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平面疗法及强制性诱导运动训练联合治疗儿童偏瘫的效果。方法 :选取在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童康复门诊诊治的偏瘫儿童70例,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予一般康复训练,观察组在一般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进行平面疗法及强制性诱导运动训练,两组均持续康复训练12周。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前臂旋后角度、握力,贝利婴幼儿发育量表(Bayley scales of infant development, BSID)、精细运动功能测试量表(fine motor function measure, FMFM)及Gesell发育量表评分。结果:治疗12周后,观察组患儿的前臂旋后角度、握力,BSID、FMFM评分及Gesell发育量表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平面疗法及强制性诱导运动训练联合疗法能够显著改善患儿的上肢肌力、活动范围、精细运动及日常社会活动等,实现预期康复效果。
目的:观察在传统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constraint 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治疗偏瘫型中枢性协调障碍(central coordination disturbance,CCD)患儿的疗效优势。方法:年龄6~14个月的偏瘫型CCD患儿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康复治疗手段,观察组在传统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强制性诱导运动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DMS-FM)评分、躯干控制测试(trunk control test,TCT)评分和Peabody粗大运动发育量表(PDMS-2)评分。结果:治疗前PDMS-FM量表抓握和视觉运动评分对照组分别为39.23±5.44分和80.71±18.65分,观察组分别为40.76±3.99分和79.79±16.28分,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对照组抓握和视觉运动评分分别为41.29±5.89分和83.77±15.12分,观察组分别为48.43±4.23分和95.55±14.97分,两组治疗后抓握和视觉运动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增加,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TCT评分对照组为36.46±5.11分,观察组为38.23±4.99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对照组为62.48±4.33分,观察组为75.22±6.55分,两组TCT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且观察组TCT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PDMS-2量表粗大运动商(GMQ)、精细运动商(FMQ)和总运动商(TMQ)评分对照组分别为82.4±14.1分,81.3±12.5分和83.2±11.1分,观察组分别为83.7±12.8分,82.8±12.3分和84.3±11.7分,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GMQ、FMQ和TMQ评分对照组分别为92.5±17.8分,94.9±11.5分和93.1±12.4分,观察组分别为104.3±13.4分,105.3±12.0分和106.2±10.2分,两组PDMS-2各项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高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传统康复治疗基础上联合CIMT能显著提高偏瘫型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的粗大和精细运动功�
儿科学是研究小儿生长发育、卫生保健及疾病防治,是临床医学专业一门主要的课程。儿科学内容抽象,不易理解记忆,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将基于团队的学习(Team based learning, TBL)的教学模式引入儿科学教学过程中,是儿科学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探索。本文对TBL在本科生儿科学教学中的应用过程及体会进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