代偿机制制约和调适的结果。
闫亚平
关键词:第三人称代词语篇衔接
汉语词序的动因探究——以“上下”和“阴阳”为例
2013年
语言符号的听觉属性决定了语言的线性原则,引起了符号的顺序问题。于是,就此深入探讨汉语中反义语素相连而构成的固定词序所蕴藏的深层次动因。以"上下"为代表的一类词属于空间范畴,有其经验的基础;而以"阴阳"为代表的一类词则更多地打上了文化的印迹。因此,"上下"和"阴阳"中语素排列的顺序就分别代表了人类的两种宇宙观:崇阳抑阴和重阴轻阳。此外,由于"前阳后阴"思想的影响导致反义语素在使用中的种种不对称和正反问句中肯定、否定成分的不可互换。
闫亚平
外来文化对词语象征义的影响——以颜色词黄、红、绿为例被引量:13
2005年
本文以“文化限定词”颜色词黄色、红色、绿色为例具体探讨了外来文化对词的象征义的影响、影响的方式、影响的原因。
闫亚平
关键词:象征义外来文化颜色词词语限定词
从体制机制角度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之实施被引量:1
2014年
体制机制创新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前提、基础、根本途径与动力。因此,我们要沿着创新组织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创新保障体制的思路,改革、完善和创新相关体制机制,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闫亚平
新时代河南形象传播话语体系建设研究被引量:8
2021年
加强新时代背景下河南省形象传播的话语体系建设,首先,要以国内外主流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为依托,构建新时代河南形象特色传播话语体系;其次,要深入挖掘和讲述中原人文精神,构建新时代河南人形象传播话语体系;再次,以“翻译河南”系列工程为抓手,以“讲好河南故事”为内容,构建河南海内外融通的国际形象传播话语体系;最后,提升政府突发危机事件的话语应对和应急语言服务能力,传递新时代河南省政府良好形象。
党兰玲闫亚平
关键词:话语体系
现代汉语附加问句的句法形式与语用功能被引量:6
2015年
文章认为,作为一种对话中高频使用的句式,现代汉语附加问句显示出明显的"人际沟通互动功能"和"语篇连贯功能"。其中前者的具体表现为求取核实、认同,希求应允,调节表述力度,后者的具体表现为启动话轮,润滑话轮,自然而巧妙地引进第三方。同时,根据数据统计分析,文章认为现代汉语附加问句的语用功能会随着附加问句中"表疑部分"之前句子的语义类型、"表疑部分"中X的语义性质以及发话人的性别和地位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闫亚平
关键词:附加问句句法形式语篇连贯功能
“一+量”的主观化走向及其语义基础被引量:9
2016年
"一+量"结构的基本作用在于准确、客观地表达事物、性状、动作的个体量。这时,"一"和"量"在句法组合上表现为自由形式。而在汉语尤其是现代汉语中,一部分"一+量"结构却并不在客观计量,而是用来凸显说话人主观上的感受、态度、评价和意图等,并且由客观意义转变为主观意义,在句法组合上也由自由形式转变为黏着形式。可见,"一+量"在使用过程中发生了主观化演变。从现代汉语共时平面看,"一+量"的主观化走向主要演变为"主观量标记"、"主观评价标记"和"感知强化标记"。而"一"和"量"的语义引申或虚化、使用独特类型的"量"、"一+量"处于非常规位置、"一+量"的构式化等为"一+量"的主观化演变奠定了坚实的语义基础。
闫亚平
关键词:主观化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