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许杨

作品数:18 被引量:134H指数:4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6篇细胞
  • 5篇肝细胞
  • 4篇基因
  • 3篇单核
  • 3篇单核苷酸
  • 3篇多态
  • 3篇多态性
  • 3篇基因表达
  • 3篇核苷
  • 3篇核苷酸
  • 3篇肝癌
  • 3篇肝细胞肝癌
  • 3篇肠梗阻
  • 3篇超声
  • 2篇单核苷酸多态
  • 2篇单核苷酸多态...
  • 2篇蛋白
  • 2篇性激素
  • 2篇亚氨基
  • 2篇乙酰

机构

  • 17篇广西医科大学
  • 3篇桂林医学院
  • 2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柳州市工人医...
  • 1篇深圳市南山区...
  • 1篇杭州市余杭区...

作者

  • 17篇许杨
  • 4篇曾小云
  • 3篇陈小勋
  • 3篇苏芬莲
  • 3篇杨稀月
  • 3篇仇小强
  • 3篇陶宗欣
  • 2篇张艳艳
  • 2篇李翠萍
  • 2篇毛良勤
  • 2篇潘冬香
  • 2篇黄秋兰
  • 2篇蒋卓晋
  • 2篇刘顺
  • 2篇柏桦
  • 2篇黄明立
  • 1篇余红平
  • 1篇谢艺红
  • 1篇王鹭
  • 1篇周波

传媒

  • 4篇广西医科大学...
  • 2篇中国临床新医...
  • 2篇西部素质教育
  • 1篇中华预防医学...
  • 1篇中国学校卫生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华肿瘤防治...
  • 1篇微创医学

年份

  • 2篇2022
  • 4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3
  • 5篇2012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P21基因表达与肝细胞肝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21表达与肝细胞肝癌的关系。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通过RT-PCR方法检测100例肝细胞肝癌病人和100例非肿瘤病人外周血白细胞中P21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P21mRNA在肝细胞肝癌病人外周血白细胞中相对表达量为0.256 1±0.144 3,在非肿瘤病人的外周血白细胞中相对表达量为0.043 2±0.032 2,肿瘤病人P21mRNA表达水平高于非肿瘤病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21mRNA的表达水平与年龄、性别、HBV感染、肝癌家族史、吸烟、饮酒、AFP含量无关(P>0.05)。结论:P21基因的表达可能与肝细胞肝癌有一定关系,可为筛检肝细胞肝癌高危人群提供参考依据。
许杨曾小云
关键词:肝细胞肝癌病例对照研究P21基因RT-PCR
性激素结合球蛋白基因多态性与肝细胞肝癌发生的关系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性激素结合球蛋白基因Asp327Asn(rs6259)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肝细胞肝癌(HCC)发生的关系。方法以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广西某两家医院的621例HCC患者为病例组,以同期、同医院621例非肿瘤患者为对照,对Asp327Asn位点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型,并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基因型人群HCC发生风险及基因型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探讨各基因型与HCC发病年龄的关系。结果Asp/Asp、Asp/Asn、Asn/Asn基因型在病例组中的频率分别为86.31%(536/621)、12.40%(77/621)、1.29%(8/621),在对照组中的分别为81.00%(503/621)、17.39%(108/621)、1.61%(10/6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65,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与携带基因型Asp/Asp个体相比,携带Asn/Asn或Asp/Asn基因型者发生HCC的风险降低(校正后0R=0.63,95%CI:0.40~0.98)。交互作用分析发现,该位点多态性与饮酒(校正后DR=3.45,95%CI:1.74~6.83)、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校正后OR=40.77,95%CI:21.60~76.97)存在交互作用。生存分析显示,具有饮酒史的男性HCC患者中,携带Asp/Asp基因型者的发病年龄为(47.99±0.75)岁,比携带等位基因Asn基因型者[(53.68±2.07)岁]提前约6年(x2=6.91,P〈0.01)。结论性激素结合球蛋白基因Asp327Asn位点多态性可能与HCC发生风险和发病年龄有关。
刘顺仇小强曾小云柏桦许杨张艳艳潘冬香毛良勤黄秋兰
关键词:肝细胞多态性单核苷酸病例对照研究性激素结合球蛋白
P53基因表达与食管癌放化疗敏感性关系的研究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 研究P53基因表达与食管癌同步放化疗敏感性的关系,为预测食管癌治疗效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RT-PCR方法 检测50例食管癌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P53基因mRNA的表达情况。入组病例均予以总量为60~70 Gy的三维适形调强放疗及2周期同步DF(顺铂+五氟尿嘧啶)方案化疗,分析P53基因表达与同步放化疗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 P53阳性组18例中,完全缓解(CR)4例,部分缓解(PR)8例,稳定(SD)4例,进展(PD)2例,治疗有效率为66.7%;P53阴性组32例中,CR 11例,PR 20例,SD 1例,PD 0例,治疗有效率为96.9%。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食管癌病例中P53基因的过度表达可能影响肿瘤细胞对放射治疗及化学疗法的敏感性,检测食管癌P53基因的表达可能有助于判断食管癌对于放化疗的反应,并借此判断患者的预后,对于指导临床肿瘤治疗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江舟黄江琼许杨邓彩旧陈龙
关键词:食管癌P53基因表达聚合酶链反应
“公共卫生技能培训”课程教学效果研究
2021年
为了提升公共卫生人才的岗位胜任力,文章以已经完成144学时“公共卫生技能培训”课程学习和考核的230名2015级和2016级预防医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对“公共卫生技能培训”课程教学效果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课程内容和学时安排的评价较高,对课程的总体满意评价也较高,并提出了课程改进的相关建议。
谢艺红农清清许杨黎冬梅邹云锋
关键词:教学效果教学体系
广西汉壮瑶族儿童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水平分析
2016年
目的 了解汉、壮、瑶族健康儿童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的水平及变化特点,为探索儿童生长发育影响因素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序列研究法,于2013年4—5月选取广西7,10,13岁的汉、壮、瑶族儿童共598名,在2014—2015年相同时段用酶联免疫法(ELISA)进行血清IGF-1,IGFBP-3水平检测,连续3年,获得7-15岁的年龄别均值。分析儿童血清IGF-1,IGFBP-3水平及年度、民族、增幅差异。结果 男生3年的IGF-1水平依次为136.29,117.81,92.63μg/L,女生为135.52,114.81,89.20μg/L;男生3年的IGFBP-3水平分别为68.38,53.39,51.03μg/L,女生为66.77,52.81,51.02μg/L。年度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5.21,20.29,P值均〈0.01)。各年龄组血清IGF-1,IGFBP-3水平均为逐年下降,男、女生2个指标均以13岁组最高。3年合计的血清IGF-1水平男、女生均为瑶族最高,壮族次之,汉族最低(P值均〈0.01);血清IGFBP-3水平民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入组年龄,男、女生IGF-1,10,13岁组为瑶族〉壮族〉汉族(P值均〈0.01);IGFBP-3男女生7岁组均为壮族〉汉族〉瑶族,女生10岁组为壮族〉瑶族〉汉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汉、壮、瑶族儿童的血清IGF-1,IGFBP-3水平的年度和民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无随年龄变化的规律。需扩大样本、延长观察时间并开发更为成熟稳定的检测手段继续进行研究。
王鲁宁李牡艳李博譞龚妃妃陈秋燕蔡秋玲赵艳琼王鹭许杨金丽花任轶文盘云峰陈华叶植秀韦燕李春灵
关键词: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儿童
肝癌病例中XRCC1基因多态性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分析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研究某些环境因素与X射线修复交叉互补组1(XRCC1)基因多态性间交互作用对肝细胞癌(HCC)发生危险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单纯病例研究方法,调查500例HCC患者所接触的相关环境因素,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XRCC1-280、XRCC1-194和XRCC1-399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XRCC1-280与乙肝e抗体对HCC的发生有正相乘交互作用(P=0.047,OR=1.809,95%CI:1.007~3.249);XRCC1-194与饮酒对HCC的发生有正相乘交互作用(P=0.041,OR=1.496,95%CI:1.016~2.204);XRCC1-194与乙肝表面抗体阳性对HCC的发生有负相乘交互作用(校正后,P=0.045,OR=1.737,95%CI:1.013~2.979)。未发现XRCC1-399基因多态性与相关环境因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结论:携带XRCC1-194突变等位基因与饮酒、乙肝表面抗体阳性对HCC可能存在交互作用;携带XRCC1-280突变等位基因与乙肝e抗体对HCC可能存在交互作用。
曾小云黄金梅许杨仇小强余红平
荧光化合物去氢枞酸基B环并噻唑-亚氨基-(亚苄基)噻唑啉酮的合成方法及应用
一种荧光化合物去氢枞酸基B环并噻唑‑亚氨基‑(亚苄基)噻唑啉酮的合成方法及应用,包括如下步骤:用去氢枞酸制备的6‑溴‑7‑羰基去氢枞酸甲酯为原料,制备去氢枞酸基B环并噻唑‑胺中间体,进一步与氯乙酰氯反应得到去氢枞酸基B环...
陈乃源叶方勇李翠萍卢国栋黄明立许杨
超声在诊治肠梗阻中的临床价值被引量:20
2013年
目的探讨超声在诊断和治疗肠梗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经手术证实且术前均行腹部X线平片(简称KUB)、超声、螺旋CT(简称CT)检查的269例肠梗阻患者,比较3种检查方法与手术探查结果的诊断符合率。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粘连性肠梗阻病例中,据术中是否联合超声分为单纯手术组(手术组)、联合组,比较两组手术开始至行腹腔镜探查时间、观察孔长度、与穿插有关的并发症。结果 KUB、超声、CT对肠梗阻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0.26%(189/269)、93.31%(251/269)、96.65%(260/269),梗阻部位诊断符合率为54.64%(147/269)、73.61%(198/269)、80.30%(216/269),梗阻病因诊断符合率为36.06%(97/269)、66.54%(179/269)、81.78%(220/269),肠绞窄诊断符合率为32.08%(34/106),69.81%(74/106)、80.19%(85/106),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超声诊断肠梗阻及梗阻原因、部位、肠绞窄的符合率与CT相当,优于KUB。手术组、联合组从手术开始至腹腔探查时间、穿插口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组较优。两组与穿插有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对诊断和治疗肠梗阻有重要价值,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苏芬莲蒋卓晋陈小勋陶宗欣许杨杨稀月
关键词:超声X线CT肠梗阻
性激素结合蛋白基因多态性与肝细胞癌患者术后复发关系研究
2012年
目的探讨性激素结合蛋白(SHBG)基因Asp327Ash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根治术后早期复发的关系。方法收集131例实施根治性切除术的原发性HCC患者临床病理、血液DNA及预后生存资料,以单因素分析、多因素Cox风险回归分析临床病理及Asp327Asn位点多态性与HCC术后复发关系,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描述各基因型的无复发生存时间,并对不同基因型无复发生存曲线进行Log-Rank检验比较。结果全组病例1、2年生存率分别为87%、76%,累积复发率分别为17%、19%。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显示结节数可能与术后复发有关,而Asp327Asn位点多态性可能与术后复发无关。生存分析显示,在单一结节数的HCC患者中,虽然Asp/Asn+Asn/Asn、Asp/Asp基因型无复发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但生存曲线后半段明显分离。结论 SHBG基因Asp327Asn位点多态性可能与HCC术后复发无关,但是对于肝脏基本状况较好的HCC患者,该位点多态性可能对其术后远期预后有一定的影响。
刘顺曾小云柏桦许杨张艳艳潘冬香毛良勤黄秋兰仇小强
关键词:肝细胞癌性激素结合蛋白单核苷酸多态性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左归丸治疗骨质疏松作用机制探讨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左归丸对治疗骨质疏松的有效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和潜在分子机制。方法:利用TCMSP数据库预测左归丸活性成分,筛选潜在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在GeneCards数据库检索出骨质疏松相关的疾病靶点基因,通过Drugbank和Uniprot数据库筛选后,得到左归丸—骨质疏松疾病交集基因。采用Cytoscape3.8.2软件构建药物成分—疾病网络图,利用交集基因构建蛋白质互作网络,并获得左归丸治疗骨质疏松的核心网络和核心靶点基因,利用MCODE和Metascape数据库分析核心靶点基因,通过Metascape数据库对相关靶点进行GO生物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最后,利用体外细胞实验进一步验证。结果:预测得到左归丸245个有效靶点和骨质疏松相关的疾病靶点4576个,两者共同靶点有171个。有效成分中度值较高的是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β-谷甾醇、24-亚甲基苯酚,PPI网络中核心基因是APP、NTRK1、EGFR、CUL3、HSP90AA1。GO富集分析涉及DNA结合转录因子结合、RNA聚合酶Ⅱ特异性DNA结合转录因子结合、核受体活性;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共同靶点可通过AGE-RAGE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等多条信号通路发挥作用。体外细胞实验表明左归丸可能抑制破骨细胞的形成。结论:左归丸可能通过抑制破骨细胞生成相关作用机制发挥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为后续基础实验研究提供新的思考路线及方法。
李晶吴立蔚许杨肖承祥周波
关键词:左归丸骨质疏松网络药理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