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勇丽
- 作品数:10 被引量:12H指数:2
-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西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不同液体对脓毒性休克大鼠早期复苏效果比较
- 目的比较不同液体对脓毒性休克的早期复苏效果方法 72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9个小组。(1)正常对照组(n=8);(2)脓毒性休克组(n=8),通过颈外静脉注射内毒素(10mg.kg~(-1))建造脓毒性休克大鼠模型,...
- 王随力韦丹邓勇丽钟京梓
- 不同液体对脓毒性休克早期大鼠复苏效果的观察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液体用于脓毒性休克早期大鼠复苏,比较其复苏成功率及所用时间、重要脏器心脏和肺脏的病理改变,了解各复苏液的效果。方法:72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9组。(1)正常对照组(n=8);(2)脓毒性休克早期组(n=8),通过颈外静脉注射内毒素(10mg·kg-1)建造脓毒性休克早期大鼠模型,不予任何干预。(3)干预组(n=56),又分为7个亚组,每组n=8:生理盐水组、低分子右旋糖酐组、人血清蛋白组、生理盐水+低分子右旋糖酐组、生理盐水+人血清蛋白组、生理盐水+低分子右旋糖酐+人血清蛋白组(混合组)、低分子右旋糖酐+人血清蛋白组(胶体混合组)。造模成功后分别给予上述不同的液体复苏。结果:复苏成功率及复苏时间比较:生理盐水组和混合组复苏成功率最高,分别为87.50%和83.33%;人血清蛋白组和低分子右旋糖酐组效果最差,其复苏成功率分别为16.67%和25.00%,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理盐水组需要的平均时间最短[(18.50±8.85)min],而低分子右旋糖酐组、人血清蛋白组及低分子右旋糖酐+人血清蛋白组复苏所需的时间相对较长,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及电镜下心脏、肺脏组织病理改变:脓毒性休克早期组病理改变最明显;各液体复苏干预组中,生理盐水组效果最好,其次是生理盐水+人血清蛋白组、生理盐水+低分子右旋糖酐组,而单纯胶体(人血清蛋白、低分子右旋糖酐)及胶体混合组效果最差。结论:脓毒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首选生理盐水,如生理盐水复苏效果不理想,可考虑联合人血清蛋白等胶体进行液体复苏。
- 邓勇丽韦丹王随力李眉
- 关键词:脓毒性休克病理改变
- 儿童脓毒性休克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 总结脓毒性休克的临床特征,探讨脓毒性休克死亡危险因素,以利于临床上对该病的早期认识,提高脓毒性休克抢救成功率.对83例确诊脓毒性休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儿年龄、性别、临床表现、血常规、肝功能、动脉血气分析,C反应蛋...
- 邓勇丽韦丹
- 儿童单纯大型室间隔缺损开胸手术年龄选择与风险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探讨儿童单纯大型室间隔缺损开胸手术年龄选择与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06~2017-05收治的184例单纯大型室间隔缺损体外循环下开胸修补术患儿的临床资料,按手术年龄分为三组(婴儿组36例、幼儿组34例、年长儿组114例),比较三组患儿的临床特征、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结果三组患者在性别构成、诊断年龄、室间隔缺损大小及死亡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年龄越小,术前反复肺炎、肺动脉高压、心力衰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越高(P<0.05),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及术后住ICU时间越长(均P<0.05)。婴儿组营养不良发生率、术前ICU住院率较幼儿组及年长儿组高,术前住院时间及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较幼儿组及年长儿组长(均P<0.05)。结论(1)低年龄、肺动脉高压、心力衰竭并非手术绝对禁忌,对伴有危重症表现的室间隔缺损患儿,选择急诊或亚急诊手术矫治心脏畸形是有必要的。(2)低年龄手术不增加患儿手术及术后死亡风险,当面临急诊或亚急诊手术,术后并发症重,可考虑选择在发生严重并发症前开胸手术修补。
- 邓勇丽韦丹
- 关键词:室间隔缺损体外循环手术围手术期儿童
- 儿童脓毒性休克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 邓勇丽韦丹
- 不同液体对脓毒性休克大鼠早期复苏效果比较
- 韦丹王随力邓勇丽钟京梓
- 儿童脓毒性休克的临床特点及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 目的:总结脓毒性休克的临床特征,探讨脓毒性休克死亡危险因素,以利于临床上对该病的早期认识、提高脓毒性休克抢救成功率。 方法:对2006年3月-2011年11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的83例确...
- 邓勇丽
- 关键词: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
- 文献传递
- 不同液体对脓毒性休克大鼠早期复苏效果比较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比较不同液体对脓毒性休克的早期复苏效果。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9组。(1)正常对照组(n=8);(2)脓毒性休克组(n=8):通过颈外静脉注射内毒素(10 mg.kg-1)建立脓毒性休克大鼠模型,不予任何干预;(3)干预组[n=56,又分为7个亚组,每组8只:9 g.L-1盐水(NS)组、低分子右旋糖酐组、清蛋白组、NS+低分子右旋糖酐组、NS+清蛋白组、低分子右旋糖酐+清蛋白组及NS+低分子右旋糖酐+清蛋白混合组(混合组)]:颈外静脉注射内毒素建立模型成功后分别予不同的液体进行复苏。各干预组液体复苏均以1 h为终点,实时监测大鼠平均动脉压(MAP),当MAP恢复至基础血压90%以上,并持续10 min或以上视为复苏成功,记录其复苏成功所需时间。至1 h时通过颈外静脉置管采中心静脉血1 mL行血气分析及血乳酸水平测定。比较各干预组大鼠复苏成功率、所需时间、血气指标及血乳酸变化。结果复苏成功率及所用时间:NS组、NS+清蛋白组、NS+低分子右旋糖酐组及混合组的复苏成功率均大于50%,其中以NS组和混合组复苏成功率最高,分别为87.50%和83.33%,4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36,P>0.05);而低分子右旋糖酐组、清蛋白组及低分子右旋糖酐+清蛋白组复苏效果较差(成功率小于50%),其中以纯胶体液清蛋白和低分子右旋糖酐效果最差,其复苏成功率分别为16.67%和25.00%,与N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复苏成功所需的平均时间比较,NS组需要的平均时间最短[(18.50±8.85)min],其次为NS+清蛋白组、混合组及NS+低分子右旋糖酐组,4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519,P>0.05);而低分子右旋糖酐组、清蛋白组及低分子右旋糖酐+清蛋白组复苏所需的时间相对较长,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018,P>0.05),与NS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各组血气分析pH值与休克组相比,清蛋白组和低分子右旋糖酐+清蛋白�
- 韦丹王随力邓勇丽钟京梓李眉
- 关键词:休克脓毒性
- 儿童脓毒性休克死亡危险因素探讨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总结脓毒性休克的临床特征,探讨脓毒性休克死亡危险因素,以利于临床上对该病的早期认识,提高脓毒性休克抢救成功率。方法:对83例确诊脓毒性休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儿年龄、性别、住院时间、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计数、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动脉血气分析,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血糖、病原学检查、原发病、脏器功能障碍数目、是否需机械通气、液体复苏时间。结果:83例患儿中,死亡27例,病死率32.5%;合并脏器功能障碍发生率62例(74.7%),合并1,2,3个及以上脏器功能障碍者病死率分别为23.1%,40.7%,59.1%。原发病以血液系统疾病、肺炎及消化器官先天发育异常为主,血液系统疾病居脓毒性休克死亡原发病首位。死亡组低血压发生率较非死亡组高。单因素分析显示,药物复苏时间>5h、失代偿性酸中毒、MODS、病原菌培养阳性与脓毒性休克死亡相关。将单因素分析结果中有统计学意义的4个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4个影响因素与死亡的关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脓毒性休克病死率高,早期识别和积极液体复苏有利于降低其病死率。复苏时间长,动脉血pH<7.35、合并多脏器功能受损、病原菌培养阳性是脓毒性休克的死亡危险因素。加强预防院内感染也是降低脓毒性休克发生率及死亡风险的关键。
- 邓勇丽韦丹
- 关键词: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 儿童脓毒性休克的临床特点及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 目的总结脓毒性休克的临床特征,探讨脓毒性休克死亡危险因素,以利于临床上对该病的早期认识、提高脓毒性休克抢救成功率。方法对2006年3月-2011年11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的83例确诊脓毒...
- 邓勇丽韦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