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香庆
- 作品数:18 被引量:74H指数:5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肿瘤放射免疫导向治疗的现状与展望被引量:2
- 1998年
- 肿瘤的放射免疫导向治疗(RAIT)由于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人们最初的热情正在逐渐冷却。但仍有不少学者在进行锲而不舍的探索。RAIT究竟存在什么问题?其发展前景如何?人们能否克服其不足?其疗效能否提高以及如何提高?为此,已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有的已取得长足的进步,使RAIT在临床应用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本文将就上述问题进行简要综述。
- 袁香庆
- 关键词:肿瘤放射免疫疗法
- DMBT1基因在胃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 2002年
- 目的 探讨DMBT1基因表达与胃癌的关系。方法 应用RT PCR方法检测胃癌及癌旁组织DMBT1基因的表达。结果 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DMBT1基因的表达率分别为 2 2 .9% (11/ 4 8)和 89.6 % (43/4 8) ;伴周围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的DMBT1表达率 9.7% (3/ 31)均低于不伴周围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的表达率76 .5 % (13/ 17) (P <0 .0 1) ,该基因的表达与肿瘤组织学分型、浸润方式及肿瘤大小等无关 (P均 >0 .0 5 )。结论 DMBT1基因表达率降低与胃癌转移有关 。
- 袁香庆王越英刘端祺唐槐静赫捷
- 关键词:DMBT1基因胃癌基因表达
- 含健择化疗方案的血小板毒性观察
- 作者应用含健择(吉西他滨)的化疗方案治疗18例实体瘤,发现健择对造血系统的毒性作用较大,特别是血小板降低的发生率较高.本文报告其应用化疗方案后血小板变化情况.
- 刘端祺迟志宏袁香庆张红艳
- 关键词:健择化疗方案
- 文献传递
- 双克因疗效与安全性开放性临床观察
- 2000年
- 目的 观察双克因对伴有中度疼痛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考察。方法 对 30例伴有中度疼痛的各种晚期肿瘤患者 ,予双克因 6 0~ 12 0mg 1/ 12h口服 ,连续服用 2周 ,用NRS法评估镇痛效果 ,并记录副作用。结果 显效率为 81.48% ,有效率为 11.11% ,部分有效率为 3 .70 % ,无效率为 3 .70 %。有效率为 90 % ;不良反应为头晕、恶心、呕吐、便秘等。结论 双克因能有效控制晚期恶性肿瘤中度疼痛 ,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 吕楠袁香庆
- 关键词:止痛治疗双克因恶性肿瘤
- 拉司太特单药治疗晚期恶性肿瘤20例报告
- 2000年
- 目的 评价拉司太特胶囊单药的临床疗效并观察临床应用中的毒副作用。方法 采用拉司太特单药治疗晚期恶性肿瘤 2 3例 ,可评价 2 0例。结果 总有效率 3 5 .0 0 % ,对小细胞肺癌为 5 5 .60 % ( 5 /9) ,对非小细胞肺癌为 16.67%( 1/6) ,对胃癌为 2 5 % ( 1/4)。剂量限制毒性为骨髓抑制 ,有轻度消化道反应 ,对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 拉司太特单药治疗晚期肿瘤有一定疗效 ,毒副反应可以耐受。
- 吕楠袁香庆刘端祺
- 关键词:鬼臼乙叉甙肺肿瘤胃肿瘤药物疗法
-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晚期黑色素瘤的Ⅱ期临床研究被引量:17
- 2009年
-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晚期黑色素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的Ⅳ期黑色素瘤20例,接受恩度联合化疗。其中恩度15mg静脉滴注,第1-14天连续给药,间歇14天重复;同时联合达卡巴嗪/替莫唑胺+福莫司汀全身化疗,每28天为1个周期。疗效评定采用实体瘤评价标准。对20例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无进展生存期(PFS)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可评价患者20例,平均接受(2.7±0.80)个周期治疗,部分缓解4例,稳定6例,客观有效率为25%(4/20),临床获益率为50%(10/20)。中位PFS为4.5个月(95%CI:1-11个月),目前随访6个月的PFS率已达35%(7/20),6个月的生存率65%(13/20),治疗有效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已达8个月(95%CI:3.5-12个月)。3/4级毒性主要与化疗药物有关,骨髓抑制8例(40.0%),1例(5.0%)因窦性心动过缓停药。共11例患者进行了组织学标本VEGFR、PDGFR、EGFR的检测,但三项指标与疗效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恩度与化疗联合治疗晚期黑色素瘤与目前推荐的单药达卡巴嗪化疗相比,有效率提高约10%,PFS延长2.5个月,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和进一步深入观察。
- 崔传亮迟志宏袁香庆斯璐盛锡楠郭军
- 关键词:抗肿瘤血管形成
- 索拉非尼治疗转移性肾癌的疗效预测因素分析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探讨索拉非尼治疗转移性肾癌的疗效及预后预测因素。方法经病理确诊的转移性肾癌患者51例。口服索拉非尼治疗,同期联合或不联合干扰素、全身化疗,治疗2周期进行疗效评价,观察客观疗效,将其与临床特征等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疗效相关性采用Х^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51例患者中,客观反应率29.4%(95%可信区间为16.9%~41.9%),多因素分析显示单纯肺转移与客观反应率明显相关(P=0.021,HR=5.127)。结论索拉非尼治疗转移性肾癌有较好疗效,单纯肺转移是索拉非尼疗效的独立预测因素。
- 盛锡楠迟志宏廉红云袁香庆斯璐崔传亮郭军
- 关键词:索拉非尼
- 索拉非尼治疗晚期肾癌的不良反应及其与疗效的关系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探讨索拉非尼治疗晚期肾癌的不良反应及其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晚期肾癌患者51例,有可测病灶,其中T1Nx,0.1M1 26例、T2Nx,0M1 12例、T3NxM1 8例、T4NxM1 5例,46例T1~T3患者原发灶已手术切除,5例T4NxM1患者原发灶未切除。51例患者均采用索拉非尼治疗,400mg每日2次口服,不间断治疗。每2个月复查CT评效,根据疗效及不良反应调整索拉非尼用量。2例患者由于不良反应减量为200mg每日2次,16例患者病情进展后予以增量治疗,其中12例患者增至600mg每日2次,4例增至800mg每日2次。详细记录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并按照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通用毒性标准3.0版进行分级,实体瘤评价标准进行疗效评价,观察客观反应率及无疾病进展生存期(PFS)。应用统计学软件分析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其与疗效的相关性。结果51例患者发生手足皮肤反应35例(68.6%),腹泻20例(39.2%),皮疹13例(25.5%),黏膜炎12例(23.5%),高血压9例(17.6%),骨髓抑制7例(13.7%);发生3~4级不良反应患者的有效率33.3%(12/36),无3~4级不良反应患者12.0%(3/25)。患者手足皮肤反应发生率高于其他不良反应(P〈0.01),黏膜炎及皮疹发生与疗效具有相关性(P值分别为0.048及0.045),3~4级不良反应的发生与疗效具有相关性(P=0.008)。中位PFS为15.0个月(95%CI5.64~24.37个月),PFS与不良反应无相关性。结论晚期肾癌患者接受索拉非尼治疗后出现相关不良反应可作为疗效的预测因素。
- 迟志宏盛锡楠廉红云斯璐崔传亮袁香庆郭军
- 关键词:疗效索拉非尼
- 晚期黑素瘤过继免疫治疗的Ⅱ期临床研究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观察化疗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 induced killer,CIK)治疗转移性恶性黑素瘤(metastatic melanoma,MM)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53例MM患者接受福莫司汀100mg/m2,第1~5天;氮烯咪胺400mg/d,第2~6天;CIK第7、14、和16天;每28d为1个周期的联合治疗,每2个周期评价疗效。结果:34例可评价患者中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1例(2.9%),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7例(20.6%),总有效率(overall response,ORR)为23.5%;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14例(44%),临床获益率(clinical benefit rate,CBR)67.5%;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8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11个月;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正常者的OS长于升高者;有效或稳定患者的PFS和OS长于疾病进展(progression disease,PD)患者。不良反应中G3+G4血小板减少41%,白细胞减少23.5%;发生2例超敏反应。无治疗相关死亡。结论:化疗联合CIK治疗MM患者耐受性尚好,有效率高于常规化疗,可延长LDH升高和疗效评价未PD患者的生存时间,但仍有待Ⅲ期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
- 斯璐迟志宏袁香庆崔传亮廉红云郭军
- 关键词:黑素瘤药物疗法联合过继免疫治疗
- DMBT1基因在结肠癌组织内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 2001年
- 为探讨DMBT1基因表达与结肠癌转移的关系 ,应用RT PCR的方法检测结肠癌组织及其相应癌旁正常组织内DMBT1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 ,结肠癌组织内及其相应癌旁正常组织内DMBT1基因的表达率分别为 36 1% (13/ 36 ) ,91 7% (33/ 36 ) ;伴有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DMBT1表达率 (13 0 % )均低于不伴淋巴结转移的组织 (76 9% ) (P <0 0 5 ) ;肿瘤浸润至深肌层以下DMBT1表达率降低 (P <0 0 5 ) ;Dukes分期A +B期表达率为 73 3% (11/ 15 ) ,C +D为 9 5 % (2 / 2 1) ,两者有显著差异 (P <0 0 1)。实验表明 ,DMBT1基因表达率降低与结肠癌转移存在相关性 。
- 袁香庆刘端祺王越英唐槐静熊美华赫捷
- 关键词:DMBT1基因结肠肿瘤淋巴转移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