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车静

作品数:21 被引量:180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9篇两栖
  • 5篇爬行动物
  • 4篇两栖动物
  • 4篇两栖爬行
  • 3篇物种
  • 3篇两栖爬行动物
  • 2篇动物
  • 2篇动物保护
  • 2篇动物名录
  • 2篇野生动物
  • 2篇野生动物保护
  • 2篇生物多样性
  • 2篇树蛙
  • 2篇爬行纲
  • 2篇种群
  • 2篇鬣蜥科
  • 2篇两栖类
  • 2篇基因
  • 2篇基因组
  • 2篇海拔

机构

  • 20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中国科学院成...
  • 3篇西南林业大学
  • 2篇广西师范大学
  • 2篇中山大学
  • 2篇宜宾学院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河南大学
  • 1篇天津农学院
  • 1篇西藏大学
  • 1篇西南大学
  • 1篇新疆大学
  • 1篇沈阳师范大学
  • 1篇西华师范大学
  • 1篇华南濒危动物...

作者

  • 20篇车静
  • 3篇蒋珂
  • 3篇杨军校
  • 2篇李成
  • 2篇李家堂
  • 2篇金洁琼
  • 2篇周炜帏
  • 2篇谢锋
  • 2篇江建平
  • 2篇颜芳
  • 2篇袁智勇
  • 1篇杜卫国
  • 1篇张健
  • 1篇赵海鹏
  • 1篇饶定齐
  • 1篇武正军
  • 1篇王英永
  • 1篇郭宪光
  • 1篇郭鹏
  • 1篇马克平

传媒

  • 6篇生物多样性
  • 4篇四川动物
  • 3篇动物学杂志
  • 2篇Zoolog...
  • 2篇中国科学:生...
  • 1篇野生动物学报
  • 1篇第九届全国野...

年份

  • 3篇2024
  • 2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0
  • 3篇2019
  • 3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两栖、爬行动物更新名录被引量:91
2020年
本文在2015年发表的爬行动物名录及同年《中国两栖类信息系统》发布的两栖动物名录的基础上,通过整理新发表的分类学研究及先前名录遗漏的部分早期文献,更新了截至2019年底中国现生本土两栖、爬行动物物种名录。2015–2019年间,中国两栖动物新记录1科,新描述2属,恢复1属有效性,新记录1属,新描述或恢复有效种74种,新增国家纪录18种;另6属、8种的有效性未得到近年研究证据支持(在此视为次定同物异名而未做收录,后同)。同期,中国爬行动物新恢复5科,新描述1亚科,新描述1属,恢复3属有效性,新记录3属,新描述、恢复或提升有效种43个,新增国家纪录10种;另有5属、4种的有效性未得到近年研究证据支持,并移除1属、4种在我国的分布纪录。此外,通过整理2015年前文献,爬行动物增补3属,提升3亚种至种级地位,增补国家新纪录3种,另有3属、2种的有效性未得到近年研究证据支持,同时移除1种在我国的分布纪录。综上,截至2019年底,我国共记录现生本土两栖动物3目13科62属515种(蚓螈目1科1属1种,有尾目3科14属82种,无尾目9科47属431种),爬行动物3目35科135属511种(鳄形目1科1属1种,龟鳖目6科18属34种,有鳞目蛇亚目18科73属265种、蜥蜴亚目10科43属211种)。此外,本文还对先前名录中部分爬行动物的中文名提出了修改建议,建议恢复部分物种的惯用中文名。2015–2019年,新物种及新纪录已知物种数量占现两栖、爬行动物物种总数的17.1%和10.2%。近年来,我国发表的两栖、爬行动物新物种和已知物种的新纪录数量持续增加,分类体系也在研究中不断完善,建议今后及时地进行阶段性总结,同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讨论,以推动中国两栖、爬行动物分类学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王剀任金龙陈宏满吕植桐郭宪光蒋珂陈进民李家堂郭鹏王英永车静
关键词: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生物多样性新物种分类学
A phylogeny of the Tylototriton asperrimus group (Caudata: Salamandridae) based on a mitochondrial study: suggestions for a taxonomic revision被引量:8
2011年
A phylogenetic hypothesis for the Asian newts of the Tylototriton asperrimus group was generated using data from two mitochondrial fragments including COI and the ND1-ND2 regions. Four distinct clades (A, B, C, D) were resolved with high nodal support within this monophyletic group. Clade A included T. asperrimus, T. hainanensis, T. notialis, "T. vietnamensis", and two unnamed salamander populations from Vietnam. Clade A, constituted the sister group of clades B + C. Newly identified clade C likely represents a new cryptic species. Clade C was the sister group of T. wenxianensis. The true 7: vietnamensis exclusively constituted clade D. Our results bring into question some previous taxonomic decisions, and a revision is required. This study illustrates the necessity to include samples from type localities in taxonomic studies, and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fine-grained geographical sampling.
袁智勇蒋柯吕顺清杨军校NGUYEN Quang TruongNGUYEN Thien Tao金洁琼车静
关键词:SALAMANDER
广西猫儿山两栖动物物种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研究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然而人类活动与全球气候变化使生物多样性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两栖动物是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是环境健康的重要指示类群,是监测环境变化的关键早期预警系统。
侯绍兵袁智勇车静武正军
关键词:两栖动物海拔梯度物种多样性
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青海种群的野外调查
中国大鲵是我国特有的濒危两栖动物。由于具有较高的进化独特性,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地位非常重要。青海省是中国大鲵分布海拔最高的地区。由于该地区与中国大鲵其它分布地的隔离和环境差异,青海种群很可能具有独特的遗传组分,在分类...
颜芳王运宇Theodore PapenfussTodd Pierson车静
两栖爬行动物的高海拔适应性演化:现状与展望被引量:5
2019年
高海拔极端环境具有低温、低氧、强紫外等特点,加之复杂的地质历史、独特的地形地貌等环境因素,为开展生物适应性演化研究提供了天然实验室.作为变温动物(poikilotherm)的代表类群,两栖爬行动物是高海拔生物区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已知物种最高海拔分布可达5300 m.前期研究显示两栖爬行动物代表物种在生理、形态及生活史等方面进化出一系列表型特征,以适应高海拔环境.近年来,随着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从基因组水平探讨高海拔适应的分子机制成为可能,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尤其是青藏高原地区代表性两栖爬行动物基因组的解析,标志着两栖爬行动物适应性演化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本文总结分析了目前表型研究已取得的成果,重点分析和讨论了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展望未来,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将是发展的重点:表型组学(phenomics)的建立;表型组和基因组(genomics)的关联分析;遗传变异的功能分析及实验体系的建立.高海拔适应性研究已成为两栖爬行动物适应性演化研究领域的开拓性工作和范例.
高伟付婷婷车静
关键词: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变温动物基因组
龙蜥属Diploderma研究简况与展望
2024年
龙蜥属(Mountain Dragons,学名Diploderma)隶属于爬行纲(Reptilia)鬣蜥科(Agamidae)飞蜥亚科(Draconinae),由美国两栖爬行动物学家Edward Hallowell于1861年依据琉球龙蜥(D.polygonatum)描述,早期被认为是攀蜥属(Japalura)的同物异名,2019年经系统分类学厘定后恢复其有效性(Wang et al.2019a)。厘定后,攀蜥属物种主体分布在喜马拉雅山地区,而龙蜥属则分布于东亚和中南半岛北部。
王剀高伟吴亚勇车静
关键词:两栖爬行动物系统分类学同物异名爬行纲鬣蜥科
从隐存种到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现状与展望被引量:19
2019年
分子技术的发展,在推动隐存种大量发现的同时,也凸显出我们对于生物多样性了解的局限性.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对于隐存种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知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本文简述了隐存种的概念和有关形成机制的主要假说,并着重介绍了分子技术带动下的隐存种研究的发展概况.通过文献搜集,统计归纳了国内关于隐存种研究现状,对于隐存种的逐渐认知已经在我国生物多样性研究多个领域产生积极作用,包括区域物种多样性的发掘、濒危物种保护遗传研究、入侵生物鉴别及防控、疾病防治等方面.未来,需将隐存种研究纳入到大尺度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估体系中,在此基础上,加强对隐存种形态保守机制的探索研究.
徐伟车静
关键词:DNA条形码基因组生物多样性保护
不该遗忘的华莱士
2023年
2023年是阿尔弗雷德·拉塞尔·华莱士(Alfred Russel Wallace,1823-1913)诞辰200周年和逝世110周年。华莱士是19世纪杰出的博物学家、探险家、地理学家、生物学家和人类学家。他与达尔文共同提出了自然选择理论;他是动物地理分布学说的重要奠基人,被誉为“生物地理学之父”;他是一名人类学研究的先行者,树立了科学与人文相统一的典范。他一生撰写了22本书和508篇科学论文(Sochaczewski,2012)。
张健王志恒车静王彦平马克平
关键词:自然选择理论生物地理学拉塞尔阿尔弗雷德博物学家
中国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监测进展与展望
2023年
两栖爬行动物是良好的环境指示类群,容易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目前正经历着全球范围的种群快速下降和物种灭绝。最新的《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评估发现,37.05%的两栖动物和30.5%的爬行动物受到威胁。开展国家级科学监测,研究和分析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变迁及其驱动因素是保护的前提。作为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栖爬行动物监测与研究专项网通过对11个典型样区中两栖爬行动物的组成、种群动态和结构进行长期监测和研究,将野外数据与生态模型相结合,探讨两栖爬行动物的种群现状、群落结构及其动态,以及针对我国两栖爬行动物应对未来环境变化提出及时有效的保护管理对策。在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研究、极危两栖动物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和濒危两栖动物大凉螈(Liangshantriton taliangensis)的保护、环境DNA(eDNA)技术和无线电追踪技术开拓与应用、荒漠化生境对爬行动物的生态影响、外来入侵种的扩展机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明显提升了中国两栖爬行动物监测能力和研究水平。未来尚需持续加大监测网络建设,普及先进监测技术,从法律法规层面强调两栖爬行动物的保护,建设和优化保护区,实施必要的迁地保育和就地保育,实现更多有效保护珍稀两栖爬行动物资源的目的。
李成江建平谢锋赵天车静李义明杜卫国杨维康徐峰
关键词:两栖爬行动物
中国关键地区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被引量:58
2017年
两栖爬行动物是良好的环境指示物种,是环境变化的早期预警系统之一,目前正经历着全球范围的种群快速下降和物种灭绝。为了观测和研究物种及种群下降或灭绝的态势和机制,亟需对我国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开展长期监测和研究。在中国,对两栖爬行动物的监测研究始于1997年对若尔盖湿地两栖动物的监测。此后,两栖爬行动物监测率先在西南山地、台湾等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开展起来。2011年,在借鉴美国和英国的两栖爬行动物监测计划的基础上,环境保护部启动了"两栖类示范观测项目",初步实现了由点到面、由定性到定量、由静态向动态的突破。因为单一类群的监测仅代表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而从生态系统角度考量,必须深入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食物网中各类群的捕食、竞争、共生等种间关系)和动态(各类群的生长、繁殖、种群波动和致危因素等)。因此,作为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Sino BON)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关键地区两栖爬行动物监测与研究专项网"项目将在22个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对典型生态系统中的两栖爬行动物组成、种群动态和结构进行长期监测与研究,构建生态模型,探讨两栖爬行动物的种群现状、群落结构及其动态趋势和相关机制,制定和不断完善我国两栖爬行动物应对未来环境变化的保护和管理对策。
李成谢锋车静江建平
关键词:监测网络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监测方法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