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建军 作品数:13 被引量:86 H指数:4 供职机构: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米非司酮对妊娠早期人绒毛Hofbauer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51 2003年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对妊娠早期人绒毛间质中Hofbauer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取孕 6~ 9周人工流产者 (对照组 )及米非司酮药物流产者 (观察组 )的绒毛组织各 10例 ,用透视电子显微镜观察其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观察组Hofbauer细胞显著肿胀 ,胞浆突起明显减少 ,偶见胞膜缺损 ,胞浆中的空泡变大 ,含有絮状电子致密物的空泡减少 ;粗面内质网及高尔基复合体欠发达 ;线粒体缩小 ,溶酶体减少 ;胞核增大且出现异常形态 ,染色质浓缩。结论 米非司酮通过影响Hofbauer细胞超微结构 ,使其吞噬能力、水及电解质转运和局部免疫功能改变 。 贾建军 王自能关键词:米非司酮 绒毛膜绒毛 妊娠初期 人子宫内膜癌树突状细胞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观察树突状细胞(DC)在人子宫内膜癌组织形态结构特征.方法:绝经期妇女正常子宫内膜组织20例及子宫内膜腺癌组织35例,采用光镜和透射电镜技术观察组织DC形态结构特征.结果: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DC相比:光镜下,子宫内膜癌DC大多形态较规则呈圆形,但也可见到卵圆形或多角形DC;胞体显著变小,细胞膜表面树突状突起难以见到,但胞核显著减小.电镜下,子宫内膜癌DC胞膜较光滑,胞膜表面树突状胞质突起显著减少,部分突起呈粗短状;胞质中圆形而电子密度高的初级溶酶体和不规则形且电子密度高低不一的次级溶酶体多见;粗面内质网丰富;含微量絮状电子致密物的胞饮小泡显著减少;胞核显著减小,居于胞质一侧,常呈肾形或马蹄形,核内常染色质较少,异染色质多边集于核膜下.结论:人子宫内膜癌组织DC形态结构的改变,影响DC对肿瘤抗原的摄取、加工及提呈功能,进而导致机体肿瘤逃逸的发生. 贾建军 王自能 罗新关键词:子宫内膜 树突细胞 抗原呈递 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的子宫内膜癌中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TIDC)临床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005年1月。至2009年10月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对45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TIDC行S-100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通过体视学参数分析TIDC在子宫内膜癌中的浸润状况;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IDC膜表面MHC-Ⅱ分子及CD54的表达。结果子宫内膜癌中TIDC数量显著少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树状突细胞(DC)数量(数密度参数比为:9.81±1.03VS19.37±1.14,P〈0.05);不同病理分级子宫内膜癌中TIDC数量有统计学意义(即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子宫内膜腺癌TIDC数密度参数比:11.67±1.98vs7.08±1.17vs3.36±0.28,P〈0.05);不同临床分期子宫内膜癌中TIDC数量有统计学意义(Ⅰ期、Ⅱ期、Ⅲ~Ⅳ期子宫内膜癌中TIDC数密度参数比:12.85±2.01vs6.89±1.07vs3.85±0.56,P〈0.05);子宫内膜癌组织TIDC膜表面MHC-Ⅱ分子、CD54的表达显著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5.92±1.14)%VS(11.09±1.26)%,(6.08±1.18)%VS(10.87±1.23)%,P〈0.05]。结论随着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的增加,TIDC浸润数目减少、抗原提呈功能降低或缺失可能导致子宫内膜癌免疫逃逸发生。TIDC可作为子宫内膜癌患者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为其免疫治疗提供依据。 贾建军 王自能 罗新关键词:子宫内膜癌 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 病理分级 抗原提呈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人胎盘绒毛滋养层表达与绒毛血管生成 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确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人胎盘绒毛滋养层的表达,探讨VEGF在绒毛间质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方法取孕6-9周行人工流产术的胎盘10例、孕18-22周行水囊引产术的胎盘(10例)、孕37-38周行剖宫产的胎盘(10 例),分3组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与定量分析并对绒毛血管行体视学研究。结果在3组中,VEGF在绒毛滋养层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28.19±3.01,18.65±2.43,4.95±0.86,P<0.01),绒毛间质血管的管径短轴参数无显著性变化(26.67±7.74, 25.08±4.67,23.36±5.30,P>0.05),血管的长度密度呈显著性增加(1.46±0.64,5.58±1.31,19.56±1.40,P<0.01)。结论随着孕期发展,VEGF在绒毛滋养层的表达逐渐减弱,但血管长度密度却增加,说明VEGF并非调控绒毛血管生成的唯一因子。 贾建军 王自能 罗新 陈新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滋养层细胞 血管生成 人胎盘绒毛血管生成及相关调控因子表达的研究 目的: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体视学方法,探讨VEGF、bFGF和TGF-β1三种细胞因子在胎盘滋养层上的表达及早、中、晚三期绒毛血管的密度变化,为今后研究绒毛血管相关性的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取孕6-9周行人工... 贾建军关键词:绒毛 血管生成 滋养层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文献传递 人子宫内膜癌树突状细胞的研究 目的:
1.观察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eell,DC)在人正常子宫内膜与子宫内膜癌组织形态结构的特征;2.研究DC在人正常子宫内膜与子宫内膜癌组织中抗原提呈功能的变化及发生凋亡的相关调控机制;3.探讨... 贾建军关键词:子宫内膜癌 树突状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 超微结构 病理分级 文献传递 CIN筛查方法的研究进展 2024年 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是与子宫颈浸润癌密切相关的一组子宫颈病变,是临床最常见的威胁妇女健康的疾病之一,分为CIN1、CIN2、CIN3三级。大部分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即CIN1可自然消退,但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即部分CIN2、CIN3具有癌变的潜能。因此,早期通过筛查发现CIN并及时治疗高级别病变,对于预防妇女罹患宫颈癌尤为重要。本文将主要探讨目前提高CIN诊断率的筛查技术和检测方法,为临床工作中宫颈癌筛查技术的选择和筛查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王涛(综述) 贾建军关键词:宫颈癌 筛查方法 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在子宫内膜癌中的凋亡及其Fas、FasL表达意义 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浸润性树突状细胞(TIDC)凋亡及其凋亡相关蛋白Fas/FasL的表达意义。方法利用S-100单克隆抗体和DNA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相结合,分析45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TIDC凋亡状况;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方法检测TIDC表面Fas/FasL分子表达。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TIDC凋亡发生率显著高于子宫内膜组织中树突状细胞凋亡发生率[(13.02±0.64)%vs(6.82±0.53)%,P<0.05];子宫内膜癌组织TIDC膜表面Fas表达显著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7.88±1.05 vs 19.25±3.03,P<0.05),子宫内膜癌组织TIDC膜表面FasL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12.95±2.25 vs 7.51±1.14,P<0.05)。结论子宫内膜癌组织中TIDC凋亡增加及Fas、FasL在TIDC上表达失衡,可能导致子宫内膜癌免疫逃逸发生。 贾建军 王自能 刘革修 王志新关键词:子宫内膜癌 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 凋亡 FAS FASL 体检人群HPV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及“互联网+”干预效果评价 被引量:12 2017年 目的探讨体检人群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影响因素,并对"互联网+"健康干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6年8月于医院进行健康体检妇女共1 266例,对1 266例体检者进行HPV检测,分析HPV感染的危险因素,对HPV感染阳性者,采取微信和QQ干预,干预前后采用统一的问卷调查HPV相关知识。结果 1 266例体检者中有128例检测出HPV阳性,总阳性率为10.11%;128例HPV阳性者共检出138株HPV,14种HPV亚型;高危亚型HPV感染者106例(8.37%),低危亚型HPV感染者13例(1.03%),HPV复合感染者9例(0.71%);HPV16、HPV18、HPV31、HPV59是常见高危型HPV,HPV6是常见低危亚型HPV;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收入、性生活频率、性伙伴数目、人流次数、配偶包皮过长、配偶性伴侣数目、宫颈炎症、宫颈糜烂是引发HPV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干预前后128例HPV感染者对HPV相关知识调查合格率分别为27.34%和75.00%,干预前后知晓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HPV感染的危险因素,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并加强健康教育以降低HPV的感染率,"互联网+"健康干预模式可以作为HPV感染者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干预模式,有助于提高HPV感染者的相关知识水平。 方惠霞 黎瑞莲 屈丸 梁洁萍 贾建军 谢杏美关键词:人乳头瘤病毒 bFGF及TGF-β1在人胎盘绒毛滋养层的表达 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 探讨bFGF,TGF-β1对绒毛间质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 取孕6~9周行人工流产术的胎盘10例、孕18~22周行水囊引产术的胎盘10例、孕37~38周行剖宫产的胎盘10例,进行bFGF,TGF-β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图像分析。结果 在妊娠早、中、晚期,bFGF,TGF-β1在绒毛滋养层的表达均差异有显著性(16.80±1.23vs9.92±1.65vs4.18±0.52,P〈0.01;15.54±2.56vs7.58±1.77vs3.24±0.87,P〈0.01)。组间两两比较均P〈0.01。结论 随着妊娠进展,bFGF,TGF-β1对绒毛间质血管生成的调控作用逐渐降低,其他血管调控因子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贾建军 王自能 罗新 徐建平关键词: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转化生长因子 滋养层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