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闫丽珍

作品数:19 被引量:398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经济管理
  • 7篇农业科学
  • 2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7篇玉米
  • 5篇资源流动
  • 3篇养畜
  • 3篇秸秆
  • 3篇秸秆燃料
  • 3篇秸秆养畜
  • 3篇秸秆资源
  • 2篇虚拟资源
  • 2篇影响因素
  • 2篇玉米生产
  • 2篇中国玉米
  • 2篇生态足迹
  • 2篇生物质
  • 2篇生物质能
  • 2篇太湖
  • 2篇太湖流域
  • 2篇资源科学
  • 2篇资源评价
  • 2篇作物秸秆
  • 2篇流域

机构

  • 18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8篇闫丽珍
  • 15篇成升魁
  • 15篇闵庆文
  • 3篇范存会
  • 2篇石敏俊
  • 1篇焦雯珺
  • 1篇刘爱民
  • 1篇王磊
  • 1篇卢佳

传媒

  • 2篇资源科学
  • 2篇自然资源学报
  • 2篇中国自然资源...
  • 1篇农业技术经济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中国人口·资...
  • 1篇中国农村经济
  • 1篇矿业研究与开...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资源开发与市...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7
  • 5篇2006
  • 3篇2005
  • 5篇2004
  • 1篇2003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我国农村生活能源利用与生物质能开发
能源关系到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能源的现代化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环节.当前,我国农村生活能源消费增长速度慢,能源消费结构滞后,未来随着经济发展,农村生活能源消费具有巨大的增长空间.我国现阶段农村生活...
闫丽珍闵庆文成升魁
关键词:农村生活能源生物质能沼气秸秆气化
文献传递
玉米南运的虚拟耕地资源流动及其影响分析被引量:29
2006年
粮食贸易所隐含的虚拟资源流动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提出的,除供需配置和流域配置之外的另一种重要的粮食和农业资源配置形式.本文借鉴“虚拟资源”的概念和方法,分析了中国玉米“北粮南运”的虚拟耕地资源流动,并重点分析了其对于区域耕地资源配置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每年从北方运往南方的玉米将近4×10^7t,相当于向南方调运了(5.9~9.5)×10^6hm^2)的虚拟耕地.作为主要调出区,东北地区资源优势明显,玉米流动的资源配置方式较为合理,华北地区的优势则不明显,资源配置欠合理.虽然虚拟耕地资源流动满足中国南方地区的粮食需求,却承担着巨大的经济、生态、社会公平代价.Tony Allan提出的虚拟资源贸易是具有利益倾向性的,为了弥补虚拟耕地调出区的损失,有必要合理配置耕地资源,给予中国耕地资源流出区一定补助,对耕地资源给予补偿,并将耕地资源和土地资源纳入统一的核算模式中.
闫丽珍成升魁闵庆文
关键词:北粮南运虚拟资源
从静态的断面分析到动态的过程评价——兼论资源流动的研究内容与方法被引量:49
2005年
论文在简要回顾我国资源科学发展阶段及其特点的基础上,从生态学思想对资源科学研究的影响出发,认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资源开发利用过程及其效应问题将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资源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和方向。只有深入研究资源在经济社会系统中的生命周期,才能清楚认识资源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关系机理,才能为国家或区域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更加科学的理论依据。据此,提出了资源流动的概念,阐述了资源流动的内涵与研究方法,并以木材资源、玉米资源为例进行了说明。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资源科学仍然处于一种静态的状态研究阶段,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资源开发利用为目的的资源认识和资源评价研究,和以协调人—资源关系为目的的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现代资源科学吸收了生态学、特别是生态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将资源视为由不同学科、不同区域、不同部门的网式结构和从开发利用到最终消费的链式结构的复合系统,通过资源流动分析,将有助于揭示资源开发利用及其效应的动态过程机制。
成升魁闵庆文闫丽珍
关键词:资源科学资源评价资源流动
退耕还林中“经济林”和“生态林”的概念和比例问题被引量:16
2004年
剖析了“经济林”和“生态林”在森林学和退耕还林政策中的不同含义 ,在总结不同学者认识的基础上 ,结合对西北退耕还林地区以及安徽砀山县的考察 ,讨论了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所规定的“经济林”和“生态林”的比例问题。分析表明 :我国在森林学和国家退耕还林政策中的经济林、生态林的概念 ,需要进一步明确 ;退耕还林政策中的生态林与经济林比例一刀切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许多地区的实践经验表明 ,种植经济林同样可以兼顾生态和经济社会效益的提高 ,并有利于退耕还林工作的持续实施。因此 ,应当在条件允许的地方 ,适当扩大经济林的比例 ,并力图通过经济林的发展 ,在确保生态效益提高的同时 ,达到促进农民经济增收和社会稳定的目的。
闫丽珍闵庆文
关键词:退耕还林生态建设经济林生态林
安徽省蒙城县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2
2006年
通过实地农户调查分析、评价安徽省蒙城县的秸秆利用现状。蒙城县作物秸秆利用率很高,主要用于饲料和燃料,秸秆利用方式虽“合理却非有效(低效)”,没有充分发挥秸秆营养和能量效率的传统利用方式仍是目前农户采用的主要方式。增加收入,利用剩余劳动时间,养牛市场带动是造成目前利用现状的几个最主要主客观因素。强化市场带动作用,改善土地流通政策环境,扩大经营规模,推广应用新技术是今后秸秆利用应重视解决的问题。
闫丽珍成升魁闵庆文
关键词:秸秆资源秸秆养畜秸秆燃料秸秆还田
基于生态足迹方法的玉米-味精生态农业及产业系统分析被引量:8
2006年
为了提高生态产业研究结果的可比性,以味精产业为例,用生态足迹方法分析了产业过程涉及不同子系统的资源利用和环境污染情况。味精生产由三个子系统构成,玉米生产、淀粉生产和味精生产。计算结果表明,从玉米到味精的生产过程也是生态足迹延长的过程,其中玉米生态足迹占用面积最大,主要是因为耕地和水资源占用大;生态足迹的延长伴随着足迹效益的增加,意味着延长产业链条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系统的间接能源生态足迹较大,因此应重点考虑降低间接能源的能耗;味精生产系统的能耗最高,空气和水体环境污染最为严重。研究表明,生态足迹是一种很好的衡量复合生态产业不同子系统资源利用和环境污染状况的方法。
闫丽珍成升魁闵庆文
关键词:生态足迹味精生产资源效率玉米
中国农村生活能源利用与生物质能开发被引量:86
2005年
能源关系到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能源的现代化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环节。当前,我国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水平增长缓慢,能源消费结构滞后。消费特征表现为水平低、品位差;能源浪费严重;不合理的能源利用方式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未来农村生活能源消费具有巨大的增长空间。生物质能是我国农村生活用能的主要组成部分,开发生物质能的现代化利用方式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态环境、缓解国家能源需求压力,因此应大力推广。目前我国生物质能的现代化利用方式已经走向成熟阶段,但仍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认为,应该从能源政策与资金保障、建立并完善生物质资源市场、提高生物质能源转化技术等3个方面促进农村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
闫丽珍闵庆文成升魁
关键词:经济发展能源消费农民生活水平生物质能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模式研究进展被引量:19
2006年
诸多学者分别从资源角度和城市角度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转型模式进行了研究,但从资源角度的研究没有对“城市”这个要素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从“城市”角度的研究虽然较多地考虑了“城市”要素对产业转型的作用,但对产业转型模式的研究思路尚需拓宽。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闫丽珍闵庆文成升魁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
太湖流域稻麦轮作系统实际施氮量及其多重效应——基于农户调研的实证分析被引量:4
2011年
研究运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在常州市武进区开展农户问卷调查,并利用统计软件对问卷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到主要结论如下:①太湖流域稻麦轮作系统稻季平均施氮量为310.91 kg.hm-2,麦季平均施氮量为202.18 kg.hm-2,一年两季作物平均施氮量为513.09 kg.hm-2,氮肥过量施用现象主要存在于稻季;②施氮肥对水稻和冬小麦都具有较好的增产作用,但是当施氮量达到一定值后,水稻和冬小麦的产量、氮素累积量、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吸收利用率都出现下降的趋势;③太湖流域稻麦轮作系统土地氮剩余量和面源氮排放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持续增加,在目前的氮肥施入水平下一年两季作物的氮素流失量约为41.26 kg.hm-2。
焦雯珺闵庆文成升魁卢佳闫丽珍
关键词:稻麦轮作施氮量太湖流域
太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及控制研究进展被引量:89
2010年
太湖及其流域的水环境质量呈现严重恶化趋势,农业面源污染是太湖流域水体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论文通过文献分析,总结了太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因素、相应的治理措施以及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特点。结果表明:①虽然太湖流域典型区域的面源污染影响及排污系数的研究较多,但是着眼于太湖流域整体的农业面源污染负荷总量的研究并没有明确答案;②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技术研究较多,但将这些自然科学成果应用到实际的管理实践中的政策研究较少;③对农田面源污染的研究较多,对畜禽渔业养殖废弃物处理的研究比较薄弱,并且两者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进行研究;④虽然已经有了一些关于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管理的讨论,但缺乏管理实施标准的研究;⑤围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主要手段都与农户行为有关,例如土地利用方式、耕作方式等,但现在很少有从环境污染主体即农户行为的角度去研究如何减少环境污染。
闫丽珍石敏俊王磊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控制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