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院霞

作品数:12 被引量:26H指数:4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单抗
  • 4篇可视化
  • 4篇可视化分析
  • 3篇单抗治疗
  • 3篇狼疮
  • 3篇安全性
  • 2篇文献计量学
  • 2篇系统性红斑
  • 2篇系统性红斑狼...
  • 2篇计量学
  • 2篇红斑
  • 2篇红斑狼疮
  • 2篇CITESP...
  • 1篇多态
  • 1篇多态性
  • 1篇多形核
  • 1篇多形核粒细胞
  • 1篇信号通路
  • 1篇序贯
  • 1篇药代

机构

  • 12篇郑州大学第一...

作者

  • 12篇赵院霞
  • 8篇杜书章
  • 6篇史香芬
  • 5篇王松
  • 3篇楚尧娟
  • 2篇高冠民
  • 2篇张晓坚
  • 2篇阚全程
  • 2篇陈娟娟
  • 1篇余祖江
  • 1篇孙志勇
  • 1篇赵晓玉
  • 1篇刘克锋
  • 1篇司方莹

传媒

  • 4篇中国药房
  • 1篇中国医院药学...
  • 1篇安徽医药
  • 1篇中南药学
  • 1篇中国实用医刊
  • 1篇现代药物与临...
  • 1篇中华医学会临...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0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靶向验证探讨木犀草素治疗结肠癌的作用机制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靶向验证探讨木犀草素治疗结肠癌的作用机制。方法 基于网络药理学筛选木犀草素治疗结肠癌的潜在靶点,通过蛋白互作网络进一步筛选核心靶点,基于核心靶点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找到关键的作用通路;根据找到的关键靶点及通路进行在体结肠癌移植瘤模型的药理实验验证。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关键指标的水平,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评价药物对肿瘤的病理学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免疫印迹法检测肿瘤关键靶蛋白的表达。结果 木犀草素可能主要作用于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靶点,影响Toll样受体(TLR)/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起到治疗肿瘤的效果。实验验证结果显示,木犀草素显著降低了荷瘤小鼠机体的IL-6、IL-1β、TNF-α水平,改善了机体的氧化应激状态[提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降低丙二醛(MDA)水平],抑制了TLR/MyD88/NF-κB信号通路的表达。结论 木犀草素具有显著的抗结肠癌效果,可能是通过降低机体炎症水平、改善氧化应激状态以及抑制TLR/MyD88/NF-κB通路表达实现的。
王松陈娟娟赵院霞薛莹鲁春云杜书章
关键词:木犀草素分子对接结肠癌
加巴喷丁类药物在疼痛治疗中的研究现状及热点分析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 分析加巴喷丁类药物在疼痛治疗中的研究现状及热点。方法 计算机检索2011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发表的加巴喷丁类药物在疼痛治疗方面的相关研究,利用VOSviewer 1.6.17、CiteSpace 5.8.R1和Excel 2018软件统计、分析相关研究的发文量、国家/地区、机构、作者、期刊、研究热点等文献关键特征。结果与结论 共检索到3 519篇文献,年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共计86个国家/地区开展了相关研究,其中美国的发文量位居首位(达1 219篇),且与英国、加拿大、中国、德国、日本等有密切合作;共计3 996个机构发表了相关文献,发文量最大的机构为辉瑞公司;发文最多的作者是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Parsons教授,被引频次排名第1位的作者是皇后大学的Gilron教授;共计1 185个期刊,Pain是发文量和共被引频次均最高的期刊;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包括加巴喷丁类药物的滥用误用、超说明书用药、作为多模式镇痛组成部分的临床应用、基于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的相关指南更新等。
卢晓静史香芬司方莹赵院霞邢进远张旭锋赵晓玉杜书章
关键词:疼痛治疗文献计量学可视化分析CITESPACE
卡马西平药物浓度检测和建立临床药学服务模式
赵院霞
白细胞介素抑制剂类生物制剂治疗斑块状银屑病的文献可视化分析
2023年
目的分析白细胞介素(IL)抑制剂类生物制剂在斑块状银屑病治疗中的研究现状及热点。方法检索2011年1月1日至2022年4月30日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发表的IL抑制剂类生物制剂在斑块状银屑病治疗方面的相关研究,利用CiteSpace5.8.R3软件进行文献的可视化分析,从发文量、国家/地区、机构、作者、期刊等文献关键特征分析该领域的研究现状,通过文献共被引、关键词共现、聚类及突现分析该领域的知识基础、研究热点及前沿。结果共纳入文献2056篇,近10年发文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共计104个国家/地区的545个机构参与了IL抑制剂类药物治疗斑块状银屑病的研究,其中美国发文量805篇,占总发文量的39.15%居首位,且与德国、英国、瑞士、加拿大等有密切合作,发文最多的机构是瑞士诺华制药,发文最多的作者是德国汉堡艾本多夫医学中心的Reich K,被引频次第一的作者是加拿大Prob Med公司的Papp KA,被引频次最高的期刊为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为生物制剂治疗斑块状银屑病的作用机制、疗效及安全性研究,研究前沿为长期疗效及安全性研究、特殊人群研究、新型双特异性抗体的研究、自我给药研究及在其他疾病的应用研究等。结论近10年来,IL抑制剂类生物制剂治疗斑块状银屑病发展迅速,研究主要集中在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上,未来更应该关注对特殊人群及真实世界的研究。
冯松叶史香芬卢晓静赵院霞杜书章
关键词:银屑病可视化分析
替格瑞洛对氯吡格雷抵抗的初步研究
目的 替格瑞洛,是一种新的P2Y12受体拮抗剂,本研究通过检测氯吡格雷抵抗患者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观察各组的疗效,探讨在治疗氯吡格雷抵抗患者时,用替格瑞洛替代氯吡格雷后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择我院住院的冠...
赵院霞
9例利妥昔单抗序贯贝利尤单抗治疗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观察被引量:4
2023年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RTX)序贯贝利尤单抗(BLM)在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SSLE)患者中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纳入2020年10月至2021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使用RTX序贯BLM治疗6个月以上的SSLE患者9例,回顾性收集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用药第0、4、12、24周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基础治疗情况。分析患者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指数(SLEDAI)评分、糖皮质激素用量和血清学指标(补体C3、补体C4、血清白蛋白和24 h尿蛋白定量)水平;同时收集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9例患者均完成超过24周的RTX序贯BLM药物治疗,所有患者均有肾脏损伤,其中7例(77.8%)有肾脏病理学支持,3例(33.3%)合并血液系统损伤,2例(22.2%)合并神经系统损伤。治疗期间,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患者的SLEDAI评分、24 h尿蛋白定量、糖皮质激素用量均呈显著的下降趋势,最终下降至正常指标水平(P<0.05);血清白蛋白、补体C3、补体C4均呈显著的升高趋势,最终升高至正常指标水平(P<0.05)。在治疗及随访过程中,1例患者出现带状疱疹,1例患者出现上呼吸道病毒感染,1例患者出现泌尿系统细菌感染,给予对症处理后均痊愈。结论RTX序贯BLM治疗SSLE,早期给予RTX能快速稳定病情,使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减轻,特异性血清学指标逐步趋于正常;后续给予BLM可减少基础治疗药物的种类和用量;同时未增加不良反应。
赵院霞高冠民卢晓静楚尧娟王松史香芬杜书章张晓坚
关键词:利妥昔单抗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安全性
贝利尤单抗治疗狼疮肾炎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研究被引量:7
2022年
目的:探讨贝利尤单抗(belimumab,BLM)在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LN)患者中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纳入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使用BLM治疗6个月以上的LN患者17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收集基线时及4、12、24周患者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指数(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评分,糖皮质激素和其他背景治疗药物用量,抗ANA抗体,抗ds-DNA抗体,C3和C4补体,血常规,血清白蛋白,尿常规,血清肌酐和24 h尿蛋白定量。同时记录药物使用过程中发生的不良事件,采用IBM SPSS 28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7例患者(2名男性及15名女性)均完成超过6个月的BLM药物治疗。其中15例(88.2%)有肾脏活检病理支持,合并血液系统损伤10例(58.8%)、合并神经系统损伤2例(12%)。治疗期间SLEDAI评分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白蛋白量(P<0.001)、补体C3(P=0.002)、补体C4(P<0.001)水平明显升高;24 h尿蛋白定量由基线时的(4.89±3.68)g·L^(-1),经6个月的治疗后下降到(0.44±0.62)g·L^(-1)(P=0.002);6个月后糖皮质激素用量由基线时的(45.47±14.06)mg·d^(-1)减少到(9.59±4.52)mg·d^(-1)(P<0.001)。患者总体对贝利尤单抗反应性良好,5名患者发生不良反应,1例为带状疱疹病毒感染,2例为尿路细菌感染,2例为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结论:在LN患者中,BLM联合标准治疗可显著降低疾病活动度;延缓肾脏炎症性病变进展,减少肾脏的不可逆损伤,改善长期预后;明显减少糖皮质激素用量;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其中应用标准治疗后多次复发或病情急进性发展的狼疮肾炎患者获益更多。
赵院霞高冠民高冠民王松史香芬薛莹杜书章张晓坚
关键词:狼疮肾炎疗效安全性
TAT-BPI融合蛋白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2010年
目的 探讨使BPI能高效率穿透细胞膜或多种屏障,中和不同解剖部位的LPS,构建TAT-BPI原核表达载体并鉴定的方法,为研制多肽抗生素打下基础.方法 人工合成编码TAT蛋白转导区的DNA片段,插入载体pUC57后得到pUC57-TAT重组质粒;提取正常人外周血多形核粒细胞总RNA, 采用RT-PCR技术扩增BPI N端cDNA片段,构建pUC57-TAT-BPI克隆载体;用酶切和双脱氧测序法进行鉴定.结果 获得含有约630 bp的TAT-BPI融合蛋白基因片段序列,测序分析与Genebank中该序列相符,同源性分析TAT序列中第10、30位核苷酸有突变,氨基酸同源性为93%,蛋白质同源性为90%,在BPI序列中234、454、495、556位核苷酸有突变,氨基酸同源性为98%,蛋白质同源性为95%.结论 成功构建了TAT-BPI融合蛋白的原核表达载体,为进一步研究BPI的抗菌作用奠定了基础.
赵院霞阚全程余祖江
关键词:氨基酸同源性TATPOLYMORPHONUCLEARDNA基因片段序列多形核粒细胞DNA
基于CiteSpace的贝利尤单抗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文献的可视化分析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研究近10年国际上贝利尤单抗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现状及热点。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发表于2011-2020年贝利尤单抗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文献,采用CiteSpace 5.7.R2软件对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从发文量、作者和被引作者、机构、国家、期刊、研究领域分析贝利尤单抗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研究现状、通过文献共被引及关键词的知识图谱分析该领域的知识基础、研究热点及研究前沿变化。结果共纳入文献457篇,发文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发文量靠前的国家有美国、英国、意大利、德国、瑞典,发文量最多的机构为英国葛兰素史克,作者是美国南加州大学凯克医学院的Stohl W,被引频次最多的作者是美国纽约扎克医学院的学者Furie R,期刊是Arthritis Rheum-US。该领域主要研究热点是贝利尤单抗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有效性研究、长期疗效及安全性研究、皮下剂型研究、与利妥昔单抗联用相关研究、特殊人群疗效与安全性研究等。研究前沿趋势变化为由贝利尤单抗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转向特殊人群(如儿童患者、狼疮肾炎患者、重度活动度患者、神经狼疮患者等)临床应用研究。结论近10年来贝利尤单抗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和学者的重视,研究主要集中在贝利尤单抗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有效性、长期疗效和安全性等方面,未来应更多地关注在特殊人群中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赵院霞楚尧娟薛莹卢晓静史香芬王松杜书章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可视化分析文献计量学
SLCO1B1基因多态性对瑞舒伐他汀有效性和安全性影响的Meta分析
2024年
目的 研究SLCO1B1基因(521T>C和388A>G)多态性与瑞舒伐他汀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相关性。方法 在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PharmGKB、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检索521T>C和388A>G基因多态性对瑞舒伐他汀有效性和安全性影响的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起至2023年12月,用RevMan 5.3软件对所纳入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16篇相关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521T>C基因多态性与瑞舒伐他汀疗效有显著相关性——在显性基因模型下,与TT基因型相比,CC+TC基因型能显著提高瑞舒伐他汀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疗效[MD=2.38,95%CI(0.61,4.16),P=0.009 0];在纯合子基因模型下,与TT基因型相比,CC基因型能显著提高瑞舒伐他汀降低总胆固醇的疗效[MD=-7.50,95%CI(-13.05,-1.95),P=0.008 0];在杂合子基因模型下,与TT基因型相比,TC基因型能显著提高瑞舒伐他汀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MD=-5.14,95%CI(-9.74,-0.53),P=0.03]和升高HDL-C[MD=5.67,95%CI(2.61,8.73),P=0.000 3]的疗效。388A>G基因多态性与瑞舒伐他汀疗效亦有显著相关性——在显性或纯合子基因模型下,与AA基因型相比,GG+AG基因型[MD=-6.88,95%CI(-7.46,-6.30),P<0.000 1]或GG基因型[MD=-9.23,95%CI(-9.41,-9.04),P<0.000 1]能显著提高瑞舒伐他汀降低LDL-C的疗效;在杂合子基因模型下,与AA基因型相比,AG基因型能显著提高瑞舒伐他汀降低LDL-C[MD=-3.00,95%CI(-3.19,-2.82),P<0.000 1]、总胆固醇[MD=-5.80,95%CI(-6.00,-5.59),P<0.000 1]和甘油三酯[MD=-11.79,95%CI(-19.57,-4.02),P=0.003 0]的疗效;在隐性基因模型下,与AA+AG基因型相比,GG基因型能显著提高瑞舒伐他汀降低LDL-C[MD=-4.31,95%CI(-8.47,-0.14),P=0.040 0]和升高HDL-C[MD=4.49,95%CI(2.20,6.77),P=0.000 1]的疗效。4种基因模型下,521T>C基因多态性与瑞舒伐他汀相关ADR发生概率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但并未发现388A>G基因多态性与瑞舒伐他汀相关ADR发生概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
鲁春云王松刘克锋薛莹陈娟娟赵院霞杜书章
关键词:基因多态性瑞舒伐他汀有效性安全性META分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