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远红伟

作品数:17 被引量:239H指数:8
供职机构:贵州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贵州省“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贵阳市科学技术计划项目贵州农业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7篇农业科学

主题

  • 8篇玉米
  • 7篇生理特征
  • 6篇小麦
  • 5篇间作
  • 5篇肥料
  • 4篇喀斯特山区
  • 4篇肥料运筹
  • 4篇大豆
  • 3篇间作条件
  • 3篇覆膜
  • 2篇营养
  • 2篇营养动态
  • 2篇生理特性
  • 2篇施肥
  • 2篇施肥量
  • 2篇水稻
  • 2篇土壤
  • 2篇籽粒
  • 2篇籽粒产量
  • 2篇酶活性

机构

  • 17篇贵州大学

作者

  • 17篇远红伟
  • 16篇陆引罡
  • 9篇刘均霞
  • 9篇崔保伟
  • 7篇张振中
  • 3篇任明见
  • 2篇邓国才
  • 1篇焦学梅
  • 1篇徐如宏
  • 1篇张鹏程
  • 1篇秦广利
  • 1篇催保伟
  • 1篇陶国全

传媒

  • 5篇山地农业生物...
  • 4篇安徽农业科学
  • 3篇华北农学报
  • 1篇种子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耕作与栽培
  • 1篇贵州农业科学

年份

  • 7篇2008
  • 10篇2007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养分的高效利用机理被引量:39
2007年
通过盆栽模拟试验,研究了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作物根系形态特征、根系活力、根际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和养分高效利用机理。结果表明,间作体系中的玉米地上生物学产量和经济产量较单作玉米增加38.73%和23.4%,增产显著。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玉米根系形态特征、根系活力、根际土壤有效养分含量都显著高于单作作物,间作作物根际中土壤细菌、真菌数量、土壤脲酶和磷酸酶活性较单作分别增加2.3倍、94.58%、53.38%、22.45%。有利于土壤中复杂态氮磷化合物转化为可给态的无机化合物,加速氮磷的分解和转移,提高根际土壤的有效养分含量。整个间作系统有明显的地上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优势。
刘均霞陆引罡远红伟崔保伟
关键词:玉米大豆间作
氮肥运筹与喀斯特山区小麦生理及籽粒产量的关系被引量:7
2007年
以对小麦生理特性及产量影响较大的氮肥措施为重点,以优质强筋小麦贵农18号为材料,在全生育期肥料用量一致的前提下,设计不同的氮肥用量处理,结合生育后期叶面喷施追肥的方式,比较分析了各处理对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270kg.hm-2的施氮范围内,氮肥能显著提高小麦植株的干物质积累量、植株氮素积累量、根系活力、叶片硝酸还原活性和籽粒产量;同时叶片中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干物质积累量、根系活力等指标与小麦最终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在相同的氮肥底追肥比例条件下,将施氮量从270kg.hm-2降至210kg.hm-2,植株的干物质积累量增加、根系活力、叶片硝酸还原活性增强,但处理间植株氮素积累量及籽粒产量无明显差异。在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为210kg.hm-2且于拔节期喷氮追施是协调养分总量供应与时段分配,调控小麦产量与生理基础之间矛盾的重要手段。
远红伟陆引罡刘均霞任明见张振中
关键词:氮肥运筹喀斯特山区小麦生理特征籽粒产量
不同施肥量对水稻产量和营养动态的影响及相关性分析被引量:8
2008年
以贵州超级水稻准两优527为研究材料,在N、P、K配比一致的前提下,设计不同的施肥处理,研究了肥料对水稻营养动态及产量的影响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0~315kg/hm^2的施肥范围内,肥料能显著提高水稻植株的养分含量和籽粒产量,同时植株养分含量与籽粒产量及肥料施用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将施氮量从315kg/hm^2降至270kg/hm^2,处理间籽粒产量有所增加,但植株氮、磷、钾素含量无明显差异。可以通过调控监测与水稻产量相关性比较增强植株氮、磷、钾养分动态变化,适时增施氮、钾肥,合理施用磷肥,达到提高水稻籽粒产量和改善籽粒品质的目的。在本试验条件下,磷肥和钾肥用量为P2O5 135kg/hm^2、K2O2 70kg/hm^2,氮肥为N270kg/hm^2的情况下,且于抽稳期深施稳肥是协调养分总量供应与时段分配,兼顾产量和效益的优化处理。
邓国才陆引罡远红伟
关键词:水稻不同施肥量营养动态
玉米生长发育及生理特征对水分胁迫的感应关系被引量:8
2008年
以贵州优质高产玉米黔玉22为研究材料,在土壤肥力和环境条件一致的前提下,研究和分析了玉米生育特性及生理特征对不同水分胁迫程度的感应关系。结果表明:水分胁迫对玉米的生长发育影响很大,在中度干旱条件下,叶片脯氨酸含量增多,细胞膜透性增加,导致叶片光合作用、硝酸还原酶活性和叶绿素含量降低,单株最大叶面积、叶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相对减少,玉米生长缓慢,生育进程推迟;随着水分胁迫程度的加剧和持续,玉米生长发育严重受阻,无法进行生殖发育,叶片脯氨酸含量持续增多,细胞膜透性进一步增加,叶片光合作用及硝酸还原酶活性进一步减弱,差异达到1%极显著水平。
远红伟陆引罡崔保伟张振中
关键词:玉米水分胁迫生长发育生理特征
小麦—绿肥间作对资源的高效利用被引量:4
2007年
通过大田田间试验,研究了小麦/绿肥间作、单作小麦、单作绿肥地上生物学产量、作物根系形态特征、根系活力、硝酸还原酶以及绿肥翻压前后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研究表明:间作体系中绿肥地上生物学产量较单作增加了5.88%,间作小麦产量较单作增加了5.63%,增产不显著。间作系统中小麦根系活力和绿肥硝酸还原酶分别较单作增加了57.95%和87.56%,差异达显著水平。绿肥翻压后土壤细菌是翻压前的2.57倍,真菌较翻压前增加了53.65%,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整个间作系统对土地资源和养分资源高效利用,取得一定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刘均霞陆引罡远红伟崔保伟
关键词:小麦绿肥间作
玉米、大豆间作对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52
2007年
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玉米间作大豆对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玉米喇叭口期和大豆分枝期,玉米、大豆间作的玉米地上生物学产量高于单作玉米38.73%,大豆地上生物学产量较单作大豆降低了8.12%,差异不显著。与单作相比,间作体系中的玉米、大豆根际土壤养分有效性、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根际土壤酶活性均显著高于相应单作根际土壤。间作体系中玉米取得间作优势,养分利用率提高主要是根际土壤养分有效性的提高,而根际土壤养分有效性高受根际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
刘均霞陆引罡远红伟焦学梅崔保伟
关键词:玉米大豆间作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生理特征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40
2007年
以贵州优质高产玉米PZH-15为材料,通过大田试验,研究分析了免耕、秸秆覆盖翻耕和覆膜翻耕3种耕作方式对玉米生理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肥料用量条件下,秸秆覆盖和薄膜覆膜对玉米生长发育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能显著增加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势,增强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和根系活力,同时玉米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等与最终籽粒产量呈正相关;秸秆覆盖比免耕全生育期平均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增加7.1%,籽粒产量增加15.3%,薄膜覆膜分别比免耕和翻耕残茬覆盖全生育期平均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增加20.1%和12.1%,最终籽粒产量增加26.8%和10.1%,差异显著。
远红伟陆引罡刘均霞崔保伟
关键词:耕作方式喀斯特山区玉米生理特征
肥料运筹对喀斯特山区覆膜玉米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5
2007年
肥料运筹和覆膜措施是调控玉米生理特性和产量的重要措施。以肥料运筹和覆膜措施为重点,在栽培措施优化前提下,以优质高产玉米PZH-15为材料,研究分析了各肥料处理对覆膜玉米干物质的积累分配、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315kg/hm^2的施肥范围内,肥料能显著提高覆膜玉米植株的株高、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根系活力、叶片硝酸还原活性、叶绿素含量和籽粒产量;同时叶片中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干物质积累量、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等指标与覆膜玉米最终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在相同的栽培措施条件下,将施肥量从315k∥h秆降至270kg/hm^2,植株的干物质积累量增加,根系活力、叶片硝酸还原活性增强,但处理间株高、叶绿素含量及籽粒产量无明显差异。在P135kg/hm^2、K203kg/hm^2、N270kg/hm^2情况下,且于抽穗期深施追肥是协调养分总量供应与时段分配,是调控覆膜玉米产量与生理基础间矛盾的重要手段。
远红伟陆引罡刘均霞张振中
关键词:肥料运筹喀斯特山区覆膜玉米生理特性
氮素与播种量对小麦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7
2007年
以贵农5号为材料,研究了在不同施氮条件下播种量与小麦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小麦的不同发育阶段,施氮量与播种量的各个处理组合对小麦株高的影响变化趋势不显著;在不同施氮的条件下,低播种量处理(10万粒.667m-2)有利于小麦有效分蘖的形成和高产群体结构的建立;高播种量处理(18万粒.667m-2)能够增加小麦干物质的积累和提高小麦的根系活力,对小麦获得高产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小麦的产量,以N3T1处理组合为最高。表明在低播种量高氮肥的条件下,小麦能获得较高的产量,与最低产量相比增加142kg。
崔保伟陆引罡秦广利远红伟张振中
关键词:施氮量播种量小麦生理特性
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磷素的吸收利用被引量:27
2007年
通过田间栽培试验,研究玉米、大豆间作及相应单作不同时期作物吸磷量、根际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以及地上部生物学产量差异。结果表明,间作对玉米吸磷量、玉米根际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以及玉米地上部生物学产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间作玉米吸磷量、根际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地上部生物学产量明显比相应单作分别增加31.64%、31.46%、47.04%。而间作大豆吸磷量、地上部生物学产量较相应单作降低8.18%、10.99%,差异不显著。
刘均霞陆引罡远红伟崔保伟张振中
关键词:玉米大豆间作酸性磷酸酶吸磷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