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进

作品数:13 被引量:175H指数:8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经济管理

主题

  • 3篇城镇化
  • 2篇实证
  • 2篇实证研究
  • 2篇碳排放
  • 2篇协调发展
  • 2篇技术进步
  • 2篇工业化
  • 2篇
  • 1篇低碳
  • 1篇低碳经济背景
  • 1篇动态面板
  • 1篇隐含碳排放
  • 1篇制造业
  • 1篇制造业转移
  • 1篇中介
  • 1篇中介效应
  • 1篇弱质
  • 1篇弱质性
  • 1篇渗透度
  • 1篇省级数据

机构

  • 12篇东南大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作者

  • 12篇徐盈之
  • 12篇郭进
  • 2篇王书斌
  • 1篇周秀丽
  • 1篇王美昌
  • 1篇王进
  • 1篇杨英超

传媒

  • 2篇科学学与科学...
  • 1篇中国科技论坛
  • 1篇软科学
  • 1篇中国人口·资...
  • 1篇财贸经济
  • 1篇国际贸易问题
  • 1篇经济评论
  • 1篇财经研究
  • 1篇东北大学学报...
  • 1篇经济学动态
  • 1篇山西财经大学...

年份

  • 3篇2016
  • 6篇2015
  • 3篇2014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企业异质性视角下产业集群与企业业绩增长被引量:2
2015年
产业集群对企业业绩增长的影响具有两面性,而集聚正(负)外部性对企业业绩增长的作用效果会受到企业自身因素的影响。基于企业异质性视角,运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实证检验了产业集群对异质企业业绩增长的影响,并应用分位数回归法,考察了产业集群对异质企业业绩增长的影响随企业业绩增长率的变化趋势。结果发现,总体上,企业业绩增长明显受益于MAR外部性与Jacobs外部性;企业资本深化度与本土根植性水平越高,MAR外部性与Jacobs外部性对企业业绩增长率的促进效果越明显;随着企业业绩增长率的提升,MAR外部性与Jacobs外部性对于高资本深化度与强本土根植性企业业绩增长的促进效果呈现出增强的趋势;低业绩增长率企业的资本深化度越高其拥塞效应越显著。
王书斌徐盈之郭进
关键词:产业集群企业异质性
FDI区位变迁与制造业区际转移——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被引量:7
2014年
本文通过建立制造业区际转移动态面板模型,依此对FDI区位变迁与中国制造业区际转移的相关关系、作用效果、地区差异性和行业差异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FDI区位变迁和中国制造业区际转移均呈现出"东出西进"和"就近转移"两种趋势;从全国层面来看,FDI区位变迁是影响中国制造业区际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区域层面来看,FDI区位变迁对中国东部地区的制造业规模具有扩散作用,对中西部地区的制造业规模具有集聚作用,且在中部地区的集聚作用更强;从行业层面来看,FDI区位变迁对于促进大部分制造业行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食品饮料加工制造业和造纸及纸制品业向东中部地区转移、医药制造业向东部地区转移具有显著影响。
郭进徐盈之王书斌
关键词:制造业转移
环境规制对碳减排的作用路径及效应——基于中国省级数据的实证分析被引量:65
2015年
中国作为碳排放大国,如何实现碳减排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采用2000—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通过中介效应法分析环境规制对碳排放的作用路径,得出环境规制对碳排放不仅存在直接作用效应,还会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这一路径间接地影响碳排放。在此基础上,采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实证分析环境规制下产业结构调整对碳排放作用效应的区域异质性以及地方政府晋升锦标赛对产业结构调整的碳减排效应影响。结果表明:环境规制水平越高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碳减排效应越显著;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作为门槛,得到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效应与碳排放量呈倒"U"型;以FDI作为门槛,得到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效应与碳排放量呈"N"型。据此对我国利用环境规制实现碳减排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徐盈之杨英超郭进
关键词:环境规制碳排放中介效应门槛回归
城镇化扭曲与服务业滞后:机理与实证研究被引量:9
2015年
现有关于中国服务业滞后的研究多基于经济活动视角,未能充分重视社会结构方面的因素。文章从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两个方面分析了服务业滞后的现实依据,并基于城镇化扭曲视角,论证和分析了城镇化扭曲对服务业滞后的作用机理和影响效应。研究指出:扭曲的城镇化会通过增加低技能的劳动力供给、扩大土地财政规模和降低城镇创新活力来加剧生产性服务业的滞后状况,通过增加低技能的劳动力供给、扩大土地财政规模和抑制城镇消费潜力来加剧生活性服务业的滞后状况。同时,全球价值链地位可以调节城镇化扭曲对生产性服务业滞后和生活性服务业滞后的影响效应。据此,文章从矫正城镇化扭曲入手,对如何推动服务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了对策建议。
郭进徐盈之
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家碳排放责任比较研究被引量:20
2014年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对国际贸易中隐含碳排放的研究是科学界定各国碳排放责任的基础。本文通过构建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对包括中国在内的25个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的隐含碳排放进行了测算,同时基于"生产者消费者共担"原则对各国的碳排放责任进行了核算,并将其与"生产者负担"原则下各国的碳排放责任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各国的碳排放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共担原则对各国碳排放责任的界定更加公平和有效;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中生产者责任最大和消费者责任位居第二的国家,然而中国的生产者责任是美国生产者责任的1.4倍,消费者责任却只有美国消费者责任的十分之一;中国和美国分别是"生产者负担"原则和共担原则下碳排放责任最大的国家,同时中国也是共担原则下碳排放责任减少幅度最大的国家。资源禀赋状况、经济发展阶段以及贸易结构特征是导致我国的碳排放责任呈现上述特征的主要原因。本文据此对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碳排放责任的界定以及如何减少我国的碳排放量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徐盈之郭进
关键词:隐含碳排放
能源消费、贸易开放与经济增长被引量:18
2014年
本文采用中国1995-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加工贸易额对贸易开放度进行修正,引入一步SYS-GMM动态面板模型,考察了中国能源消费、贸易开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和地区差异性。研究发现:能源消费和贸易开放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在扣除了加工贸易量进行修正后,贸易开放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提升;贸易开放与能源消费交叉项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负向作用,即贸易开放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而间接地制约了能源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能源消费和贸易开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中国东中西部之间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性,具体而言,能源消费对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贸易开放对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在中西部地区的促进作用却不显著。最后,本文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徐盈之郭进王进
关键词:能源消费贸易开放经济增长动态面板
碳税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基于分位数回归的实证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以碳税的征收如何最大限度地兼顾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出发点,通过分位数回归方法,考察了开征碳税对全国及东中西和东北四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就全国而言,征收碳税将显著地降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且其影响效应在条件分布的不同位置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扩大人力资本规模、促进区域贸易往来能够削弱开征碳税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负面影响;开征碳税对东部和东北地区的经济协调发展存在负面影响,且在东北地区的负面影响最为明显,而对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作用效果则恰好相反。据此,从实施阶段性、差异化碳税税率等角度提出对策建议。
徐盈之郭进周秀丽
关键词:碳税区域经济分位数回归
工业化弱质:基于城镇化扭曲视角的解释被引量:3
2015年
基于城镇化扭曲视角,论证和分析了城镇化扭曲对工业化弱质的作用机制和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扭曲的城镇化可以通过增加廉价低技能的劳动力供给、诱惑地方政府干预工业企业发展、降低工业企业的创新活力来加剧工业化的弱质性。人力资本可以弱化城镇化扭曲对工业化弱质的影响效应,而工业产能过剩和工业制成品出口则产生加剧作用。同时,在不同的地理区位和行政区划分下,城镇化扭曲对工业化弱质的影响效应还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
郭进徐盈之
关键词:城镇化工业化弱质性
基于技术进步视角的我国碳锁定与碳解锁路径研究被引量:13
2015年
本文基于技术进步视角,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和PLS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分别对我国的碳锁定状况和碳解锁技术路径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从1995—2009年,我国的碳锁定形势得到了较大改善,大部分产业部门从部门内和部门间两个层面实现了较大程度的碳解锁;增加科技活动资金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以及改善科技活动环境都会推动我国技术进步,进而实现我国的碳解锁,其中改善科技活动环境产生的碳解锁效应最大;虽然技术进步本身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碳解锁效应,但技术进步主要依靠优化我国的能源消耗状况和产业结构状况来间接地产生更大的碳解锁效应。
郭进徐盈之
关键词:技术进步
金融外部性、技术外部性与中国城市群建设被引量:9
2016年
本文以我国五大国家重点建设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对其金融外部性和技术外部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论指出,城市群的金融外部性表现为资本要素的跨城市配置,技术外部性表现为科学技术的城市间扩散。当前阶段,影响我国城市群金融外部性的关键因素是市场规模,其内在机理可以从产业分工细化、规模化生产和交易成本降低等方面进行解释;影响技术外部性的关键因素是经济密度,其内在机理可以从创新要素集聚、创新氛围形成和区域创新发展等方面进行解释。然而,在我国城市群中,资本要素的跨城市配置并未呈现出向更高劳动生产率城市转移的明象,科技活动的城市间扩散也未能达到提升城市群技术水平的目的。同时,核心城市与非核心城市在金融外部性方面并未呈现出普遍的差异性,但在技术外部性方面却呈现出了复杂的显著性差异。
郭进徐盈之王美昌
关键词:城市群金融外部性技术外部性集聚经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