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华春

作品数:12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艺术
  • 4篇文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3篇艺术
  • 3篇文化
  • 2篇影视
  • 2篇影视艺术
  • 2篇影像
  • 2篇文学
  • 2篇红楼
  • 2篇红楼梦
  • 2篇《红楼梦》
  • 1篇当代社会
  • 1篇电影
  • 1篇雕龙
  • 1篇叙事
  • 1篇臆说
  • 1篇意识形态
  • 1篇影像世界
  • 1篇语境
  • 1篇造型艺术
  • 1篇知音
  • 1篇中国文化

机构

  • 12篇哈尔滨师范大...
  • 2篇黑龙江省社会...
  • 1篇黑龙江大学

作者

  • 12篇郭华春
  • 2篇许隽超
  • 2篇王超

传媒

  • 4篇艺术教育
  • 2篇西伯利亚研究
  • 2篇红楼梦学刊
  • 1篇学术交流
  • 1篇黑龙江社会科...
  • 1篇北方论丛
  • 1篇新闻大学

年份

  • 3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06
  • 1篇2000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文心雕龙·知音》篇主旨臆说被引量:1
2006年
《文心雕龙·知音》篇体现了刘勰对于文学活动中读者这一环节的思考。一般读者在解读文学作品时会有很多局限性,原因在于“知多偏好,人莫圆该”。而理想的读者应该与作者心灵相契,发现作者的创作意图。这对于客观准确的解读作品有积极意义,但要还原作者的意图又是不可能的。因此,作品的客观价值与读者欣赏的主观性之间就存在着深刻的矛盾,而这种矛盾充分展现在《知音》篇的主旨之中。
郭华春
关键词:知音偏好
浅论影视艺术中的现实与真实被引量:1
2016年
影视艺术中的现实可以分为形象体系的现实和物质形态的现实,每一种现实都有多个层面。因此,影像世界的真实也有多个层面。纪录派"物质现实的复原"的观点对理解今天的影视艺术仍具有启发意义,因为影视艺术具有真实展现现实世界的可能性。文章分析了影视艺术形象体系和物质形态的"现实",并对影视艺术中的"真实"做了阐述。
郭华春
关键词:影视艺术
未完成的对话——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再探
2011年
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强调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对话性,并认为其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具有独立于作者的思想。这种理论间接受到了形式主义艺术观的影响,但归根到底源于巴赫金一以贯之的对话性世界观。在分析作者与作品中人物的关系时,这种观点并不合理。
郭华春王超
关键词:巴赫金复调小说文学理论
黑龙江省第八次《红楼梦》学术研讨会综述
2000年
许隽超郭华春
关键词:《红楼梦》红学文本中文系中国文化
全文增补中
当代社会文化语境下主流媒体提高影响力的途径被引量:2
2015年
提高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对主流媒体的认定既要遵循影响力标准,也要遵循政治标准。不同标准之下主流媒体的内在特点也有着很大差别。在当代社会语境下,主流媒体要想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就必须重视各种文化因素的影响。从外在因素上说,主流媒体应该适应不断变化的文化生活方式;从内在因素上说,主流媒体应该重视自身职业操守、思想个性和传播方式的创新。
郭华春
关键词:主流媒体当代社会公信力传播力
意义的求索与诗人之死被引量:1
2011年
诗人自杀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现象,精神分析学派认为艺术家可以通过"升华能力"来缓解心理能量积聚所带来的压力,而一旦艺术的补偿功能无法继续发挥作用,艺术家就有走向自我毁灭的可能。然而,伟大的诗人一定是赋予世界以意义的人,他们是意义的创造者,同时和自己的创造物又是一种融合无间的关系。因此,诗人之死首先是意义之死,诗人通过死亡把自己留在贫乏时代来临之前,用毁灭完成了最后的杰作。
郭华春
关键词:文化现象
《红楼梦》“两个世界”说再探讨被引量:2
2014年
余英时先生的"两个世界"说认为,《红楼梦》中存在着两个对立的世界:作为理想净土的大观园和大观园以外的现实世界。来自现实世界的力量不断摧毁理想世界是曹雪芹见到的最大悲剧。"两个世界"说虽然深刻揭示了作品的内在结构,却把完整、统一《红楼梦》艺术世界人为地进行割裂,因而不能真正发掘作品的理想性;这一理论为了证明大观园是一个理想世界,对其中的"浊"与"恶"多方回护;由于执着于大观园作为独立世界的意义,而忽略了它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与环境的重要作用。
郭华春许隽超
关键词:理想性
影像世界幻觉性的根源与特征被引量:1
2016年
幻觉性是影像世界的重要特征,对它的深入理解应从造型艺术和戏剧艺术等方面追溯其来源。影视艺术从戏剧艺术中获得了"借幻传真"的特性,从造型艺术中获得了"以假作真"的特性,并将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文章探讨了影像世界幻觉性的根源与特征,以期为影视艺术的发展提供助推的力量。
郭华春
关键词:影像造型艺术戏剧艺术幻觉
浅论电影艺术的本体论与体用观被引量:1
2015年
本体论是西方哲学体系中探讨本原问题的学说,并不适用于电影艺术的理论建构,作者认为,应以更具包容性的体用观代之。电影艺术的本体为动态的影像,而其功用则为叙事活动。文章指出,相较于传统艺术理论的本质观,体用观更符合电影艺术不断变化的特点。
郭华春
关键词:本体论体用观影像叙事
略论别林斯基文学批评中的文化反思
2013年
别林斯基是19世纪俄国最重要的文学批评家。他在文学批评中,对俄国文化的历史形态、现实状况和未来命运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别林斯基对俄国文化的反思是建立在两个前提之上的:一是彼得一世改革是俄国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分水岭,改革之后的俄国社会处于一种分裂状态;二是俄国新文化的创造者是社会的上层,尤其是与上层密切相关的知识阶层,他们代表了俄国文化的现实面貌和发展方向。因此,俄国的民族性呈现出不确定的特点;成长中的俄罗斯文化必然是多面性的文化;民族传统和欧洲影响共同构成完整的俄罗斯灵魂。
郭华春王超
关键词:别林斯基文学文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