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费海燕

作品数:4 被引量:32H指数:3
供职机构:南京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材料摩擦学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一般工业技术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化学工程
  • 1篇机械工程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3篇亚胺
  • 3篇热塑性
  • 3篇热塑性聚酰亚...
  • 3篇酰亚胺
  • 3篇聚酰亚胺
  • 1篇导热
  • 1篇导热系数
  • 1篇多相流
  • 1篇性能研究
  • 1篇石墨
  • 1篇碳纤维
  • 1篇碳纤维改性
  • 1篇炭纤维
  • 1篇铜粉
  • 1篇强化传质
  • 1篇热导率
  • 1篇热系数
  • 1篇纤维改性
  • 1篇复合材料
  • 1篇改性

机构

  • 4篇南京工业大学
  • 1篇江苏工业学院

作者

  • 4篇费海燕
  • 4篇朱鹏
  • 3篇王晓东
  • 3篇黄培
  • 3篇谷和平
  • 2篇宋艳江
  • 1篇陈震霖
  • 1篇梁铣
  • 1篇许蓉

传媒

  • 1篇润滑与密封
  • 1篇中国塑料
  • 1篇复合材料学报
  • 1篇石油化工

年份

  • 3篇2007
  • 1篇200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碳纤维改性热塑性聚酰亚胺材料摩擦磨损性能被引量:12
2007年
通过正交实验设计和方差分析,系统考察了工况(温度、速度及载荷)对碳纤维改性热塑性聚酰亚胺(TPI)摩擦磨损行为的影响。用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其磨损面形貌分析材料磨损机制。研究表明:随着温度升高,分子链相对滑移增强,体现出良好的自润滑特性,材料的摩擦因数和磨损率均有所下降;排除摩擦热的干扰,方差分析表明载荷、速度及其交互作用对材料摩擦磨损行为影响不显著。根据粘着摩擦理论,载荷的改变对材料抗剪切强度无明显作用,表现为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稳定。随速度的增加,材料抗剪切强度呈现下降趋势,同时考虑到受力中的塑形硬化现象,摩擦因数出现先增后减的变化。
朱鹏费海燕陈震霖王晓东黄培梁铣
关键词:聚酰亚胺碳纤维
热塑性聚酰亚胺复合材料导热性能研究被引量:9
2006年
采用稳态热板法测定铜粉(Cu)填充热塑性聚酰亚胺(TPI)复合材料的热导率,研究了Cu填充量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导热性能的影响,初步探讨了温度与复合材料热导率的关系。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复合材料的微观形态。在此基础上,理论计算复合材料热导率。研究表明,Cu填充TPI可有效提高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导热性能。当Cu体积分数提高到26%时,填料聚集形成导热链,Cu/TPI复合材料的热导率是纯TPI树脂的3.5倍;当填料含量低于10%时,Maxwell-Eucken模型适合预测复合材料热导率;基于导热链考虑的Y.Agari模型可较好地反映复合材料热导率随填料含量的变化情况;随着温度的升高,Cu/TPI复合材料热导率先增大后趋于平缓。
费海燕朱鹏宋艳江王晓东谷和平黄培
关键词:聚酰亚胺铜粉热导率
极限扩散电流技术测定管内强化传质系数
2007年
采用极限扩散电流技术(LDCT)测定管内液体传质系数(k),通过使用静态混合器、筛板和不锈钢θ环填料与筛板耦合体等强化元件,考察了不同强化手段对管内k的影响,研究了气液多相体系的传质过程。实验结果表明,LDCT能较好地测定单相和多相体系的k。在液体流量为1.00m3/h的条件下,空直管中的k为2.38×10-2m/s;使用筛板、静态混合器和填料与筛板耦合体时,k分别为3.64×10-2,3.96×10-2,5.90×10-2m/s。由实验测定的k结合传递类比定律可得到液体传热系数。
许蓉费海燕朱鹏谷和平
关键词:传质系数强化传质多相流传热系数
石墨和炭纤维分别改性热塑性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导热行为被引量:14
2007年
采用石墨、炭纤维填充改善热塑性聚酰亚胺(TPI)材料的导热性能,研究了填料物性对材料力学性能和导热行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用Nielsen理论模型和有限元方法模拟了复合材料的导热行为,进一步探讨了填料形状对材料导热系数的影响。研究表明:炭纤维、石墨填充TPI均能提高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用Nielsen理论模型预测石墨、炭纤维填充TPI材料导热系数与实验值存在一定偏差;采用有限元法模拟二维复合材料稳态导热行为,能有效地预测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基于材料内部热流分布模拟分析发现,填料自身导热性能对复合材料导热行为的影响不明显;与圆形填料相比,方形填料改善材料导热性能效果显著。
费海燕朱鹏宋艳江谷和平王晓东黄培
关键词:聚酰亚胺炭纤维石墨导热系数复合材料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